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西方歌剧文化中的“音”与“声”

2015-11-03 15:54赵静
艺海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

赵静

[摘要]西方歌剧虽说是一门综合艺术的表现体,但支撑和主导这门艺术的不是别的,而是音乐;西方歌剧虽说是一种以歌为主的艺术形式,但歌唱演员的“声”,在整个歌剧音乐中的地位和主从关系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用以传达剧情、宣泄人物内心情感的最妙的乐器。这是西方歌剧艺术表现的内在根本,同时也是西方歌剧文化的魅力所在。而了解和识别这一切,是进入西方歌剧文化的一条必然通道,对从事美声教学而言,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和把控内容。

[关键词]音乐的戏剧特征 人声艺术的表现与发挥 西方歌剧 中国戏曲

西方歌剧的发展形成,虽说比中国的戏曲与音乐要晚一千多年,但在世界音乐和戏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人类“音乐无国界”的共识认同下,却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今天,当我们直面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流融合、艺术语境的认知贯通,在“地球村”里,其撞击和渗透、交汇与影响,都在不断发生。特别是当下,在中国“丝路文明”、“丝路经济”的倡导下,中、西方文化观念的相互了解,艺术表现的语境认知与鉴赏,都成为了中国艺术创新发展之途,“绕”不开的必经之路。因此,在研究西方歌剧文化的同时,不断强化歌剧表现中“音”与“声”的重点认知和重点突破,是一项不可低估、作用非凡的教研、教学内容。

一、歌剧文化中的音乐特征

1、音乐在歌剧中的叙事作用。西方歌剧虽说是一门综合艺术的表现体,但支撑和主导这门艺术的不是别的,而是音乐。翻开世界戏剧史,在各门类的戏剧叙事方面,普遍采用的是演员的台词,讲述传达剧情故事,以生动的语言语境,勾勒出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而歌剧在这方面就大为不同,它在戏剧的叙事方面,则是用音乐来“讲述”故事,用音乐中的人声艺术,传达其各人物间情绪、矛盾、冲突的语言和语境。在这一方面,用中国的戏曲观念来理解,则是“音裹戏”——以音乐“裹”代剧情;“声立人”——以人声艺术表现、树立人物。

在西方的歌剧文化概念中,诗歌和音乐是歌剧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只有诗歌和音乐的艺术结合,把心灵语言转化成有形旋律感的形态,才是最高尚、最完美的艺术。一部好的歌剧,不是单从歌词来直白叙事,而是通过这段歌词所谱出的催人泪下的旋律,才使得其悲剧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震撼。这就是歌剧音乐叙事的魅力,它不像话剧和戏曲用单纯“主线结构”来展开剧情和服务剧情的人物心态,而是通过歌剧音乐与戏剧冲突的结合,“多频道、立体声”式的把剧情潜置在“视觉和听觉”之中,从而使观众的“感官和器官”同时接受真正强大的戏剧力量。

“歌剧是戏剧,也是一种特殊的民间大众化戏剧,因为它直接指向情感。”这是伟大的音乐指挥家伯恩斯坦的真挚感受,同时也是我们欣赏歌剧、享受音乐质感的另一种灵魂陶冶。

2、音乐在歌剧中的灵魂作用。“灵魂,是开启生命、破译自然、领悟真谛的神圣钥匙;灵魂,又是滋养和照耀生命的水与阳光。”这是中国现代作家李二和在其《远行》中对灵魂一词的真挚感受。顺沿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加深我们对西方歌剧文化的理解,开启音乐是歌剧“灵魂”的领悟视窗。

首先,从哲学观念上来理解,“灵魂,是开启生命、破译自然、领悟真谛的神圣钥匙;灵魂,又是滋养和照耀生命的水与阳光。”的认知,在人类社会是普遍相同的,然而,如何运用“神圣钥匙”,如何潜化为“生命的水与阳光”,在东西方的艺术表现和处置方法上,就存在着一些不同。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戏曲文化中,其艺术的处置概念是:“一剧之魂”在于本(剧本),“一剧之魅”在于表(演员的表演与唱功)。而在西方,尤其是歌剧文化中,它的艺术处置概念却是:“一剧之魂”在于音(歌剧音乐),“一剧之魅”在于声(人声艺术在音乐剧情中的表现力)。这种艺术处置手段的概念不同,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识别和文化理解的不同。

其次,在西方歌剧发展的四百余年历史上,由于存在很浓重的“宗教烙印”,因此在歌剧文化中的呈现上,就突显出三项基本特质:首先,音乐是歌剧艺术最关键的要素和主轴,剧中所有的情节变化和跌宕起伏,都是以音乐来贯通的;其次,“在情感表现达到极度亢奋时,戏剧会转向音乐”,从而达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极致境界,是歌剧音乐中的灵魂追求;再次,音乐在歌剧作品中的始终依赖和绝对权威性。如剧场中的“时空转换”、“空场处理”、“情绪急转”等情节处置中,一切都依赖和遵从于音乐旋律的起承转合。从以上三个特质中我们看出,音乐,是西方歌剧的主体;音乐,更是歌剧文化中的灵魂。

3、西方文明与歌剧文化的仪式烙印。虽然讲歌剧从诞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但在当今的西方生活中,以音乐启迪心灵,以音乐荡涤灵魂,崇尚歌剧和对歌剧音乐的仪式感和文化烙印,仍旧氛围浓重,其大小节庆、礼仪待客以及商务应邀等,都纷纷以歌剧或音乐会的方式,进行着音乐的“饕餮盛宴”。这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文明。

西方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它的诞生渊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由于崇拜东方文明,而传人希腊雅典一年一度的酒神祭祀节,其“洋人之歌”的出现,从欧洲文明史的考证认为,这便是西方歌剧的最早雏形和发端。历史真是给中华民族开了个莫大的“玩笑”,发端于我国周朝的礼仪文明和当时被确立为“国之重器”的礼乐文化,在今天的中国,寥寥不见踪迹,而在西方却以歌剧文化的形式,绽放人类。

是进步文明的,当全球共享;是珍贵文化的,当人类共融。在西方歌剧文化传人中国百余年到今天,其国人更应在尊重中反思,在崇尚中自省。

二、歌剧文化中的人声特征

1、人声是歌剧音乐最美妙的乐器。西方歌剧虽说是一种以歌为主的艺术形式,但歌唱演员的“声”,在整个歌剧音乐中的地位和主从关系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用以传达剧情、宣泄人物内心情感的最妙的乐器。

西方歌剧,在文化概念的基础层面上,音乐在整个歌剧中所处的地位,是主导、统领的“霸主”地位,其他的元素符号,如人声、乐器、服装、灯光布景等都属于音乐的从属地位。然而就在这一文化概念的另一侧重面上,其人声却有着极为优越的特殊地位:其一、与其它乐器衡比,更直接地产生心灵与心灵的撞击;其二、绝对不会出现雷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声线如同指纹;其三、音质、音色、音量的多重性变化,再众多的乐器,在表现力上都无法与它抗衡;其四、声部魅力:再庞大的交响乐队,在人声声部的激情合唱中,都会“败”下阵来。

2、人声是歌剧音乐最直接的情绪袒露。剧,以情感人;情,以无隔为尚。以人声艺术直接袒露人物情绪,正是西方歌剧的魅力所在。在歌剧文化的欣赏与认知中,常常有这样的说法:“欣赏歌剧,不能只在看中剧情,更重要的是去感受音乐。”通俗一点讲,“歌剧是用来听的”,这就如同中国戏曲在寻常百姓生活中的习惯一样,是在听“味道”、听“玄妙”,聆听欣赏由人声产生和焕发出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个性魅力;听最直接的宣泄人生喜怒哀乐的真情袒露。

在西方歌剧的表现上,不同的演员、不同的乐队、不同的指挥,会产生同曲同调而不同玄妙的陶醉效果,而在同剧目、同剧情、同形式的情况下,由于演员的演唱风格、声部划分以及声线与现场表现和发挥的不同,更会出现观众的欣赏感受与情绪的不同。

3、人声是歌剧音乐中最丰富的声部。在歌剧音乐中,人声艺术的演唱声部与划分,是最科学、最丰富、最富质感与魅力的重要合成。如女声声部就有: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少数);男声声部就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而在男女高音的具体声部划分上,女声部有以音色柔美,清丽,演唱中常以音质而不是音量取胜,适宜于表现富于歌唱性的、流畅的抒情曲调,音域为c1一c3的抒情女高音;有以声音浑厚,壮实而有力,适宜于表现富于戏剧性的激情和温柔而深沉的感情,音域为hl-b2(或c3)的戏剧女高音;有以声音轻巧而富有弹性,音色中含有年轻少女那种明亮、清脆而华丽的色彩,适宜于表现轻快、活泼的感情和难度较高的花腔技巧,音域为c1-c3(或d3,e3,f3)的花腔女高音。女高音声部有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男声部有以轻快型抒情男高音,声音纤巧、清脆、明亮、灵活,高音区的起因和装饰性花腔乐句的演唱也比一般抒情男高音轻巧灵便,音域为cl-c3(或d3)的抒情男高音;有以声音结实而饱满,音色浓重,富有男性英雄气概,适宜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激烈感情,音域为cl-bb2(或c3)的戏剧男高音。如果再加上以揭示人物形象、传达内心情感、表现喜怒哀乐等音乐形式如咏叹调、宣叙调、谣唱曲、重唱和虽独立于舞台表现之外,却发挥着烘托、渲染、强化歌剧剧情的合唱声部,其人声艺术的声部表现力,在整体的歌剧音乐中,是有着非凡的、超乎预想的感染力。

4、人声是歌剧音乐最难预料的玄妙。在人类社会的大干世界里,会常常听到“世事难料”的情绪俗语,为什么?理性的辩解就是:凡事只要有人的因素存在,其结果的于前判定,都是很难料定的。西方歌剧也情同此理,其音乐的表现力,也会因为人的因素,如演员的情绪、嗓音的状态、理解音乐的能力、现场发挥的质量等等,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曲折波线。然而,从事物的另一反侧面讲,这恰恰也是一种勾魂着迷的艺术魅力,一种因期盼而欲罢不能的欣赏动力。

西方歌剧,诞生于十六世纪末,从其四百多年来的历史和进人中国百年有余的轨迹上讲,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欧洲文明史的推进见证,能够成为傲立于世界音乐与戏剧的文化标志,除综合艺术的集成外,以音乐包裹戏剧的特征,人声艺术的极致表现与发挥,都是奠定和确立自身歌剧文化以致歌剧文明的珍贵法宝。

再度强化识别西方歌剧文化中“音”与“声”的关系、地位和作用,是美声教研工作的必须和美声教学环节的常态保持,与此同时,能让美妙的音乐灵魂走进千家万户,让大众了解西方歌剧文化,也是对中国现阶段音乐欣赏和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
对构建中国戏曲音乐话语体系的一些思考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学术价值与编纂回顾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一项前无古人的民族戏曲工程——《中国戏曲志》编纂始末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中国戏曲《五伦全备记》在韩接受研究综述
中国戏曲“史”“论”“志”与张庚戏曲美学思想
从日藏《唐人相扑》装束看清代中国戏曲的在日传演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