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和审美审视

2015-10-29 16:41陈永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数码技术数码艺术作品

陈永泉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0)

数字化时代和审美审视

陈永泉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0)

艺术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社会的物质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艺术的形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态度,艺术从单一化向综合化发展,艺术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技术创作作品,艺术也正深入地走向普通大众。数码技术的互动性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审美态度和审美价值。也使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既是美的欣赏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了人类新的艺术以空前广阔的发展舞台。

信息技术;数码艺术;审美审视

恩格斯曾经这样描述了人类艺术的进步:“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中,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由此我想到,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次飞跃,以往的体力劳动渐进式地改变了人类的肌肉、韧带骨骼等生理机能,帮助创造出了美妙的艺术,那么,在愈来愈脑力化了的信息革命劳动中,也必将会促进人类创造出属于这一时代的崭新艺术。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劳动方式、艺术创造的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审美审视。

数码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最显著特征是受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性。它根本性地颠覆了艺术审美基本原则和程序,使受众第一次真正地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批判地接受,积极地参与其间,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互动较多地是在利用数码技术设备和作品的教学过程、游戏过程中,在一个数码技术日臻完善的时代,学会运用数码技术和艺术,可以使你的教学成效倍增,可以让你的游戏作品拥趸者众。增添受众的兴趣和技能。所以,在数码时代,过程也许比结果更为重要,而且,有了这么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结果也一定是出彩的,二者并行不悖,相互提携促进。特别是游戏,受众乐在其中的是过程,过程中的甜酸苦辣,命运中的悲欢离合,经验中的成败得失,苦尽后的甘来比唾手可得的更有味,不期而遇的重逢比之约定日期更令人惊喜……这才叫游戏,不然就叫做戏。

数码技术和数码艺术给受众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最大可能。也让艺术突破了作者和读者,演员导演和观众听众,台上和台下的樊篱,使艺术真正意义上走向受众,受众可以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一回创作者。这方面,游戏自然更具备让受众参与的条件,游戏之外,如某些剧作中的人物命运安排,情节的增删着色等等,受众都可以参与到创作中去,一部作品的最后完成,可能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能让这部作品永远没有一个结尾,永远处在改编变化之中。于是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久演不衰。“美属于自由的想象”①恐怕没有再比数码技术更有助于想象的了。

通常互动和参与有两种形态:(1)主动性形态。从设计传达项目开始,就有受众积极主动参加。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受众的包围中处在动态的状态,增删情节、修改辞章、完善形象、或充实或提高。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为受众的积极参与过程所左右,时常改变着创作的初衷,从受众的参与中感受到灵光的一闪,可能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构思,一个作品一项设计可能就是众人拾柴的火焰。创作者的创意和受众的想法不断地相互靠拢,相互延伸,彼此是一个模糊的创作体;(2)被动性形态。在艺术创作、产品设计诸多方面,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无条件地让受众参与的,由于受到时空和其他条件的制约,受众无法即时地参与到其中的创作中来,有些作品可能有时间上的延缓性和空间上的滞后性,受众却在默默地关注作品的进展情况。因此,此时此地,创作者和受众是没法直接沟通的,但这不等于说受众不能参与了,只是无法达到即时性,受众的参与可以在现场之外,在“此时”之后,这样的参与,场景转移了,时间延迟了,非常被动,充其量只能为作品的创作润色修改的效果,而无法达到与作者共舞的佳境。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一定的物质作为或材料或载体或形式的,可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艺术当被移易于数码磁片上后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轻捷那样鲜活。它摆脱了传统物质媒介的桎梏,超越了现实实在物的各种限制,给了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转换、艺术欣赏、艺术教育、艺术审美和艺术传达、艺术收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也使艺术作品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摆设,真正地在艺术形式、艺术数量上有可能走向最广大的民众。因而,我们迎来了艺术审美的普众化的时代。也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了美的意境和美的氛围。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一个“数码复制的时代”。

复制时代的特征之一,是数码技术生成的艺术作品,在技术上可以轻易地加以修改变化。如一幅画、一段音乐、一个动漫作品,都可以在数码技术的千手观音面前,变得象捏面艺人手里的面团一样,可以任意摆布。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也突破了传统的观众只能被动观赏接受的形式,可以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表现中来,也可以让观众参与到创作中来。也许参与的过程就是艺术作品追求的目的和效果,就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所以,传统的作为最终成果的艺术作品也许在以后将会改观,也许不再存在一成不变的躺在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者,也成为观众,也成为批评者。可以说,这才是艺术的真正批评和解放,这才是艺术的真正回归。

注释:

①马尔库塞,李小兵(译).审美之维[M].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251.

J50

A

1005-5312(2015)08-0039-01

猜你喜欢
数码技术数码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数码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你画成啥样,我就长成啥样
Naim Audio Uniti Nova数码播放/放大器一体机
数码技术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探析
数码技术与现代插画艺术的融合
数码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