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杨庄路与八里桥南街相交路口优化探讨

2015-11-07 07:29肖瀚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5年5期
关键词:杨庄南街快速路

肖瀚

(北京市通州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市101100)

通州区杨庄路与八里桥南街相交路口优化探讨

肖瀚

(北京市通州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市101100)

从杨庄路与八里桥南街相交路口的现状主要问题入手,从道路断面、交通组织形式和交通设计的细节处理3方面阐述路口的设计优化,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路口优化;交通设计;规划;定位;完善路网;远近期结合

0 引言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地处长安街沿线东端,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通州区人口和车辆迅猛增长,造成早晚高峰时段,部分路段和节点经常发生交通拥堵。

杨庄路与八里桥南街相交路口位于通州区西北,是北京进入通州城区的门户。通行车辆主要以小客车和公交车为主,现状路口由于建设时间久,标志标线缺失、模糊,导致该处行车较为混乱。路口与杨庄路线形不顺畅,部分车辆采用逆行方式进入北京市区,且该路口缺少灯控设施,交通安全存在隐患。

1 路口现状问题分析

1.1各相交道路情况

杨庄路与八里桥南街相交路口由7条道路交错形成,路口组成见图1。

(1)杨庄路:规划为城市次干路,红线宽30 m。由于通州区车辆逐渐攀升,道路于2012年开始由支路提升为次干路,并进行扩建。本次路口改造基于杨庄路扩建,计划在其施工期间进行同步改造。

杨庄路扩建后横断面为“一幅路型式”,中间车道宽21 m,两侧步道各宽4.5 m。其中21 m=3 m(非机动车道)+2×3.5 m(机动车道)+1 m(中间护栏)+2×3.5 m(机动车道)+3 m(非机动车道)。

(2)八里桥南街北段:现况横断面为“一幅路”型式,行车道宽10 m。

(3)匝道:现况横断面为“一幅路”型式,车行道宽10 m。西侧无非机动车道。

(4)八里桥南街南段:现况横断面为“一幅路”型式,车行道宽7~9 m。

(5)京通快速路辅路(进京方向):道路现状为一幅路,路宽8.6~9 m,设置2条机动车道和一条非机动车道,步道宽4 m。

(6)京通快速路辅路(出京方向):道路现状为一幅路,路宽9 m,设置2条机动车道和一条非机动车道(南侧),步道宽4 m。

(7)五里店西路:现况横断面为“一幅路”型式,车行道宽7~9 m。

2.2调查情况

杨庄路与八里桥南街相交路口早晚高峰时段各进出口的交通流量均较小,以东西方向(进京出京方向)为主。此外,对比早晚高峰交通流量可知,杨庄路路口潮汐现象不明显,早晚高峰小时交通量均为进京方向流量大于出京方向流量。以路口早高峰的小时流量图为例,各道路流向见图2。

2.3主要问题

(1)杨庄路与八里桥南街相交路口交通设施较少,除掉头、限高等标志牌面外,指路标志,提示性标志、地面标线缺失。使得部分驾驶员对路口和行车规则不明确,导致机动车违章逆向行驶。如图2所示,杨庄路左转车辆逆行进入京通快速路(进京方向),与京通快速路(出京方向)车辆存在交叉。

(2)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标志标线缺失,行车混乱,安全性差。由于道路修建时间长,后期养护不到位,交通设施不健全,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和行人之间没有明确的行驶空间,导致路口秩序较为混乱,易发生事故。

(3)通过路口的公交线路共计18条,公交车辆进出该路口较频繁,对行人及小客车车辆行驶影响较大。

(4)桥下中间岛过宽,车辆转弯困难,缺少非机动车道。并且路口与桥下通道位置错位,行车困难,见图3。

图1 道路现状图示

图2 交通组织示意图

图3 桥下中间岛过宽

(5)匝道利用率低,加上缺少相应标志牌面提示,很多车辆并不知道该条道路的存在。

(6)受桥体墩柱、限高和防撞措施影响,车辆转弯半径过小,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性,见图4。

图4 转弯半径较小路段

2 路口优化方案

2.1设计原则

从远期规划来讲,杨庄路与八里桥南街交叉口虽然是通州进京的门户,但并非是主要通道,由于路口周边路网设施尚不完善,杨庄路虽然提升为次干路,但两侧老旧小区居多,既要满足通行的需求,也要起到集散作用,道路承担的功能与其定位不符。随着路网的完善,杨庄路的道路功能应逐渐弱化,本次路口优化以杨庄路道路改扩建工程为契机,在其通车之前完工。不仅结合杨庄路的改造内容对本次优化进行调整,更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资源,避免了二次掘路、导改和管线衔接等问题。同时,路口优化后,对随后的五里店西路的扩建和周边路网完善奠定了基础。

作为近期改造,应以符合规划、满足交通需求为原则,尽量减少拆迁,通过提升既有设施使用效率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2.2设计思路

路口改造分为“硬改造”与“软调节”两部分。“硬改造”是实施路幅改造及路口渠化,增设进出口车道,重新画施交通标志标线;“软调节”则为调整信号灯配时,规范行车秩序,完善路口交通组织与行人过街系统。

2.3设计细节处理

杨庄路与八里桥南街路口在设计过程中,优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在认真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尊重行车驾驶习惯为前提,进行合理的优化。就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拆迁,保障非机动车、行人安全出行等细节问题统筹考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压缩京通快速路辅路(进京方向)北侧人行道空间,拓宽车道,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驶最小宽度要求。

(2)将绕行匝道由原来的10m统一调整为至11 m。为道路西侧预留出非机动车道空间。大型车辆及公交车统一由匝道绕行至八里桥南街南段右转进入杨庄路,避免大车因路口转弯半径较小,对其他车辆通行造成延误。同时优化五里店西路路口交通组织,为远期道路的拓宽提供良好的基础。

(3)京通快速路辅路(出京方向)由原来的9 m拓宽至11 m,为道路北侧预留出非机动车道空间。

(4)拆除路口中央隔离带,车道宽度由原来12 m调整为8.5 m,取消掉头车道,两侧预留出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各宽2.5 m。桥下限高3.5 m,禁止大型货车和公交车通行。确保小型车辆通行顺畅和安全,同时保证非机动车辆行驶空间。

(4)杨庄路进出口增加导流岛2处,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提供专用道,确保安全。

(5)增加信号灯,明确各相位车辆行驶顺序,提高安全性,同时方便非机动车、行人过街。

(6)路口东侧30 m设置3.5 m宽掉头车道,允许小客车进入路口前掉头,减少杨庄路口交通压力,并设置门架,限高2.5 m。

(7)重新施划交通标线、完善交通标志,增加中间护栏。

改造后路口见图5。

图5 改造后路口

3 结论

在本次路口设计中,不仅考虑了由路口到路段,再延伸至周边道路的点—线—面的传统优化模式,还合理的加入了时间轴,把改造的路口放在宏观的规划背景之下,明确其定位后,合理优化。既满足当前近期的需求,也为日后的路网改造奠定基础。

通过这次优化方案的设计,也为路口改造提供了另一个思路:明确道路的规划和实际定位,不仅提升路口本身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同时完善周边路网,起到弱化路口交通压力的措施,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途径。

U412.35

B

1009-7716(2015)05-0026-03

2015-01-19

肖瀚(1986-),男,北京人,工程师,从事市政道路交通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杨庄南街快速路
长三角智慧快速路车路协同应用探究
从“杨庄之问”到杨庄脱贫
杨庄的杏儿熟了
知识城东部快速路与城际铁路共线方案研究
赣州市黄金大道快速路工程总体方案设计
日月大道(成温路)快速路改造工程总体设计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装钱的褡裢
越界婚姻的伦理窘境:评史密斯《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