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农民主导下的家庭农场创业

2015-11-05 04:08王治程星
江汉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创业

王治 程星

摘要:21世纪是现代农业创业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十分重视支持农民创业活动,在培育家庭农场和发展规模化经营等方面颁布、实施了许多激励政策。在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鼓励、扶持职业农民创业,实现以家庭农场为载体的农民转型与创业致富是帮助农民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培育职业农民和指导家庭农场创业发展将成为解决今后我国现代农业“谁会种地”课题的重要突破口,这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调整创业孵化政策,更好地扶持职业农民进行创业,进而促进家庭农场向集约、专业与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关键词: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创业;特征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4-0021-04

一、引言

国际上,学者们对农村创业活动多是从地理特征、经济环境、自然资源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展开,集中于农村创业与城市创业中的地域差异、人力资本、社区文化环境影响因素、资源禀赋和农民创业意识等问题的研究。随着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国内学者对农民创业的关注主要围绕着不同群体(如务农、失地、返乡、大学生与新生代等)农民创业的特征、影响因素、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展开,如朱红根(2012)通过对江西返乡农民创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当地服务环境对农民创业绩效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刘美玉(2013)运用扎根理论对新生代农民的创业过程和行为进行了分析。近年来,“职业农民”一词成为热门话题进入研究视野,学者们纷纷就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类型、特征、教育培训、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等展开了积极讨论,极大地丰富了职业农民创业的研究成果,但在职业农民概念的界定、创业意愿、创业初期绩效与创业发生机理等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

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其主要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尽管在资源禀赋、农地产权和政府干预等发面存在着差异,但在提升农业资源效率、抵御风险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作用显著。针对大农场是否更有效率的问题,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1979)的“不可分性反驳论”和森的“IR规律”研究均表明了大农场经营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效率,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最有效率;但在高技术行业领域,Deolalikar等人研究表明“IR规律”并不成立。实际上,全球在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规模化程度跟工业领域相比,两者差距明显:这种情况在我国更为明显,这也可作为我国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模式的一个理论依据(黄延延,2011)。农村创业主要是通过家族、亲戚与社区资源,以家庭和家族为基础进行的,深受社区环境、传统家族文化和农业产业特性的影响。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家庭农场、涉农家族企业和创业存在重叠与关联的理论问题,家庭农场、涉农家族可以作为创业的一种独特组织形式,创业是家庭农场、涉农家族企业生命周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阶段性战略,贯穿于家庭农场与涉农家族企业成长轨迹的全过程;家庭农场、涉农家庭在意愿产生、机会识别、机会获取和初期绩效等创业过程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着“黑匣子”,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

二、职业农民主导下家庭农场创业的内涵与特征

1 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农民”一词过去主要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更多的是一种身份、一种生存状态和社会组织方式,没有被视为一种职业身份,与发达国家(农场主)farmer概念存在差异。早在2006年中央1号文件就提出了“新型农民”的概念,意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2012中央1号文件(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职业农民”的概念,即“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有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职业农民”可以理解为适应现代农业经营环境,懂技术、会经营、有规模,且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致富带头人与农业创业者等。这是国家期望通过打造、培育职业农民的人才战略举措来解决广大农村“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家庭农场是在党的十八大后备受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对家庭农场纷纷进行了界定和归纳。根据我国农业部的解释: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2013)认为家庭农场是一个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与积累的农业企业经济实体,它具有适度规模,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进行工商注册。具有较强稳定性等特征。

根据农业部关于全国耕地总面积和家庭农场的数据统计,从2009年自2012间,我国的总耕地面积由13538.46万公顷变化至13515.85万公顷,总量基本保持平衡,变化不大;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家庭农场87.7万个,以种养业和养殖业为主,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比重分别为46.7%、45.5%和6%(见图1);规模构成中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50亩以下占55.2%,50-100亩之间的占21.6%,两者共计达76.8%,平均达到200.2亩(见图2);面积达到1.76亿亩,占我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家庭农场的结构单一、规模较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提高。

2 职业农民主导下家庭农场创业的主要特征

首先,职业农民是家庭农场创业的主体。我国传统农业具有分散、封闭和低效的特点,与国际农业发达国家的市场化、开放化状态相比差距较大,只有充分发挥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家庭农场生产有特色、有需求的产品,才能获取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我国农业市场化、专业化程度才会提高。职业农民是从农业人力资源的培育、使用的制度层面来调配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必然是引领家庭农场发展与群众发家致富的生力军。家庭农场的规模、集约、现代技术培育与创业较原来小农生产更具困难与挑战性,面临着巨大市场压力。职业农民是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它具有更好的技术能力、市场风险意识和较为强烈的创业意愿,将成为家庭农场创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家庭农场是面向市场的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其创业过程需要解决土地流转集中问题,以及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法律帮扶等一系列问题,其组织构架内的一系列活动都需要职业农民较高的市场适应能力。家庭农场创业成功与否,关键受职业农民的创业意愿、创新精神、创业行动与创业初期绩效等因素影响,这些都必须依靠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来主导。

其次,走适度规模集约、农业科技、绿色生态的创业经营道路。结合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与当前我国实践发展阶段,家庭农场创业是在现有科技水平、信息化、机械化基础上的自然延伸。由于受土地资源、制度安排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条件约束,目前我国的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还很小,生产经营规模远未达到实现规模经济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这就为家庭农场扩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生产、实施创业提供了客观条件。家庭农场创业必须要以规模集约化经营、吸收引进农业科技、重视环境保护为中心,充分体现土地、技术、劳动力、管理和效益的合理配置。我国的家庭农场创业是在以家庭成员参与为主,适当少量雇员的规模上发展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足够的创业动机和回报激励。家庭农场重塑了市场经营主体,保证了职业农民能够独立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农业土地节约利用与流转。在家庭农场创业过程中,既要保证资源配置合理优化,实现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协同效应:又要有能力采用、改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

第三,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聚焦农业领域展开生产经营。家庭农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担负着农产品出售、交换、维持生计与盈利功能。鼓励支持职业农民投资创业,必须要提升其经营绩效,做大做强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经营实体,实现自我积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面向市场竞争、专业化的开放性新型微观组织。在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目标过程中,必须要从整体上关注其市场供需信息和销售体系的构建,帮助职业农民在创业过程中获取持续的市场经营机会和声誉,才能有效降低市场风险,提升创业成功的几率。政府要扶持职业农民的创业,着力于家庭农场在农业技能、创业与创新等方面的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的综合目标。

三、职业农民以家庭农场为载体开展创业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新趋势

现代农业是各种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和农民协会的有机统一,是由各创新主体推动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和激励措施逐步取代传统落后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现今,国际上已经有70多个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尽管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等存在差异,但农业演进路径和实现模式基本上沿着“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中间路线型”的形态。美国农业的发展呈现出数量减少(见图3)、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大机械化与农场主主导创新的特征,由于地广人稀,生产中农场主、土地经营者主要依靠吸收各种农业科技,在种子改良和机械设备高效运用方面努力提升生产效率。美国现代农业经历了几个典型阶段:从缓慢发展时期(约20世纪以前),农业机械化快速普及运用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和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时期(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机械化快速普及运用阶段,美国农业主要依靠农业机械化实现增产增收,家庭农场拥有的拖拉机、谷物收割机、汽车等机械不断增加。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时期,美国主要依靠培育农民教育、大力提倡家庭农场的科技创新,在农民运用农业科技方面进行鼓励,实施资金、技术与政策扶持,家庭农场主也积极参与各种科技发展计划,不断引进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加强管理。同时,在农业服务体系、生产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奠定了美国农产品的国际优势地位,实现了美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

日本在改造农业生产方面,家庭农场的数目呈现逐步减少,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趋势(见图4),对农民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和组织化管理,通过高投入高产出来实现高科技集约型、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道路。针对人口多、国土面积狭小的国情,日本运用科技来改造本国农业,通过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农民的劳动所得和收入大幅提升,使得农民有能力购买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并不断改造革新生产、制造与流通领域的技术与方法,注重对土壤、水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注重建立资源利用、合理轮作和高效优质的农业生态发展模式。

我国传统农业受制于生产规模狭小、资金短缺、生产意识落后等不利因素,难以实现制度经济学派中的各种现代农业创新活动。一方面,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由社会化“小农”构成,随着城镇化与外出打工,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保持总体平稳,2009-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保持略有增长的态势(见图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2738.3千公顷,比2013年增加782.7千公顷,增长0.7%;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385公斤/公顷,比2013年增加8.4公斤/公顷,提高0.2%;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各项农业指标都有巨大的差异,如单个劳动力承担耕地面积我国是0.22(hm2),而美国是56.51(hm2);单个劳动力生产的谷物我国是970.98(kg),而美国是141923.75(kg);农业劳动生产率则只有美国和日本的1%,在世界的排名在80多位。要想粮食生产长期保持稳中有升的格局,必须要对现有的小农生产经营体系作出调整与改进。我国职业农民以家庭农场为载体开展创业,首先。应该从职业农民教育、培育,提升创业能力与条件起步,使之具有示范机制,通过适度规模与科技推广,能够成为创业者、广大农民进行创业示范、学习与交流的基地。其次,家庭农场创业有利于政府的专项资金资助与科技帮扶,化解各种政策低效与限制,必将成为人才流动、科技转让与信息交流的有效载体与关键节点。最后,职业农民利用家庭农场的平台,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的有力战略支撑力量,通过创业载体,能够打通、完善农业生产的产出、加工与销售等各个环节。促进农业向高效、专业化和社会化转变。如何有效打造、优化职业农民主导下的家庭农场创业平台与孵化机制将是农业领域一项长期的工作。

(责任编辑 陈孝兵)

猜你喜欢
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创业
沂源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参与主体目标取向及社会效益分析
家庭农场法律属性探析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