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急先锋

2015-11-02 17:27玄波肖孝志黎远华高
西藏文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震区亚军车队

玄波+肖孝志+黎远华高

2015年4月25日,北京时间14时11分,在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博卡拉地下20公里处,亚欧板块与俯冲其下的印度洋板块发生挤压错动。

喜马拉雅群山惊雷震荡,珠穆朗玛巨峰战栗雪崩,一条条山谷中犹如惊涛骇浪滚过。受其波及,在强烈的震撼中,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吉隆、聂拉木、定日3县数千间房屋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这是一场西藏近80年来最大的地震灾害,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最大的地质灾害。震后,吉隆情况不明,聂拉木失去联系,定日请求支援。抗震救灾的战斗,也随第一震波打响。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西藏军区某团政委李亚军带领官兵率先向震区发起冲锋,展开扣人心弦的救援行动,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把对党的忠诚镌刻在雪域高原……

地震袭来

4月25日,星期天。西藏军区某团,阳光洒满军营,显得几分静谧。窗外传来一阵鸟儿的叫声,惊扰官兵午休梦乡。李亚军刚刚醒来,躺在床上思考女儿中考的事情。

不知不觉间,墙上的时钟指向14点11分。忽然,李亚军感觉不对劲:整个房子在摇晃,墙上挂历大幅度摆动。他一跃而起,披衣下床。

李亚军睁大眼睛,怀疑自己因这几天工作太劳累产生了幻觉,墙上的相框“咣当”一声掉在地板上。

大地剧烈颤抖,脚步显得那么无力和凌乱,每一步都像踩在铁索桥上,东摇西晃的。

不好,是地震!李亚军立即意识到这次地震的严重性。他迅速换上迷彩服,立即吩咐驾驶员龚海林:“马上通知值班员,拉响紧急集合号,全团集合、清点人数,必须一个不落地冲出房间!”说完便向作战值班室飞奔而去。

奔跑中,李亚军看到营区外的公路边、广场上和开阔地带都站满了人,惊恐、慌张、茫然写在人们的脸上。大家议论纷纷,猜测震中在哪,有多大,还有没有余震或更大的地震?

李亚军来不及思考这些问题,他要第一时间赶到作战值班室,了解各单位情况,并及时向上级汇报。了解情况后,他迅速召集在家常委紧急碰头,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迅速收拢人员,做好一切突击准备。

李亚军一边检查部队出动准备情况,一边焦急等待上级命令。这时,团里接到上级灾情通报和紧急出动命令,李亚军边跑边掏出手机,拨通了妻子的电话。

“什么时候回家?”妻子开口就问。

“不能回家休假了,你把我的机票退了,部队有紧急任务!”

在旁听电话的女儿从妈妈手里抢过手机大声嚷道:“那我上学的事咋办”?

这一问,问得李亚军耳朵嗡嗡作响,无言以对。

忽然,紧急集合号在耳畔响起,他顾不得向女儿解释,立马挂断电话,登上指挥车,带队向震区挺进。

挺进震区

团长刘波因外出学习,还有两天才能归队。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李亚军没时间去考虑女儿读书的事,因为他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部队安全带到受灾最严重的一线展开救援。

冒着余震的危险,部队加速向灾区挺进,官兵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救灾一线。

快!快!快!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开进。天公不作美,暴风雪肆虐,能见度极低,暗冰密布、完全生疏的狭窄山路,对驾驶员是极大的考验,车辆几乎无法前行,团参谋长刘永涛担心非战斗减员,请示是否等雪小些再前进。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绝不能停留!哪怕只是快一秒,也要拼命赶……”李亚军边说边组织官兵为车辆加固防滑链,打开探照灯,引导车队争分夺秒向灾区进发。

风大雪急,灾情催征。车队碾冰破雪,连续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积雪路面留下一道深深的车辙。李亚军回头望去,冰峰雪岭间,一个个艰险被踩在脚下,不由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机动至距重灾区聂拉木县城3公里处再次遭遇塌方,道路中断。李亚军立即带领官兵清理塌方路段,历经6个小时,终于抢通了通往重灾区唯一的生命通道,成为第一支挺进聂拉木的建制救援部队。

抢救文物

这是一次人与天灾的抗衡,又是一场人与死神的搏斗。

震区的聂拉木满目疮痍,房屋大面积坍塌,余震不时袭来,县城的群众惊魂未定。

“救人!”李亚军一声令下,千里驰援的官兵来不及休息片刻,立即冲进残垣废墟间,搜寻生命迹象。

为了安抚和稳定群众恐慌的情绪,表明子弟兵时刻在他们身边,李亚军迅速将部队分成十多个小分队,散布在全城的每个角落展开救援,并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

街上慌乱的人们看到衣领上有三颗五角星的李亚军带领官兵冒着余震,不顾个人安危冲向废墟,他们认定李亚军就是依靠,从而看到了希望,纷纷驻足向李亚军投去感激的目光。

“快来!快来!这下面好像有人……”下士尚新勇急促地喊道。这是军务股长黄安尚带领搜救分队搜救的第17处废墟。3个多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废墟清理完毕,让大家庆幸的是,没人被埋在下面,他们又紧急赶往下一个搜救点。

受地震波及,聂拉木乡拉康寺房屋倒塌,残存的墙体裂开巴掌宽的裂缝,附近信奉佛教的村民纷纷赶来抢救文物却不敢入内,盘坐在地上诵经祈福。得知这一情况后,李亚军迅速带领100余名官兵赶赴拉康寺。

为避免文物受损,官兵拒绝动用挖掘机,徒手作业。李亚军和许多官兵一样,双手被砺石、锈钉划得鲜血淋漓,仍然坚持作业,历经5个多小时,抢救出800余件文物。

目睹整个抢救过程的藏族群众感动地说:“我们信神信佛,但更信共产党派来的‘菩萨兵!”

突破险境

4月29日中午,樟木镇传来消息:塌方路段全线打通。刚带领官兵完成宗塔村废墟清理、抢运粮食,回到宿营地还没来得及吃午饭的李亚军,又奉命带队前往樟木转移受灾群众。

李亚军深知,抢通的道路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塌方,这次行动时间紧、任务重,丝毫不敢懈怠。李亚军一声令下,官兵放下刚端起的碗筷,快速登车,顿时马达轰鸣,扬起一阵阵尘烟。

接到转移群众的任务时,李亚军已经连续两天发烧,了解情况的军医陈仕虎无法劝阻,只好请刘永涛出面。

刘永涛不停地劝道:“政委,你再这样,身体就真要垮了,要不你就别去了,让我去!”

“我身体自己清楚,大家都在救灾,我不能搞特殊,你这边任务也不轻,还有那么多废墟等着清理,时间紧迫,我回来就找军医看。”说完,李亚军钻进指挥车。

沿途险象环生,道路狭窄,一边是滚石不断、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的大山,一边是万丈深渊,车辆只能勉强通行。

车队在友谊隧道前方2公里处再次被阻。余震再次袭来,山上滚石不断,道路堆满碎石泥土,车辆无法通行,从樟木镇徒步赶回聂拉木县城的数百名群众陷入困境,情况十分危急。

李亚军立即跳下车,带领官兵抢通道路,推走陷进泥淖的车辆,帮群众扛物资、拎行李、抱小孩、背老人,快速通过危险路段。

“小心滚石!”观察员朱军大喊道。道路中央一名抱着小孩的妇女被惊险的一幕吓呆了,站在原地不敢动。

千钧一发之际,李亚军一个箭步冲了过去,一把抱住母女躲到汽车车厢后部,车头被石头砸了一个脸盆大的窟窿。李亚军发现石头砸中的位置正是母女俩刚才站的地方。当时一起参加救援的国家扶贫基金救援队成员见状,连伸大拇指称赞道:“李亚军,真是个拼命三郎!”

雨夜突击

4月29日晚7时许,运输车队在雨中终于抵达樟木镇,等待转移的群众见到车队立即围了上来。雨越下越大,官兵下车后,把雨衣让给群众。李亚军跳下车,来不及喝口水、吃口干粮,拿起喊话器,立即组织群众登车转移。

李亚军喊了几声,顿感嗓子疼痛难忍,声音嘶哑。一名60多岁的藏族老阿妈立即给李亚军递水,被他婉言谢绝。

老阿妈边哭边拉着李亚军的手说道:“你这么辛苦,先喝口水,如果不喝,我就不走了。”在老阿妈的坚持下,他喝了几口水并再三感谢,然后继续指挥群众登车。

2小时后,525名受灾群众登车完毕。喇叭声声,车队迎着风雨,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大雨没有丝毫停下来的迹象。突然,车队停了下来,对讲机里传来:“前方路段有塌方,道路狭窄且危险,组织群众下车徒步通过!”

雨夜里,在官兵的帮助下,群众安全通过危险路段。

4月30日凌晨1时许,车队抵达聂拉木县城。短暂的调整中,官兵们又冷又饿,李亚军将自己仅剩的一点干粮也让给了群众。

凌晨4时许,车外温度-5℃,车队再次休息,驾驶员们下车就用冰雪浇头脸。崔小龙说:“实在太困了,清醒一下,风油精不好用,以前跑长途也这样做,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李亚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风大雨急,寒意浸身。李亚军见有的群众着衣少,便把自己随车携带的大衣、被褥送给群众,他坐在车里直打寒颤。

一路风雨一路歌。4月30日上午10时许,受灾群众终于安全到达拉孜安置点。

用心守护

在救灾一线,官兵们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直到深夜才返回宿营地。

李亚军带领官兵们连续作战,顶风冒雨逐村逐户逐点排查险情,划片分区分小组展开救援,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活。

平时最多能保障100人同时就餐的炊事班,保障人数骤增至上千人,每顿要做近十锅米饭,要炒数十锅热菜,6名炊事员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8小时。

在震区救灾的日子里,李亚军常常是和衣而眠,饿了啃口干粮,困了倚在路边休息一小会。不论雨雪天气,还是余震来袭,他和官兵们始终坚持在受灾群众住的帐篷外值守巡逻,守护深夜里传出的那一阵阵呼噜声。

樟木镇的96岁藏族老奶奶达瓦卓玛,是樟木镇出了名的“拥军奶奶”,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和双腿,房屋震塌,粮食、家具全被埋。转移那天,因带不走家人的遗体,老奶奶拒绝离开。李亚军带着17名官兵轮番开导她,老奶奶最终同意随队转移。到拉孜安置点后,老奶奶认为自己拖累了大家,整日不吃不喝,情绪十分低落。

了解情况后,李亚军带着官兵来到老奶奶床前齐声喊道:“老奶奶,部队就是您的家,我们就是您的亲儿子,就让我们来孝敬您吧!”李亚军带领官兵每天给她喂饭、洗脸、按摩,让老奶奶感动得热泪盈眶。逐渐康复的达瓦卓玛逢人便说:“是共产党派来的子弟兵救了我,感谢解放军,感谢活菩萨!”

在拉孜安置点的一个帐篷里,小女孩德吉央宗的病情时刻牵动着官兵的心。李亚军自己刚输完液,身体稍微好转,便带着军医到帐篷看望她。

德吉央宗的父亲在地震中丧生,与母亲扎西拉姆相依为命。母女随车队转移,在翻越5000多米的雪山时,小德吉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高烧不退、呕吐不止。

李亚军将这对母女接到自己的指挥车上,边吸氧、边喂药,并安排医生救治,这才缓解了她的病情。

一有时间,李亚军就会带着军医到小德吉的帐篷里嘘寒问暖,喂饭喂水喂药,像照顾自己女儿一样照顾她。看到小德吉脸上露出童真的笑脸,李亚军也一脸微笑。

大爱暖高原,英雄谱壮歌。李亚军舍小家顾大家,积极抗震救灾的事迹在灾区传开,深受军地领导好评,灾区群众纷纷为他竖起大拇指。

离开聂拉木前夜,李亚军站在宿营地回顾在这里战斗的日日夜夜,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他思绪万千……

尽管地震撕裂山体的痕迹依稀可见,但是受灾群众安置点一顶顶帐篷透出的点点灯光,却把震区的高原寒夜点缀出几分温馨……

责任编辑:邵星

猜你喜欢
震区亚军车队
流浪卫星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姜亚军治疗焦虑性失眠经验
吴亚军:白手起家的女首富
雷尼亚诺车队Legnano
芦山震区大田坝崩塌发育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双11商战,永久、凤凰夺冠亚军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神秘的车队
强震区软弱地基上承式连拱桥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