在艺术化的生活和设计的艺术化态势中如何看待设计师职业

2015-10-29 16:41杨希楠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艺术化设计师艺术家

杨希楠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在艺术化的生活和设计的艺术化态势中如何看待设计师职业

杨希楠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关于如何看待设计师职业,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人类有需求的造物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造物过程中设计与艺术化审美的关系,来多层次阐述时代背景下,市场与设计师之间的关系。在设计的艺术化态势中,设计师如何能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设计师对社会又有哪些自主性要求,以及设计师自身的反省与重新定义,这些都将引起我的思考。

设计;艺术化

设计,就是通过做东西的过程对人类的生活与存在的意义进行阐释的行为,可以说设计是伴随着造物而存在。然而,艺术则是发现一种新的人类精神的行为,它从一开始就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门类被贵族阶层所需要,一直没有被平民化。直到近几十年,艺术才逐渐从精英化的位置走下来,开始越来越多的考虑大众的需要。

作为设计师,在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产品本身、使用产品的人以及社会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事外”。我们首先应该在忘我的情形下只考虑设计本身进行创作,用户的真实需求是设计师关注的唯一中心,是设计师作为一个职业而必须坚持的职责。然而,在当下追求艺术化的生活的时代语境下,市场又为设计师职业定义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即从艺术化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富有时代气息的设计作品。但我认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的,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就曾说过:“艺术说到底是个人意愿对社会的一种表达,其起源带有非常个人化的性质,所以只有艺术家自己才知道其作品的来源。这就是艺术的孤傲与直率之处。”“而设计,则基本上不是一种自我表达,它源于社会。设计的实质在于发现一个很多人都遇到的问题然后试着去解决的过程。由于问题的根源在社会内部,除了能从设计师的视角看问题外,每个人都能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设计就是感染,因为其过程所创造的启发,是基于人类在普遍价值和精神上的共鸣。”但是,我们身处的现实却很难分辨“设计”和“艺术”的界限,在学科上,它们互相交叉;在设计师的实际操作中,也很难将艺术从设计的过程中完全剔除。

就现代设计而言,因其萌生的土壤是生活化、平民化的,它本身就因人类经济活动而存在,因此,设计师在当代也更加近距离的贴近着生活;与此同时,人们又对生活有了更高的理想和要求。设计师为了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理想,就不得不持续对设计进行艺术化的再加工;这个过程可能并不是显性的,但却无形中使设计师有了更多个性化的思考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设计师逐渐找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从设计师晋升为“设计家”,反而使客户来迎合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像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原研哉等,虽作为设计师身份活跃于业内,其设计本身已经可以作为一种艺术符号,设计作品同样可以作为艺术品存在。

然而归根究底,设计师依旧无法作为艺术家而存在。但这并不代表否定艺术的存在和艺术在设计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包豪斯也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相结合,其现实语义是,设计不能摆脱当代社会科学与文化艺术的影响而独立存在,特别是信息社会对工业时代的逐步取代和体验经济的到来,更应该重视社会发展对于设计的影响;设计师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还要起到对设计价值和社会审美方向的引导作用。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政策、经济、信息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才能使设计改变生活具有现实意义。

设计最终总是作为现实生活的中的形态而存在的,并以此形态介入到社会当中。并且,它必须符合物态良性发展的大规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基础上,融入客户对产品的审美要求以及设计师的自我风格并非易事。虽然近年来国家主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提升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但在此过程中,蓬勃发展的设计产业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影响力,民众对设计师行业的定义也存在偏差。虽然设计师的设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直接指向设计对象,但设计师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依然存在,其设计仍然体现了设计师个人的艺术审美。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作为设计师本身,能否有勇气突破固有评价,融入艺术家的感受做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此过程中,设计师的地位能够得到重视和提高,同时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自由创作空间。

设计艺术化、艺术设计化。在设计与艺术的融合中,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角色正发生着转变,艺术和设计的关系变得不再那么清晰,甚至某些创作过程是雷同的。威廉·莫里斯就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反对“纯艺术”而主张艺术家也要从事设计,并将设计视为广泛的社会问题的一部分。设计师的地位得到提高,并且影响了艺术审美的走向,如现代艺术中的雕塑、装置等,均体现了设计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双重身份。

艺术化的生活又是一种哲学化的生活智慧,艺术化也是设计发展的最终方向。在设计艺术化形态下,设计师应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和紧跟时代的自省品格。应以端正的态度面对设计对象,肩负起引导社会审美价值趋向的责任,变被动为主动;将最契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最具前瞻性的设计作品提供给市场;重视创新,重视从不同领域汲取能量。我想只有这样,设计师职业才能逐渐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才能更契合时代的需要。

[1]原研哉(日).设计中的设计(全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J525

A

1005-5312(2015)08-0028-01

猜你喜欢
艺术化设计师艺术家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设计师访谈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推荐一个设计师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