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创作中的意象元素探索
——笔触与肌理

2015-10-29 16:41林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笔触肌理物象

林梁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油画创作中的意象元素探索
——笔触与肌理

林梁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文章重点阐述具象油画创作里所产生的意象元素,以其中的笔触和肌理为主体,通过对二者意象性特征的描述,从而使大家进一步的加深对笔触与肌理的了解。

意象;笔触;肌理;油画

一、具象油画的意象倾向

具象写实艺术表达的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的艺术。意象艺术则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艺术世界本质上是由众多丰富的运动的艺术意象构成的完整意象体系。任何艺术意象,无论作为较小系统的表情、细节、色彩,还是较大系统的人、事、物,还是更大系统的一部艺术品或者一系列艺术品,都是由许多丰富的,运动的部分或者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写实和“意象”之间似乎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而难以联系在一起,意象性妨碍了写实的客观性,这大概是中国早期的写实油画家主观上力避而客观上又难以杜绝的尴尬处境。但是当代写实绘画已经越来越强调主体意识的发挥和现代审美观念的注入,写实虽然强调与描绘对象在视觉上逼近客观物象,但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并不受客观的物象的绝对限制,反而艺术家完全可以按照主观的意识去组织物象使其符合自己的主观精神表达。

从某一层面上,具象写实油画艺术中包含着意象性的成分,在很多因素里都能得到体现,如笔触、肌理、空间结构等等。这些因素所产生的随机性,情感性,自然性潜藏着意象思维。其中笔触所起到的意象性作用尤为突出,它既是载体,本身又具有表现性。本次论文研究尝试从具象写实油画艺术中的意象性因素里的笔触产生的意象性这个因素作为切入口,以现实主义题材的运用来谈谈具象写实油画中的意象性。

二、油画作品中的意象元素

(一)笔触,肌理

笔触,一般上是指艺术家作画过程中运用绘画工具材料完成作品而在画面上形成的痕迹。油画笔触则就是油画家使用油画材料和和工具为完成一幅作品而在画布上形成的肌理痕迹,是油画的一种绘画语言,不同的笔触在画面中的表达,对于人们的心灵的感受是不同的,这种长度不一、轻重有别、厚薄不匀的笔触体现出了画家的个人情感和艺术修养。意象油画的笔触韵律形成是绘画者内心意象的表达,就好似音乐作品中的悦耳动听的音乐一样,音乐家可以用它演奏出美轮美奂的乐章,而绘画者则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笔触来书写心灵的意象。笔触变化多端、活灵活现的形态是绘画者心灵深处的话语,因此具有着一种永恒的魅力。

(二)色彩

南齐谢赫在他的论著《六法》中提到“随类赋彩”,这个理论的提出概括了中国画的颜色是由的基本原则。“类”乃是指相同的,近似的,就如中国画中的青山绿水画的赋色,“青”可囊括了整个山峰丘壑的类似颜色,“绿”可以指代水的颜色。这些色彩使用原理就是意象的审美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运用。这也就足以区别于西方的科学色彩观,我们所看到西方绘画追求的是色彩求真求实,力求与物象的具体颜色一致,从而达到一种“逼真”的视觉效果。中国画的色彩是画家对物象色彩多样化的一个整体认知和把握,它是客观物象的“事物之类”,也是精神意识的“认知之类”。因而,中国画的色彩观是超越了自然的表象,体现的是画家心理意识的色彩,这样,画家就可以自由表现,将自身的体悟和内心情感注入画面之中,体现出很强的“随意赋彩”的性质,具有足以使绘画主体畅神、写意的“意象”特征。因此,当扎根于中国本土的油画家提起油画笔创作时,在他的血脉中、潜意识中就有着这样“意象”色彩观,注重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中吸取营养,打破具体时空色彩的限制,使色彩随主题、意境、情感、和色彩形式美的需要而运用。中国当代油画意象性色彩往往带有东方人的含蓄与内敛,倾向于心灵和心象的流淌,追求传统审美思想,如“意外之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外之音”等,显示出中国文化特质的美学价值。

三、笔触与肌理的意象性

(一)笔触本身产生的写意性

在油画里,笔触是“写意”的载体,是画家个性、风格、情感的物化表现。在西方美学体系里,不存在“写意”这个词,但“写意”的精神特征却贯穿了近半的油画史。甚至于可以说,印象派、抽象表现主义里借鉴了太多的东方美学理论,“写意”作为东方美学的重要特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西方油画大师蕴化于那些或流畅,或凛冽,或厚重,或氤氲,或轻蜿,或遒劲的笔触中了。

19世纪,印象派在直接画法的基础上,使用散图法,通过笔触的并置来表现光色的颤动。物象的轮廓消解在分散的笔触中,至此笔触才开始从雕塑性功能中解放出来,进入了相对自由的境地。莫奈的后期画面中,笔触极具写意性,尤其是《睡莲》系列,局部笔触极具写意味,这与他对中国画的学习无不关系,据说,“莫奈的《睡莲》在创作之前,也临摹过大量的中国水墨画,这在他死后发现的他的临摹的几幅画可以看出,明显是借鉴了中国画的东西。”莫奈在给热弗鲁瓦的信中写道,“这些水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虽然我这个老人已经深感力不从心,却仍想表现所感受到的东西。我毁了一些作品……但也再重新开始。”他结合了东方水墨画的方式,终于将“意”给“写”了出来。

(二)笔触肌理产生的意象性

凡画都是画家心灵的写照。笔触肌理作为画面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和画面的整体表现一样肩负着表达主题情绪,强化创作意义,创造艺术节律,外观画家的个性与感性等艺术表现的任务的。梵·高使用着火焰一般转动的笔法——曲线的肌理,使他的草地也在燃烧,树木也在燃烧,天空也在燃烧,燃烧着他无羁的热情,暴露着他强烈的个性。雷若阿用水彩一般的柔和,平薄而透明的笔触,使他的作品洋溢着宁静、温馨和恬适的情调。克里木特的作品里,在衣服与背景上充满了以东方艺术里汲取的装饰纹样,做几何形肌理面的对比,使他的人物流露出宗教般的神秘与伤感的情绪,有谁比他们更懂得肌理的意义呢?如果将这些画中的特有肌理抽掉,只剩下无肌理的色彩层次或线条,那么这些画面还能不能再保持原来作品中的特有的节奏与情绪呢?答案是很显然的。

四、笔触与肌理对具象油画的精神性方面的意义。

笔触虽然是表面的效果,但它最后还是要传达出一种思想感情,展现情感与生命的意味,笔触的位移所产生的线条、点、面具有不同的情感指向。从油画的发展史上看,从伦勃朗开始自觉地做一些肌理,一直到印象派对笔触的重视。还有苏联大笔触的发挥也很好的体现出一种精神美感。笔触是和个人的个性、情绪、激情紧密相关的。若用现代符号学的理论观之,笔触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与客观事物联系而有别于客观事物的中介物。它们总是代表和暗示着某种情感意义。略去色彩和造型的因素,笔触在一幅油画里表达审美情感的功能是不容忽略的。当然在笔触表达情感方面,一般是它对人类某些具体审美情感的抽象表达,即往往表现人类的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试想注视一幅油画作品时,面对某一区域里的一组笔触,只能感受到沉重或轻松、洒脱或笨拙、平静或动荡、崇高或优雅、滑稽或幽默等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这种抽象性常使欣赏者处于一种情感的朦胧状态。一幅优秀油画作品正是具有了情感的笔触才具有永恒的美,因为它所指向的情感意义可以超越时代成为人类某种普遍的审美情感。

[1]康定斯基.论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邓福兴.绘画的抽象与具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忻东旺.中国写实画派-忻东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

[4]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的形式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J213

A

1005-5312(2015)08-0184-01

猜你喜欢
笔触肌理物象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艺术之春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