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论点与先天性论点

2015-11-03 23:52付高生
关键词:起源马克思主义有效性

付高生

[摘 要]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对方法的研究,而且也要重视对论点的研究。就此而言,当代马克思主义应当重视对论点的起源问题和有效性问题的探究。从起源问题上看,马克思主义中的论点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的两大经验:本质经验和归纳经验。从有效性问题上看,本质经验形成的先天性论点绝对有效,而归纳经验形成的规范性论点相对有效。研究马克思主义中的先天性论点和规范性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规范性论点;先天性论点;归纳经验;本质经验;起源;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59-05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只重视对“方法”的研究,而且也要重视对“论点”的研究。无论点的方法和无方法的论点都将不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中“论点”研究的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缘起:重视马克思主义中“论点”的起源问题和有效性问题研究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过程而言,从马克思对19世纪70年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的拒绝、恩格斯对19世纪80年代德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只套用唯物史观公式而不重视具体历史研究的警示,再到列宁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批判以及毛泽东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批判,都在呈现着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何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传播史中一个反复讨论的问题。

“何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因为它一方面关涉如何评价以往的与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它也关涉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既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历史上看,卢卡奇首次把“何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提升到马克思主义观的高度。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两个维度:其一为方法论的维度;其二为论点的维度。在他看来,只有从方法论的维度出发才能判定何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在《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卢卡奇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主义的每一个个别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1]

卢卡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只关涉方法”的论断引起了共产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的注意,他们对卢卡奇的这一论断,有的作了肯定的评价,有的作了否定的评价。就当代中国而言,很多学者也对卢卡奇的这一论断进行了历史性的评价。其中,梁树发教授认为:“在关于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性的理解上,卢卡奇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区分出论点(thesis)和方法(method),并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问题上,比起论点来方法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2]在梁教授看来,卢卡奇实际上持有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种马克思主义观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论点”对立起来,因而是片面的、不合理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卢卡奇的上述论断而言,不同的读者得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就本文而言,笔者认为,卢卡奇的上述论断至少隐含了下述两个设定:其一,马克思主义的论点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推论出来的;其二,马克思主义的论点最终都是会过时的。正是基于这样两个设定,卢卡奇才敢断言马克思主义的正统问题只关涉“方法”,而与“论点”无关。但这两个设定是合理的吗?具体而言,这两个设定都面对着一定的理论疑难:其一,马克思主义中“论点”的起源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论点”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运用的结果吗?其二,马克思主义的“论点”的有效性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论点”最终都是会过时的吗?

二、问题的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中论点的起源问题和有效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论点”和“方法”的关系

一方面,从本体论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中的论点与方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注重论点或只注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离开“论点”只谈“方法”的“方法主义”将会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走向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路线,如放弃马克思主义相关论点的伯恩斯坦就认为最终目的算不得什么,并提出了“运动就是一切的口号”;而离开“方法”只谈“论点”的“论点主义”将会同样迷失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走向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如放弃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生活出发”即实事求是方法的王明就认为中国革命应当实行苏联革命模式,即“重点攻打城市,最后由城市包围农村”。另一方面,从认识论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中的“论点”与“方法”也不是完全同一的,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全混淆“论点”与“方法”之间的区别,既不利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也不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论点。

综上,在本体论维度上,在论点和方法之间不存在谁先产生谁的问题,但是在认识论维度上,人们对论点和方法两者间的发现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方法”纯然以“革命的辩证法”为根本方法,但是这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只是单一的“革命的辩证法”。相反,马克思主义中的方法是多元化的,它还包括马克思所言的“高级的哲学直观”[3]的方法、“抽象力”[4]的方法、“现实的表象—抽象的规定—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5]的方法等。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方法简称为辩证的方法,从而避免造成学术界“辩证法”研究过度而其他“方法”研究薄弱的现状,相反,我们应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多元“方法”的多维度探究。①

(二)马克思主义中“论点”的起源问题

从本体论维度上看,由于论点和方法是共存的,“论点”内含“方法”而“方法”也内含“论点”,以至于人们同时把一个对象称为“论点”和“方法”,例如人们既把“唯物史观”称为一种观点又把它称为马克思的根本方法,因而人们不能在本体论维度宣称马克思主义中的“论点”是马克思主义中“方法”运用的结果。但从认识论维度上看,考察主体是优先从论点视角抑或从方法视角评论一个对象,决定了论点和方法的发现存在着历时性的先后关系。例如,有时当人们优先把实事求是当成一种方法时,他们就认为实事求是的方法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论点,即“方法”产生了“论点”;有时当人们优先把实事求是当成一种论点时,他们就认为实事求是的论点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即“论点”产生了“方法”。

如果研究者只从认识论维度上看到了方法和论点之间的历时性上的先后关系,而忽视了本体论维度上方法和论点之间的共时性上的共存关系,那么就会很容易犯“方法至上主义”或“论点至上主义”的错误。例如,卢卡奇就是把认识论维度上的方法与论点之间的区别误认为是本体论维度上的区别,因而这是导致他犯“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的根本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中“论点”的有效性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历史中提炼出一定的理论的,因而这些理论只是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中才有效。对于那种永恒真理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定的意义上都是拒斥的。在恩格斯看来,“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6]。

如上所述,从文本分析看,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只是在两种意义上才拒斥永恒真理观:其一,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拒斥永恒真理观;其二,他们是在知识的圆满性上拒斥永恒真理观。在这两个意义上,的确不存在永恒真理。但问题是,存不存在第三种意义上的永恒真理?

就一定的理论而言,理论不仅具有存在的历史阶段性、反映实在的圆满性,而且还具有构成理论的支点性。例如,就构成理论的支点性而言,柏拉图是从理念这一支点得出知识的;笛卡尔是从“我思”这一支点得出知识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从社会实践这一支点得出知识的。易言之,支点只是构成理论的出发点,而不保证该理论的历史阶段性和它的圆满性。这些支点因其是对某一对象的本质把握,因而它们是永恒有效的。

笔者认为,就探讨人类社会这特定的历史对象而言,马克思主义中的若干支点是真理即永恒有效的。在这个意义上,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着,这些支点就不会随人类历史的变迁而过时,它们是永恒有效的。例如,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支点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支点等等支点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中都永恒有效而不会过时。但需要再次指出的是,仅凭这些支点本身是不能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的,而是只有遵从这些支点,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社会从而改造现实社会。

三、问题的再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的规范性论点与先天性论点

从哲学史看,近代哲学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或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知识的起源问题和有效性问题。经验论和唯物论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物质世界并经受现实世界的检验,知识的有效性在于其反映和符合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的程度;而唯理论则认为现实世界是杂乱无章的,它不足以作为知识的起源和确定性标准,为此,唯理论认为知识必定起源于经验世界之上的上帝,也只有上帝这一绝对存在才能保证知识的永恒有效性。面对这种争论,康德通过区分知识的起源和有效性这两个过程而予以协调。康德认为,一方面,人们的知识在起源问题上的确起源于现实生活,但另一方面,人们的知识在有效性问题上则在于主体的先天范畴。在康德看来,主体形成知识的完整过程就是先天范畴与现实世界的综合过程,即他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的这种协调思路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思想史意义,其中之一表现在他所提出的“先天范畴”。这种保证知识有效性的先天范畴既不同于主体之外的经验世界,又不同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超感性世界或上帝。但与此同时,康德关于先天范畴的理解是颇有问题的。一方面,康德认为先天范畴独立于经验世界,但另一方面,先天范畴又寓于主体之中,这样就又回到了一个老的起源问题:存在于经验世界之中的主体的先天范畴从何而来?康德显然既不会认为先天范畴产生于天启或神秘主义之类的理性演绎途径,更不会认为先天范畴产生于经验意义上的归纳途径。

康德可能未区别“经验”与“经验主义”以及“经验”与“经验归纳”,这是导致他一方面承认经验具有知识的起源条件而另一方面却又拒斥经验具有知识的有效性保证的关键。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舍勒认为:“先天被给予的东西也与所有那些通过在观察和归纳意义上的经验而被给予我们的东西一样建立在‘经验一般的基础上。因此,任何被给予之物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谁愿意将此称为‘经验主义,谁就这样去称呼好了。”[7]在马克斯·舍勒看来,经验不等同于经验主义,也不等同于经验归纳。毋宁说,一切知识源于经验,多元化的经验类型产生多种类型的经验知识。例如,科学知识源于观察和归纳的经验,现象学知识源于先天的或现象的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康德的先天范畴或源于主体对现实世界的本质经验。

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困境在于给予知识的起源和知识的有效性标准以不同的两个对象,从而造成了两个对象难以融合的问题。相反,知识的起源和有效性必须植根于同一个对象即经验,唯此才能从根基上保证知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本真精神的。从“现实生活”这一历史境遇出发意味着在对现实生活的经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经验具有不同的类型。王建民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的经验包括实践经验和直观经验,这两者既共同构成知识的源泉,又共同构成知识有效性的保证,其中实践经验是最基本的保证。[8]在王建民看来,一方面,知识的起源在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连接,而实践经验和直观经验都能连接主体和客体,因而两者都能成为知识的源泉;另一方面,知识的真理性在于认识与经验事实的相符合,而实践经验则能提供直接的符合,但直观经验则只能提供间接的符合并且需要实践经验的证明,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虽然实践经验和直观经验都能作为知识有效性的保证,但实践经验是归根结底意义上的保证。王建民的理论困境在于:一方面,他是以符合真理论或知识的圆满性为依据划分实践经验和直观经验的,因而他始终是以相对真理为考察对象的,这样势必忽视某些知识的绝对有效性;另一方面,他把直观理解为消极地反映客体的认识方式或一种有待于未来实践经验的理论推测,这实际上就使他忽视了直观的第三层含义,即对绝对有效性的本质直观。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具有归纳经验和本质经验之分;与此相对应,就论点而言,归纳经验形成规范性论点,本质经验形成先天性论点。

首先,将马克思主义中的经验划分为“归纳经验”与“本质经验”的缘由在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不仅是对某一个时代的科学把握,而且也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本质把握,为此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种坚固的理论支点必须是对历史、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本质直观。以这种本质直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将研究和归纳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现状从而得出符合这种历史阶段的归纳知识。前一种本质直观即是本文所谓的本质经验,后一种归纳途径即是本文所谓的归纳经验。

其次,就本质经验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经验主要是对历史、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本质直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先天论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直观到了人的本质,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直观到了人类生活的本质,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直观到了社会的本质,认为实践是一切社会生活的本质。这些先天论点由于是一种本质直观,因而它们是永恒有效的,但正如上文一再指出的,这些先天论点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出发点,其本身并不提供解释世界的理论和改变世界的途径。

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根据这些先天论点研究和归纳特定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归纳经验,并进而发现了符合特定时代内容的规范性论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根据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这一先天论点,发现了国民经济中研究的劳动为异化劳动的规范性论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先天论点,发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范性论点。 这些规范性论点由于只是反映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内容,因而它们会随着该时代的消亡而过时,也会随着地域的变迁而失去具体的理论效用。②易言之,马克思主义中的规范性论点是暂时有效的,受着具体时空因素的制约。

最后,本文区分本质经验与归纳经验以及先天性论点与规范性论点的意义在于: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论点”的研究,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目前处于既集体失语又学院派观点杂多的尴尬局面或原因之一就在于“方法”研究过度而“论点”研究薄弱;第二,重视区分马克思主义中的绝对有效的先天性论点和相对有效的规范性论点,做到一方面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既定的先天性论点,另一方面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的规范性论点;第三,重视创造和更新马克思主义中的论点,这既包括对新的先天性论点的发现,又包括对符合特定时代的规范性论点的创造。

四、结语

无论是就当代中国“回到马克思”的理论进程而言,还是就构建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理论进程而言,那种认为凭借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考察中国现实生活而后得出结论的做法是不够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中“方法”的中国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重视凭借马克思主义的论点来考察中国的现实生活,将马克思主义中的“论点”进行中国化。总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不仅应当重视“方法”的中国化,还应重视“论点”的中国化。当然,最好的做法是,把马克思主义中“论点”的中国化进程和“方法”的中国化进程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论点”的中国化,就应该进一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论点”相关的问题,包括论点的起源问题与有效性问题。

注释:

① 国内不少学者已经探讨过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方法问题。参见邹诗鹏的《何谓马克思“高级的哲学直观”》,载于《复旦学报》,2006年第5期;杨淑静的《何谓“抽象力”——以〈资本论〉为研究对象》,载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等。

② 国内有不少学者批判过生产力决定论,这些批判者指出生产力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决定”生产关系。参见袁亚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命题质疑》,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刘仁营《走出生产力拜物教——生产力决定论反思》,载于《探索》,2008年第1期等。

[参考文献]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748.

[2]  梁树发.卢卡奇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评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3):2229.

[3]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19.

[6]  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1.

[7] 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册[M].倪梁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1.

[8]  王建民.实践·直观·真理标准[J].文史哲,2005(1):129134.

[责任编辑:夏畅兰]

Normative Thesis and Congenital Thesis: Researches on the Origin

and the Availability to Marxism Theses

FU Gaosheng

(College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Modern researches on Marxism should not only stress the method but also stress the thesis. Therefor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both the origin and the availability to Marxism theses. In the view of origin, Marxism theses are formed in two kinds of experience: essential experience and inductive experience. In the view of availability, essential experience forms congenital theses which are absolutely available and inductive experience forms normative theses which are relatively available. Researching both kinds of theses in Marxis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arxism; normative thesis; congenital thesis; inductive experience; essential experience; origin; availability

猜你喜欢
起源马克思主义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圣诞节的起源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奥运会的起源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清明节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万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