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与演进路径探讨

2015-11-03 12:23刘海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山东省

刘海燕

摘 要:首先深入分析产业集聚的组织运作机理及演进路径,然后结合山东省产业集聚的两个典型案例分析山东省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广东省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作为借鉴,为山东省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租金;演进路径;技术创新—扩散;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1-0042-04

一、产业集聚的组织优势及演进路径分析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形式,通过共生协调机制能够有效地整合区域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增强产业集聚整体的创新能力,两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产业集聚的组织优势。

(一)产业集聚的共生协调机制

“共生”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来的,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在经济社会,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与生物界种群之间的共生关系极为类似,企业之间也会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而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聚[1]。

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臧旭恒教授(2006)等认为,产业集聚起因于生产要素对于集聚租金的追逐[2]。本文就是按照这一思路来研究产业集聚的演进。臧旭恒教授所提及的集聚租金是一种广义上的租金,指产业集聚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带来的租金,它既包括要素租金、组织租金和创新租金。要素租金是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获得的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组织租金的含义是:组织分工相对于通过市场组织分工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收入增加[3]。创新租金的概念来自于熊彼特,因此又称“熊彼特租金”。熊彼特认为创新才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源泉,因而创新更具有租金的价值。可见,创新是持续租金的来源。产业集聚内部主体共生关系的形成是企业追逐集聚租金的结果,而产业集聚租金的形成有赖于产业集聚的组织优势。

产业集聚能够成功运作的关键在于其内部协调机制能够保证各方有强大的动机不去利用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欺骗和要挟对方,从而保证成员之间长期协作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二)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扩散机制

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扩散是指产业集聚内部从创新源包括企业、科研院校、中介机构向潜在的技术创新需求方传播的过程。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地理位置的临近以及企业之间的互动频繁;产业集聚内部的人才聚集和流动以及专业化的产品和技术市场等因素。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模仿创新—内部扩散模式。这是产业集群最常见的一种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常常由于受到模仿而使其创新收益微乎其微。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够得到改善的话,企业将失去创新动力。加上缺乏外部创新源的输入,整个产业集聚容易导致技术锁定,技术创新出现停滞。第二种是外部引进—内部扩散模式,产业集聚内的个别企业也会与外部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发生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外部的知识和技术来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这种模式的例子很多,如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所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但是这种模式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不具有连续性,不能提高产业集聚整体的创新能力。第三种模式是中间载体技术创新—扩散模式[4],这种技术创新—扩散模式主要是通过在产业集聚内建立从事技术转移和推广的中间载体(技术创新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公司等),能够汇集产业集聚内部企业技术创新上的需求,并将这些创新需求向产业集聚内部或产业集聚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输出,把引进的各种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利用培训、授权、转移等渠道对产业集聚内的企业进行扩散,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集聚的创新能力。如果这个过程能够持续进行的话,整个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和扩散活动就会持续展开,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这种技术扩散机制是一种开放式,不会导致技术锁定,可以促进产业集聚经济持续性的增长,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三)产业集聚组织形式的演进

1.两大机制互动与集聚效应、集聚租金

共生协调机制和技术扩散机制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首先良好的共生协调机制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扩散,而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能够加强产业集聚内企业的共生依赖关系。因此两者形成一个正向反馈机制,不断强化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

所谓集聚效应,是各种产业或企业由于在空间上的集聚所获得的经济效果,其大小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在集聚区内,各企业由于交易成本降低、信息流畅、规模经济等因素产生的综合收益;二是集聚成本,即由于产业集聚而花费的成本(如拥挤成本),当集聚产生的收益大于集聚成本时,我们认为获得了集聚效应[1]。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集聚效应的大小,一方面认为集聚内部分工,企业扩大规模,即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带来的经济效应;另一个方面是企业外部的行业规模经济带来的经济效应。集聚效应体现为集聚租金,其主要形式有:地理租金、组织租金、创新租金及产业租金。

2.产业集聚组织形式的演进

按照产业集聚的租金来源,本文把产业集聚组织形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非正式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共生协调机制和技术扩散机制都没有完善,因而产业集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企业获得的是地理租金和产业租金。第二种是共生型产业集聚,这种产业集聚的共生协调机制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扩散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技术创新没有持续性,很容易导致技术锁定。这种产业集聚的特点企业可以获得组织租金。第三种是创新型产业集聚,这种产业集聚的共生协调机制和技术创新扩散机制都非常完善,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够形成有效互动,这时候企业可以获得创新租金。

集聚租金是产业集聚产生的动因,那么当集聚租金耗散的时候,产业集聚就会走向死亡。首先,地理租金会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而耗散,如产业集聚中企业逐渐增加,拥挤成本上升,要素价格提高,地理租金会逐渐地被高昂的生产成本所抵消,产业集聚的租金消失。其次,产业租金也会随着产业的衰败而耗散。随着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出现,产业利润会急剧地下滑,产业租金就会消失。再次,组织租金也可能发生耗散,当关系性嵌入过于强大时,可能会使产业集聚被锁定在特定的技术轨道与合作范围内,导致产业集聚失去创新性,组织租金消失。只有创新租金形成,产业集聚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这有赖于共生协调机制和技术创新—扩散机制的完善。

一般来说,产业集聚会按照从非正式产业集聚向共生型产业集聚形式,最后向创新型产业集聚形式依次演进。但是也存在产业集聚从非正式产业集聚向创新型产业集聚的跃迁。

二、山东省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问题

这里引入两个典型的产业集聚,分别代表着山东省产业集聚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外源型产业集聚,另一种是内源型产业集聚。以此来分析山东省产业集聚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产业集聚组织形式的演进来促进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内生增长。

(一)烟台汽车产业集聚

1.烟台汽车产业集聚概况

烟台市位于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得烟台能够成功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烟台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有外商投资带动的,是属于外源型产业集聚。2002年,上汽集团、通用中国、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联手重组山东大宇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成立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上海通用烟台东岳汽车有限公司落户烟台以后,使得烟台汽车生产规模和水平大大提高,成为烟台汽车产业发展的龙头。2007年,加入通用东岳联盟战线的配套项目已达70个,投资总额超过了100亿元,这些配套项目囊括从整机、发动机、车用空调器等关键环节。其中本地项目10个,新落户外资项目60个。其中包括日本电装、丰田通商、德国汉高、三井物产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同时,东岳还吸引了安吉等十余家汽车配套企业相继跟进。2012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420家,涵盖汽车发动机、车身、底盘、电子电器等,形成了以整车为龙头,发动机、自动变速箱、车用空调器为核心配套的汽车产业体系。

2.烟台汽车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1)共生协调系统有待完善。外源型产业集聚虽然属于嵌入型集聚,但是嵌入行为的本身是基于降低成本和获取资源,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网络的联系相对松散,嵌入程度有限,产业关联度低,内地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缺乏紧密地分工协作关系,相互依赖程度小。配套企业本地化程度较低,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为主。真正意义上的本土企业被排除在整个产业集聚之外。烟台企业汽车产业集聚且整个产业集聚是以通用东岳基地为核心企业,是典型的轮轴式产业集聚。配套企业除了与核心企业之间进行业务联系,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非正式沟通都非常少。产业集聚过度依赖核心企业,整个汽车产业集聚面临极大的结构风险。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链不健全,企业的共生协调性差,难以充分发挥资源整合效应。

(2)技术创新—扩散体系有待完善。烟台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存在外资企业内部的强联系和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弱联系,外资企业往往严格控制核心技术外流,阻碍了技术创新扩散,同时对本地自主研发创新的提升带动有限。目前上海通用的研发中心尚未进入,产业集聚本身不具备核心研发能力。烟台市优秀高校资源稀缺,缺乏汽车及机械制造相关专业研发机构,缺乏本土创新源制约了整体研发实力的提升。同时,实力强的跨国公司,它们的生产、销售和研发都已形成全球化。由于这部分技术先进的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其技术扩散缺少应有的载体。

(二)淄博陶瓷产业集聚

1.淄博陶瓷产业集聚概况及优势

淄博,中国四大瓷都之一,唯一的“中国陶瓷名城”,具有八千多年的陶瓷历史文化及丰厚的产业资源。淄博陶瓷业中比重最大的两块是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建陶方面,淄博建陶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生产规模和实际产量均仅次于广东佛山,居全国第二位。日用陶瓷的新瓷种发明创新,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据领先位置。淄博陶瓷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原料品种有陶土、石英、长石、焦宝石、碱石、钟乳石、瓷石、釉土、紫砂土等。淄博除了自身资源外,由于生产陶瓷悠久的历史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成为陶瓷原料重要的集散地。陶瓷产品材质丰富、品种齐全。陶瓷行业专业配套条件优良。不论是各种陶瓷机械设备,还是窑炉、耐火材料和陶瓷辅助材料等,在淄博都有专业化生产企业,具有良好的专业化协作配套条件,基本上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淄博陶瓷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1)共生协调系统有待完善。淄博许多中小陶瓷厂主要是以贴牌生产为主,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贴牌商的局限;还有小企业一些生产线比较短,有自己销售渠道,陶瓷企业规模小,管理模式落后,导致企业之间重复生产,出现大量雷同产品,造成了严重的不正当竞争。可见企业之间的竞争远大于合作,没有形成很好的竞争合作机制。2004年,淄博建筑陶瓷行业协会宣布成立。由于行业协会的起步较晚,功能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行业的自我管理,整合行业资源,共享行业信息,规范市场秩序等作用。

(2)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有待完善。淄博陶瓷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扩散还简单地停留在模仿创新—内部扩散模式上或者是外部引进—内部扩散的简单模式上。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科研投入很少,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创新功能,只是依靠简单的模仿创新或者是技术引进,导致产业集聚的技术锁定。同时陶瓷行业人才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许多企业不重视人才,精英级人才奇缺,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从企业外部看,由于技术转移和推广的技术创新中介还不完善,有创新需求的企业缺乏对外沟通的渠道,有创新供给的机构难以找到潜在的需求企业,从而导致整个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的锁定。

三、山东省产业集聚组织形式的演进路径探讨

从烟台汽车产业集聚和淄博陶瓷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集聚的组织形式需要进一步演化升级。在此回顾一下广东省的产业集聚形式的演进过程以资借鉴。

(一)广东省产业集聚组织形式的演进

广东省的产业集聚起步较早,大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空间空前加大,此外科技进步和城市化进程也对珠江三角洲的产业集聚提出了产业集聚升级的要求。当前,广东省外源型产业集聚正面临“草根经济”风险,而广东省内源型产业集聚则面临“技术锁定”风险。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聚已经进入了迁移升级期。产业集聚寻求发展商贸物流、行业总部经济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而将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迁移到东部、西部和北部。例如,珠江西岸的佛山陶瓷企业纷纷迁往清远、河源等地,清远和河源等地已经发展形成一批衍生型的产业集聚[5]。无论是内源型的产业集聚还是外源型的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组织形式都将随着产业集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变。广东省的产业集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处于共生型产业集聚向创新型产业集聚过渡的十字路口,能够顺利实现转换升级,是广东省产业集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二)山东省产业集聚组织形式的跃迁式发展战略

结合广东省外源型产业集聚和内源性的产业集聚的演进路径,可以发现,山东处于非正式产业集聚向共生型产业集聚过渡的特殊时期,采取正确的发展模式来实现从非正式产业集聚向创新型产业集聚形式的跃迁,将会大大减少产业集聚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风险。

1.烟台汽车产业集聚—本地化发展模式

首先,逐渐形成内外资企业共生协调网络。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集聚本地服务支撑体系,完善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质量检测机构、融资担保机构、教育培训结构以及其他各类服务组织,争取为外商企业服务;促进当地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完善,逐渐引进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企业,本地企业通过招商合资方式为外商企业配套,利用技术外溢逐渐增强当地厂商的技术水平。

再次,逐渐形成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扩散体系。组建汽车产业行业协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战略联盟,搭建本地配套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外商企业和当地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以及当地企业和当地科研机构、高校等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建立一个共生开放的技术创新—扩散体系。通过提高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整体配套水平和技术层次,以强化外源型产业集聚的根植性。

2.淄博陶瓷产业集聚—开放式发展模式

首先,完善淄博陶瓷产业集聚的产业功能体系。淄博陶瓷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相对单一,产业集聚内主要是从事着陶瓷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技术水平雷同,市场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并且与集聚区外联系较少,主要是供销联系。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相对封闭的陶瓷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陶瓷产业的价值链,增加研发、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会展服务等功能体系。通过陶瓷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功能上的完备,增强产业集聚整体的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共生协调机制。建立以中国陶瓷城、中国陶瓷科技城和博山陶瓷物流商贸中心三大商贸中心为主体的集各种产业功能于一体的共生协调系统,通过功能的完善,使产业集聚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

其次,建立共生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扩散网络。努力提升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山东省陶瓷行业技术中心的研发力度。建立以淄博技术创新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咨询企业为中间载体的技术创新—扩散网络,把区域内的陶瓷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纳入其中,形成区域创新合力,同时,通过中间载体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与区域外部的科研组织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互动,为创新提供充裕的知识源,从而避免内源型产业集聚的技术锁定。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