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城市的推进战略

2015-11-06 21:32潘云鹤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联网决策传感器

潘云鹤

智能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深层次的系统,这个系统要运行好,需要建设好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城市网、互联网、通讯网、电视网,以及物联网。要把物联网建好,还要把再下一层的传感器建好,这样才能把人和物理世界打通。而且要打通中间所有应用系统的数据就耍建立大数据平台,把这些数据连通起来。此外,要打破如今这种信息孤岛的局面,可以用云的方式或者别的方式,将它们联通以后就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决策、规划,这些数据既可以为老百姓服务,也可以给企业使用,更重要的是要给政府使用,将过去依靠经验、文件做决策转向更多的依靠数据来进行决策,这就使得决策的程度以及决策的远见性、正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此看来,智能城市推行的策略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达:第一,从应用着手,以实用性为目标,抓住中国城市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来解决;第二,加强物联网,建设传感器网,三元世界互相连接起来。第三,打通大数据,提高我们对大数据的应用水平和决策水平。

加强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城市的网络带宽。网络带宽是一个城市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其中更重要的是感知物理世界,感知物理世界最主要的是标识器和传感器,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制造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其次是如何联网。这件事情最早是由美国的Pister教授提出来的,90年代他提出了智能尘埃,智能尘埃实际上是传感器网的一个接口,将一些微尘散放在一个场地中,它们就能够相互定位,收集数据并向基站传递信息。美国的气象学家对此十分兴奋,向Pister建议能否将100亿个智能尘埃放到大气中去检测大气的变化,这让人们意识到在预报气象的时候,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在卫星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数据,有时甚至可以看到停在路边汽车的车牌号,这让我们认为卫星无所不能。但实际上卫星在一天24小时内,对各个地方只能扫描一次,并且没有详细的对比和关联性,例如今天的这个点与明天这个点的区别,涉及到很多变量,数据是远远不够的。交通环境、灾难预防也都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以前没有实现,原因是联网太过困难。现在我们在另一条路上实现了——手机。

此外,美国还试图在飞机上喷洒传感器,称为智能蒙皮,这是一种在航空器复合材料蒙皮中嵌入或在其表面上附着安装各种微型传感器,使之具有信号检测、处理及传输功能的航空器蒙皮,这也是物联网的一个具体表现。如果最终实现了,飞机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飞机可根据每个点的温度情况调整飞行的姿态,达到安全、快速、宜人的最佳平衡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物联网的发展,一方面,它在依靠手机大量的普遍化,另一方面,各式各样传感器的布置技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前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物联网还是全球定位系统,这是所有布置物联网的重要依据。我国有北斗导航系统,实际上全球定位系统不仅在定位,它还包含了时间、空间。中国的北斗希望能够在中国进行全面的布局。

全球定位系统不但能导航,现在很多的医院在实现“导医”。很多医院比较大,患者甚至是医生、护士都难以快速找到具体的科室或者前往目标科室的最短路径。这时,一个“导医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睡眠对于大部分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面上有很多的睡眠评测仪,也有类似功能的手环。在手环中内置脑电波传感器,用无线发射到闹钟上,闹钟就有相应的记录装置,进而可以检测出入在睡眠时的深浅程度、质量和状态,由此可以衍生出更多运动、饮食等方面的评测仪,这里带来的商机也是无限的,这也是物联网可以发展的商机。

穿戴设备正向人机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它们和手机、互联网的相连,将推动医学向预防医学方向前进。

重视城市大数据

根统计,几乎每年世界上的数据量都会翻一番,数据将会产生很大的价值,造就很多信息服务公司的快速成长。对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数据有:城市的建筑、经济、各个产业、教育以及医疗卫生情况。

上海市的全体市民和到上海看过病的人的医疗健康档案已经数字化了,这些数据企业、公共机构、科研机构都难以查询,政府大部分可以收到但难以将其用好。所以政府权威机构要和企业联手,共同把城市间最重要的大数据用好。

众包也可以被用在大数据领域。关于现在城市里的PM2.5,我们国家有很多的讲法,原因在于没有测准PM2.5的成因。专家提出的成分比例不统一,每个城市分布的测试点数量也不一定。如果我们能够在手机里内置传感器就可以获得无数个移动中的传感器以及大量的数据,甚至可以动态地知道城市的PM2.5具体是怎么变化的,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污染源从何而来。

我国应该快速发展城市大数据还有一个原因,这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大数据管理得好,开放的好,就能够促进城市知识服务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和新的企业,也能够确保个人的信息不受侵犯,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更好地为市民提供服务。

关注经济智能化

中国的智能城市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就在于它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四个化展现到了一个焦点上。中国工程院最近对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们把研究结果做成了一张表(见下表),这张表的下面是城镇化,上面是人均GDP。最后把全世界几个国家放进去进行比对,展现了非常清楚的三个圈,中国正好在这三个圈的外面。经济学家认为人均GDPl.5美元以上,就进入高速发展的国家,而我国要走到2.5美元以上才安全。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在55%城镇化的时候,才能进入到这个分叉口。我们必须要保证城镇化和GDP增长的合适比例。这也提醒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提高城镇化率,要充分关注城市经济的智能化发展。

城镇化率的增长过快会导致误入陷阱。因为城镇化率的增长要和就业岗位增长及人均收入增长同步,否则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目前智能城市在中国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城市间有非常强大的市政管理工程,有海量可运行的数据。所以智能城市在中国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应当用好智能城市在中国所具备的天时、地理、人和的独特优势。

猜你喜欢
联网决策传感器
“身联网”等五则
康奈尔大学制造出可拉伸传感器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简述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传感器新闻”会带来什么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跟踪导练(三)2
抢占物联网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