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女性文化工作者职业选择的因素
——以赵青阁为例

2015-10-29 16:41李乃舒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老舍职业工作

李乃舒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略论女性文化工作者职业选择的因素
——以赵青阁为例

李乃舒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文章以知名豫籍女编辑赵青阁女士的人生经历为个案,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她在漫长职业生涯中所受到的关键影响。其中有兴趣、健康、个性、交往、政治等占主导,而性别因素并不明显以期能激励当代女编辑突破自身局限,发挥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女性;文化工作者;职业选择

2014年是赵清阁女士的百年诞辰。在2014年出版的《河南新闻出版年鉴》中,赵清阁作为的名字作为河南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物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赫然在列。词典上的介绍是:“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①。她长期活跃在新闻出版界一线,曾担任多份报刊的主编,并与洪深、老舍、邓颖超等知名人士过从甚密。

一、家庭背景与时代背景

赵青阁于1914年出生在河南信阳,其祖父为当地学官,早年母丧,寄养在身为前清进士舅舅家中,有比较深厚的学养。初中毕业时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开封艺术高中半工半读,学习音乐和绘画。就读期间曾向《河南民报》、黄心勉夫妇主办的《女子月刊》投稿,并在平民小学执教。②

1933年,她考入上海美专,就读期间任天一公司电影编辑、参演校园剧、撰写小说,并在此期间结识洪深、欧阳予倩等进步电影、戏剧家与鲁迅先生。毕业后,回家乡短暂任教,因发表揭露性文章入狱半年,经师友营救重返上海,进入女子书店任总编辑,自此正式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化工作。

二、早年职业选择

根据赵青阁文艺生涯年谱记载,在职业生涯初期,赵青阁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为稻粱谋”。比如求学期间在河南救济院贫民小学执教、为姚明达夫妇主持的《女子月刊》撰稿,都有补贴学费的成分。毕业后也曾短暂(两个月)任职于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但这些工作都没有持续太久。

与求学期间的辗转谋生形成鲜明对比,赵青阁出于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感所选择的文艺创作工作贯穿了她的一生。根据赵青阁自己回忆,“基于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是驱使她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所写诗文,不只抒发个人感悟,也有赤裸裸抨击旧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罪恶的。”

1936年8月,赵青阁加入南京中电制片厂,抗战又后转战后方从事“文艺抗敌”工作,同时从事小说、散文、戏剧创作。她认为,“文艺的各部门无论新的或是旧的形式,只要有益于抗战,都可以利用”。抗战期间,赵青阁除了撰写《女杰》、《生死恋》等抗战剧,还与老舍合作了教育题材的《桃李春风》、改编剧本《红楼梦》。赵从事的其它主要工作有:编辑抗战刊物《弹花文艺月刊》、出版理论专著《抗战戏剧概论》、《编剧方法论》、在戏剧培训班执教编剧法。这些工作,都是围绕着写作工作展开的。此外,在开封沦陷前后,赵接到《郑州日报》记者聘书,因体弱未去。

抗战结束后,赵青阁从后方返回上海,先是主持《神州日报》副刊,后又经戏剧家洪深推荐,进入上海戏剧专科学校,自此一边教书,一边写作,其间因为白色恐怖,生活变得动荡,但从不辍笔。这种状况持续到全国解放。

三、中年职业选择

解放后,赵青阁留在大陆从事电影剧本创作,陆续写出了《几番风雨》、《蝶恋花》、《女儿春》。1951年进入国营联合电影厂,任艺术处干部,后被安排在资料室工作四年,在此期间,她利用业余期间整理和改写了一些古典作品和民间传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6年。直到许广平到上海视察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情况,她才在电影厂重返创作岗位,1957年到1962年,赵青阁创作了剧本《向阳花开》、《林巧稚大夫》、以及一些由古典作品改编的小说。

1962年至1964年,赵青阁患肝炎,卧病许久,1966年至1972年又患脑血栓,偏瘫数年。十余年间,她的文艺创作几乎中断,仅在1964年有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的话剧《鬼域花殃》问世。在这一阶段,赵青阁的职业选择显得比较被动,主要受到健康状况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四、晚年的职业选择

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赵青阁并不寂寞。她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却“兴了文事,废了画事”,久病初愈后,就开始绘画自娱,并参加一些专业活动。她向上海市博物馆捐献画作,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增补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与茅盾、邓颖超、谢冰莹等老朋友恢复了联系,并以七十一岁高龄入了党。

赵青阁在日记里写,“演员要死在舞台上,作家应死在书桌上。”粉碎四人帮后,她撰写了大量文章。有追忆老友、记述日常的散文,也有小说、杂文面世。与此同时,她的旧作也得以再版。老友凋零,健康欠佳,赵青阁逐渐淡出写作,但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文学生涯应当结束了,建国前的作品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可以付之一炬了,今后我将轻松地在晚下的光辉里,养息身心,安度余年。”

以上就是赵青阁的职业经历。总结她的每一次职业选择不难发现,她是一个有才并且敢为有为的女性。她选择职业所考虑的因素一是能否对社会有益,二是个人兴趣和身体条件,经济状况在早年也是一个次要因素。至于工作稳定性、专业对口,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除了以上的主观因素,还两点客观因素尤为引人注目。第一点是广泛的社会交往带来的新契机,第二点是政治因素带来的变动。下文重点考察这两点。

五、广泛的社会交往

田汉曾在1940年盛赞赵青阁“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侧帽更无脂粉气,倾杯能作甲兵谈。”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性格,使她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师友的帮助和指引。1935年,她触怒政府被捕入狱,却被师友保释出狱并担任女子书店总编辑;1942年,她迁居重庆,情绪低落,受冰心鼓励开始研究改编《红楼梦》;1943年,她与老舍合作四幕话剧《桃李春风》;1945年疾病缠身,生活困难,王莹赠她金项链解燃眉之急;1947年,她经洪深推荐,进入上海戏专;1956年,又在许广平的帮助下重返编剧岗位,在赵青阁年谱中,也记述大量回顾与文化界人士交往的细节,其中不乏温馨感人的真挚情感。可以说,赵青阁的职业发展,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师友的坦诚相待。

但是,合作关系会起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体现在她和老舍的关系之中。戏剧家杜宣曾议论“看到赵清阁的结局,大受刺激。独身可以,但不要因为一个男人。好的女子一定要有好的感情呵护着,不能给予她们这种保障的男人,不配去接近她们。”③这里的一个男人,指的就是老舍。赵青阁在重庆与老舍合作剧本桃李春风,感情深厚,但当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辗转到了重庆后,赵青阁选择离场。可见,在男女合作伙伴各自年富力强的时候,异性之间的工作合作,尺度并不容易把握。这对工作有时候是正面的促进,也很有可能是负面的。赵青阁临终之前,将老舍给她的七十多封书信付之一炬。

六、政治带来的变动

文化工作不同于其它行业,它天然具有某些附属性,因而也更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信念显得至关重要。

赵青阁自从入行,便受到政治压力,几次中断工作,除了健康原因外,均与政治有关。1935年,她因为针砭时弊的杂文被抄家;1936年,她因为在女子月刊上发表左派作家文章被解雇,同年创办《妇女文化》杂志,因不愿与国民党机关合作出版而停刊;1940年,她任教育部特别编辑,却拒绝加入国民党受到批评而辞职,乃至1981年,《文学报》创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赵青阁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判断。

七、结语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社会环境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一直存在,缺少机遇,缺少支持系统,女性往往难以获得和男性平等的机会。在编辑记者职业中,这种倾向尤为明显。“……这既体现在以男性为逻辑的市场化所带来的不公正的就业合同与薪酬制度、女性和工会组织的式微等方面,更体现在日常的性别化编辑部文化中。”④

本文围绕赵青阁这样一个文化界的杰出女性,以时间为线索,考察了看她的工作经历,也重点关注了她的合作关系、工作变动,分析了影响她职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兴趣、健康、社会责任、社会关系和政治影响。而关注社会、专注创作的工作态度,广阔的社会交往、坚韧独立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作风,是赵青阁能够坚持理想的重要基石。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工作合作,则为她带来了伟大友谊和终身遗憾。

赵青阁的案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虽然社会现实对女性有多重限制(这种限制在赵青阁身上主要既表现在原生家庭上的),但是自我道路选择也异常关键。随着成绩积累,赵青阁的职业生涯后期,已经看不到太多源自性别的限制因素。这可以得到一个推测性的结论:女界精英寥寥,不仅源于社会压力,更来自于女性的自我设限。这也说明,女性文艺工作者通过自身努力,也能够和男性一样,通过社会工作实现自身价值。

由于资料和精力的限制,本文还有很多缺陷。首先是研究方法单一,其次是有许多话题未能深入探讨。如:

1.工作成就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2.工作地点与工作成就的关系;

3.赵青阁的个人情感与政治思想变迁,这些都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

“使那些后来的女性的道路宽松一些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⑤。望本文够激励热爱文化事业的女性,以兴趣和社会责任为指引,努力突破现实的局限,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河南新闻出版年鉴编委会.河南新闻出版年鉴2013[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468.

②除特殊标注,本文参考资料均来源于高天星等所著《赵青阁文艺生涯年谱》,《赵青阁文艺生涯年谱(续)》.

③商羊.怀念一个人和他的女朋友们[A].杜宣纪念集[C].中国会议, 2014.

④王海燕.对媒体商业化环境下“新闻业女性化”的质疑[J].新闻记者, 2012(12).

⑤美国女物理学家耶洛(Rosalyn Yalow)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后的演讲.

[1]陆建民.高学历女性职业发展中被放大的性别负效应及寻策研究——以上海的系列调查为例[J].中国妇运,2011(03).

[2]潘泽泉,杨莉瑰.女性研究范式重建、知识建构逻辑与中国经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发展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0(05).

[3]吴贵明.探析中国女性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特点[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C913.2

A

1005-5312(2015)08-0270-02

猜你喜欢
老舍职业工作
北平的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职业写作
老舍的求婚
不工作,爽飞了?
我爱的职业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选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