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六环”高效课堂模式探索

2015-11-05 14:08林仕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林仕平

[摘 要]

“四步六环”教学模式旨在语文教学规律的层面进行实践探索,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实践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四步六环”中的“四步”,既是课堂的教学目标,又是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还是清清楚楚的教学过程。它们都是“同步”的,因此是“高效”的。

[关键词]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崔峦先生2010年提出,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说再见。2011版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育部“国培”首席专家吴忠豪教授在多年前提出,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

“四步六环”高效课堂模式,就是想给教师们一个常规教学模式的参考,是广大语文教师都能掌握并加以运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标的“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神,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此,笔者以课标为指导,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尝试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对语文教学规律做探索和思考。

一、“四步六环”高效课堂模式探索(两课时)简介

(一)思考

(1)从语文的教学规律“教什么”思考,我们需要怎样有效的课堂?

(2)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3)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思考,我们需要怎样容易掌握又扎实有效的课堂?

(二)设计理念(体现“学为基点”语文教学规律)

(1)基于新课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教学,体现“教语文”阅读课的三个过程:理解内容、习得方法、练习表达。

(2)面向全体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3)创设课文练习情境,让所有学生参与“练习表达”。

(4)按照语文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中高年级体现课标要求的三大能力。

中年段培养学生三大基本能力: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②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③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高年段培养学生三大基本能力:①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②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三)“四步六环”高效课堂模式探索(两课时)的基本结构

(1)引入教学。

(2)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式,体会思想感情。

(5)创设“课文情境”,读写结合,运用学法。

(6)拓展延伸。

(中间“四步”为核心,首尾“两环节”为辅助,共六个环节,故称“四步六环”教学模式)

二、“四步六环”高效课堂模式的操作与策略例举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试验了近两年,并在区、市开过示范课和讲座,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好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老人与海鸥》(两课时)课例教学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现以《老人与海鸥》教学模式运用为例介绍如下。

(一)故事导入,介绍一个“老人”

设计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时可以用图片、音乐、语言等创设情境,也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要从情感上和思维上为学生的学习铺平道路。

(二)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读音

塑sù料 饼bǐng干 乐谱pǔ

抑yì扬顿挫cuò 歇xiē息 吉jí祥 营yíng救

(2)出示易读错的字词

塑料(sù shuò)  饼干(bǐn bǐng)

撮起嘴(cuō zuō)  亲昵(ní nì)

抑扬顿挫(zuò cuò)  营地(yíng yín)

(3)出示8个四字词(学生试读,找出课文的相关语句,读出相关语句)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漩涡

设计理念:识字教学低年级是重点,高年级也不能完全“忽略”,要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做指导。如果中高年级“忽略”了生字词的教学,那么学生出现字词读错、写错的现象将“正常”存在。读通课文是学生重要的基本能力。本环节的“四字”词教学,为后面的“读写结合”做铺垫,一举两得。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问题引路:课文在哪些地方写老人喂海鸥?哪些地方写海鸥“恋”老人?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互相讨论;全班交流反馈;全体同学动笔写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最重要的一项阅读能力,低年级是“启蒙”,中年级是“学习”,高年级是“形成”能力。让学生自主阅读,从思到说、再到全班写,这样,学生在“读、思、画、议、练”全过程的语文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始阶段学生写出主要内容后,教师要在全班反馈纠正,让学生修改或重写,只有认真、有效、反复地练习,才能形成能力。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结合教学过程,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一是提取关键词句法;二是段意合并法;三是要素串联法(记叙文);四是课题(问题)展开法。

(四)读中悟法,读中学写

“读中悟法,读中学写”指的是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式,体会思想感情。

1.老人喂海鸥

师:现在同学们再读第3~13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老人对海鸥的感情写清楚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略)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

师:课文的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外貌描写。

师:你能说说从这段外貌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吗?

生:老人的勤俭和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师:再从其他段落中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描写方法?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向海鸥呼唤。”这里主要是动作描写,从中我体会到老人对海鸥很照顾。

生:“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这里主要是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人与海鸥相处的时间很久。

生:“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这里是神态描写,说明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很深。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从“企盼”这个词中。

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表达老人对海鸥深深的爱。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

2.海鸥送老人

师:从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情感是可以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来体现的,自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到全文结束,看看课文主要通过海鸥的什么描写,来表达海鸥对老人的情感的。

师:找出课文的相关语句,并思考:课文表达了海鸥对老人的什么情感?可在书上做批注。

设计理念: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语段,从阅读中学表达,这是课标的要求,是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加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体现,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流行的课,名师的课,文本解读的课,主要都在做这一步骤,而在阅读教学中“读中悟法,读中学写”等其他环节有所忽略。声情并茂、行云流水,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多数也是展示在这个环节。

(五)基于课文内容情境的读写结合

(1)出示8个词: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漩涡

(2)学生齐读。

(3)观察判断这些词的特点。(左边是写“老人”的,右边是写“海鸥”的)

(4)再读课文,找出这些词语,画出“其中”的句子,体会其在“语境”中的意思。

(5)运用这些词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以记者写报道的方式,运用这些词,写一个200~300字的小短文。

反思:从学生的习作片段看,多数学生能适当运用课文的语句进行一定的加工,连成一个通顺流畅的片段。教师提示学生修改时,要求加上一两句人物的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如老人呼唤海鸥的“声音”词的描写;老人喂海鸥的“动作”词描写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适当增加了一些海鸥的动作情境,短文的描写多数比较生动。

本次的写作训练,表面上看好像学生的创造性不大,但是,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写人与动物的情感”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积累,为本次大作文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因为本单元的作文难度很大,如果“突然”写作,许多学生无从下笔,就算给学生内容,也需要技巧上的过渡和铺垫。

设计理念:

(1)基于课文情境的读写结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理解内容——习得方法——练习表达”三个过程。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高年级的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应该从“几句话”,发展到“片段”和“小短文”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和课后精心设计这样的“语言文字应用”的练习是尤为重要的。

(2)课内学法,拓展练习。课内十分钟左右的“用法”练笔,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提高能力。读写结合,课内的练习由于时间关系十分有限,效果也有限,但如果兼顾到本单元的习作要求进行设计,考虑到各篇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

(六)拓展延伸

(1)阅读《军犬黑子》,进一步体会人与动物的感情。

(2)思考:自己曾经养过的小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小故事(有感情的)。

(3)本单元作文改为《我和______(动物)》,读写结合大作文,学以致用,运用延伸。

设计理念:

(1)课外阅读拓展,有利于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十册第一、二单元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老舍散文》,80%的家长会自己上网购买书,支持老师的阅读建议。

(2)读写结合单元习作拓展。课内学法,课外拓展练习,单元读写结合,单元作文大仿写“用法”,提高习作能力。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有效的中高年级语言运用练习,是“高效”的读写结合。

三、“四步六环”高效教学模式的运用反思

(1)本教学模式重视了生字词教学、重点词句教学,理清课文条理,阅读理解、体会思想感情以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践活动展开得很充分,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实践性”。

(2)本节课“四步六环”的中间“四步”,既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是清清楚楚的教学过程,它们都是“同步”的,因此是有效的,“高效”的。“四步六环”中的“四步”涵义如下:

第一步: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三步: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式,体会人物特点(思想感情)。

第四步:创设“课文情境”,读写结合,运用学法。

(3)老师们可在“四步六环”基本式上进行变式,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如有的课文设计成一课时的教学,有的课文设计成两课时的教学;有时运用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有时运用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等。一篇课文两课时的教学,通常第一课时上前三个环节,第二课时上后三个环节。

(4)老师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如果掌握学会了本课堂教学模式,学会了本模式的“精华”,在当今的“课改浪潮”中,就不至于迷失自己,上出来的课可以不走样,有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越来越自信。从模式有型,走向“教无定法”,必然达到一个教学的新境界。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元华.运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潘新和.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6]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沈大安.磨出好课(小学语文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