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诗歌学习的几点思考

2015-11-06 12:48丁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9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审美

摘 要:高中生在日常做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带着很强的功利目的,这样不利于体验诗歌的美感。我们应该借鉴古人鉴赏诗歌的眼光:从整体风貌上去把握诗歌;同时学习一些辨体知识;还要注重理解诗歌在音韵上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关键词:诗歌鉴赏 辨体 审美

中国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最具价值的瑰宝,它代表了我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学习的文学样式。学好中国古典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诗歌鉴赏是高中阶段语文学科考查的一个重点,更是难点。这就使得学生们对诗歌有一定的重视。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会通过课文及习题接触大量的诗歌。大部分诗歌鉴赏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逐步提高分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对诗歌审美特质的理解,也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艺术效果,难以真正体会诗歌的魅力所在。下面来看一道诗歌鉴赏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

其中的一道问题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诗歌鉴赏题总是把诗歌分解了来看,有的题还会问得很刁钻,让人不知道从何答起。对学生来说,答题的确有难度,并且未必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诗歌的认识。那么怎样更好地体味一首诗呢?同样针对上面所引的这首诗,我们看看古代的诗论家是如何来赏析的。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评道:“诗有借叶衬花之法。如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自应说闺中之忆长安,却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借叶衬花也。”[2]他用中国特有的诗论语言来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虽然意思不那么清晰,却能让人有一语中的的感觉。清代的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说:“此公陷贼中,本写长安之月,却偏陡写鄜州之月;本写自己独看,却偏写闺中独看,已得遥揣神情。三、四又脱开一笔,以儿女不解忆,衬出闺中深情苦境。”[3]古人显然更侧重从诗歌的整体来把握,得其神韵。让人觉得切中要害,又耐人寻味。现代学者沈祖棻在她的《唐人七绝浅释》中对以上写法说得更为明了,说杜甫“学习杜审言《赠苏书记》从对面着笔的手段”[4]。这样就巧妙地道出该诗歌的优点。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诗歌的审美特质,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才会愿意主动学习诗歌。

还有一点,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因为诗歌鉴赏题侧重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所以就会挑那些有特殊手法的诗歌出题,可是盛唐的诗歌——那些被我们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往往是一气呵成,不讲求艺术技巧的。因此我们做题时见到的诗歌往往不是最一流的诗,长时间地鉴赏这些诗恐怕会阻碍我们审美眼光的提升。因此,我们学习诗歌还是应该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学习古人鉴赏诗歌的眼光,以便更好地鉴赏诗歌。在这里我想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风貌

古人有一套用来品评艺术作品的词汇。这些词汇概括了诗歌的整体风貌,如“雄浑、空灵”等,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的感性思维,能更好地将我们带入审美的情境中去。学生把握一些这样的词汇,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风格。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很好地体现了雄浑的特点。如: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5]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6]

这些诗歌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写,意境开阔雄浑。再如王维的五言律诗、五言绝句,我们往往可以用“空灵”来概括。如: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7]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8]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9]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0]

在这些诗歌中作者隐退诗境之外,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诗歌的风格,体会诗歌的妙处所在。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学习一些辨体知识

首先,学生应该从诗歌的体式入手,了解一下各种诗体的特点。如五古诗古朴典丽,七言歌行跌宕起伏,而七言律诗往往凝练顿挫,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11]

我认为这首诗是比较典范的一首七言律诗,因为七律应该写得抑扬顿挫,读来让人有刻骨铭心之感。如果像七言绝句那样流丽婉转,就不算合格的七言律诗。

其次,诗坛一些个性突出的诗人往往各有擅长的诗体,注意把握其特点。比如,王维、孟浩然擅长五言诗;李白擅长七言歌行、七言绝句;杜甫擅长五言古诗、七言律诗;王昌龄、杜牧擅长七言绝句等。他们创作的不同体式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人们常用飘逸奔放来概括李白诗歌的整体特征,但具体到不同的诗体则应分开来看,他的七言歌行体现了奔放的特点,如《行路难》《将进酒》。如果是《蜀道难》《梦游天母吟留别》这样具体描摹了山川险峻的诗歌,可以用奇崛瑰诡来概括,而他的七绝往往具有清新飘逸的特点。

第三,不同的诗歌体式也有它们各自适合表现的题材。如王维的山水诗通常用五绝、五律这两种体式来表现。除了上文提到的诗歌,还有《鸟鸣涧》《书事》《汉江临泛》《终南山》等。而七绝主要有几种题材:一是边塞诗,二是闺怨。前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后者如他的《长信秋词》五首。

三、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古音有平上去入,后来入派三声,今天尤其是在我们北方方言区,大家基本对入声都没什么了解,可是学习诗歌时,我们可以把它提出来,让学生对入声字有一定了解。入声字很能体现诗歌的情感,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多入声字。因为入声字发音十分短促,就能更好地体现词人那种悲愤之情。现在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入声字。然而我们在朗读诗歌时,仍可以通过区分平仄来把握诗歌的音调。比如平声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平(一声)、阳平(二声),发音时可以尽量长一些,给人一种意境悠远的感觉。仄声字包括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发音时要短并且重,这也可以表示情感的强烈。

学习诗歌时,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吟诵的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吟诵是濒临失传的诗文诵读和学习方式,介于说、唱之间。如今会吟诵的人很少,尤其是采用地方方音的吟诵。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网络的音频资源。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的网站上就有很多音频资源。其中有1982年全国首届唐诗讨论会的录音,里面有用闽南语、南昌方言的吟诵,音调婉转悠扬,十分动听,还有霍松林先生用他特有的西北声腔吟诵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苍老遒劲,特别适宜地表现出杜甫漂泊西南时的慷慨悲凉。我也听过有人用湖南平江腔吟诵《示儿》《登金陵凤凰台》,抑扬顿挫,情感充沛。不过现在更多的人都是用普通话吟诵,虽然少了地方方音的风味,但是更便于推广。人艺的话剧《李白》由濮存昕饰演李白,当他演到情感迸发时,往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加之幕后苏民先生的吟诵,实在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国古代有很多诗论作品,如《诗源辨体》《诗薮》《四溟诗话》《一瓢诗话》等,可是这些论著对于高中生来说过于专业,难度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些近现代学者论诗的著作,这些学者往往受过旧学的教育,作为将新学与旧学衔接起来的重要环节,很适合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媒介。其中代表学者及作品有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绝诗浅释》,还有叶嘉莹先生的一些诗学论著等。

学习诗歌,我们不能总带着功利性目的,那样既浪费了诗歌的审美价值,也不可能真正读懂诗歌。让我们暂时抛去功利的想法,用细腻的心去体味诗歌之美,哪怕凄迷,哪怕哀婉,都是一种醉心的审美体验。

注释: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

[2][3]顾青编撰:《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13页。

[4]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页。

[5]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6]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7]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8]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9]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10]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1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5页。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

[2]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3.

[3]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8.

(丁妍 辽宁海城高级中学 114200)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审美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古诗鉴赏“四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