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平剧社和平剧团到和平电影院

2015-11-09 11:36赵继性
老年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化局剧社呼和浩特市

赵继性

从1937年到1948年,在旧城西夹道靠南头的路西,紧挨国栋车马大店的是河北定兴人李华兄弟二人开设的龙泉澡堂。工人们不停地用手压水井将水送入下边有火的铁锅内,然后再用柳条水斗子把热水倒入大水池中。工人们可以省些力气的是,水池中的水凉了或是脏了,由下水道将水放掉。1949年6月,这里成了陈姓本地人开设的德盛旅店,1951年2月15日,因为违法被吊销了营业执照。不久,河北人吴仲才又在此开了荣升旅店。

和平剧社

1952年3月,奎大先生请工匠将此地的浴池改成了戏台,戏台下栽木桩钉条板成了观众席,这个地方变成了简易剧场,可容纳观众700人。由于剧场内柱子太多(约50根)人们管它叫“树林戏园子”。由于演员演艺水平参差不齐,“树林戏园子”很快就垮了。

1953年4月,人民政府为了扶持地方戏,取消了班主制,由群众推选出正副社长,在“树林戏园子”旧址成立了“和平剧社”,社长云凤林,副社长赵耀升、田全贵。

和平剧社成立后,大家同甘共苦,发奋努力,很快使剧社有了起色。后来,因剧场系危险建筑予以翻修,剧社便临时在大召西仓搭戏台,钉观众席,用席片围起来卖票演出,人们管它叫“席片儿戏园”。剧场修葺后,剧社又返回演出,并在原有11名演员的基础上,又招收了30多名青年演职人员。演员们无论在唱腔、表演以及扮相方面,都很受观众欢迎。

《借冠子》剧照(左为岳秀梅)

87岁的李华(左)向笔者介绍《李二嫂改嫁》

2008年,笔者采访到已经75岁、当年的著名演员岳秀梅。她回忆说,1953年,她在托克托县中学念初三,还有不到三个月毕业。那时,县文化馆通知学校让岳秀梅参加在归绥市举办的“民间艺人学习会”,半年后进“绥远省前进实验剧团”工作。由于家中不同意,岳秀梅没有去成。1954年初,她到归绥市大召前街财神庙巷民艺剧社求职不成,就到和平剧社,还见到了副社长田全贵,从此加入了和平剧社,成为演员。从当年6月10日起,导演决定让她和贺华配戏,演唱传统戏《打樱桃》。

贺华,性格活泼,表演中串话连篇,顺口溜不断。岳秀梅扮相秀气、举止文雅、嗓音好。由于她们配合默契,表演精彩,剧场内掌声和喝彩声不断,岳秀梅、贺华成了远近闻名的艺人。不久,从只演日场,改为日夜两场都有《打樱桃》,连演40天,场场满座。小小西夹道,在剧场开戏前和散戏后,真有点儿人挤人了。戏迷们还编了这样的顺口溜:“岳秀梅人小(个头不高)嘴真巧,《打樱桃》唱得真地道!”后来,岳秀梅觉得身体不适,仗着年轻,吃点儿药、打些止疼针,继续参加演出。岳秀梅还参加了《茶瓶计》《簪锁计》等大型歌剧的演出。到1957年下半年,她终于坚持不住了,经诊断是患了腰椎结核等疾病,不得不离开舞台。

1955年1月,剧社和剧场分开经营。剧场取名“民乐剧院”,是高星耀、索木腾合资10430元经营的。同年3月,由内蒙古文化局李野、李小梅、张澍和呼和浩特市文教局的马庆馀、孙书祥、丁少先组成工作组,到和平剧社和民艺剧社帮助整顿达1个月。当年4月份,和平剧社公演《走上新路》,民艺剧社公演《李二嫂改嫁》,两部都是现代歌剧。

和平剧团

1955年5月中旬一天的下午,按照呼和浩特市文教局的通知,民艺剧社全体演职人员到和平剧社开会,呼和浩特市文教局马庆馀公布了两社合并的决定,合并后取名“呼和浩特市和平剧团”,团长云凤林,副团长赵耀升。

和平剧团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文艺汇演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和平剧团陈静山、李华、赵广治主演的反特小戏《雷雨夜》获奖,李华荣获演员银奖。

1955年10月,赵耀升带领剧团去山西口泉煤矿演出。第一天的夜场戏是《茶瓶计》,戏票全部售完。演出结束后,观众无一人退场。原因是表演的《茶瓶计》里没有包公!经过当地有关部门同志做解释工作,观众才退了场。大同市文化局、口泉文化馆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和剧团演职员见了面,并表示了歉意,这时已是午夜一点多了。第二天的戏报上仍然是《茶瓶计》,并附上剧中无包公的说明。结果,口泉观众看惯了这个没有包公的《茶瓶计》,演出半个月,场场满座。

1956年1月26日,和平剧团转为国营单位,更名为“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二团”,剧团领导没有变动(1957年,原平地泉行政区歌剧团下马,部分演员加入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二团)。2月10日,在大观剧院召开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二团全体演职员大会,呼和浩特市文化局局长包德力在会上宣布了市文化局决定,任命云凤林为民间歌剧二团团长,田全贵、吕烈为副团长,白文奇为政治指导员。

这一决定不仅令演职人员感到突然,赵耀升本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后,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马庆馀、孙书祥、丁少先等和赵耀升谈了话,还召集剧团股长、队长以上干部开会做工作。

3月份,剧团准备外出,赵耀升提前去包头市西北剧院联系演出事宜,演出时间为一个月。在包头演出期间,呼和浩特市文化局让赵耀升返回呼和浩特,到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报到。

和平电影院

赵耀升回到呼和浩特市后,接受了呼和浩特市文化局的任命:由他负责筹建西夹道电影院。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拨款3000元,经过翻修后,将民乐剧院建成专门放映电影的“和平电影院”。它是呼和浩特市继人民电影院、工人文化宫后,与新城露天电影院并列第三的电影院,观众席920个。呼和浩特市文化局任命赵耀升为经理,白天铭为副经理。

1956年5月1日晚7点,和平电影院举办了首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了国产古装戏剧影片《天仙配》。由于人们看惯了晋剧、二人台,对戏剧电影兴趣不浓厚,电影院的上座率不高。

从当年6月开始,电影院经理和业务人员,分组深入下去,组织观众观看电影。组织对象是旧城大什字以南的17所小学、3所中学、22家工厂企业、43个居民委员会,以及商店,西菜园、巧报、小黑河等农村。

放映《雷锋》时,四中、六中、七中的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影院工作人员还在街头放映《雷锋》幻灯片做宣传。他们还用排子车,将居住在龙王庙巷、长和廊、通顺街、大御史巷患病、上年纪、行动不便的观众接到影院,观看《雷锋》电影。

和平电影院还聘请辖区内17位同志组成影评组(笔者也在其中),不定期出版手刻油印的《电影与观众》,1962年到1963年出版了15期,内容包括电影常识、观众反映、影片介绍、影评故事等,还请颜金山(东尚街小学)、高其民(土默特小学)、张福应(石头巷小学)等美术老师,为影院绘制电影宣传画,请七中王钰老师搞影评讲座。

1959年,和平电影院的长条木椅更换为单人座折叠椅,可容观众840名。1961年将影院门面改成二层楼,有了前厅及对称的办公室和售票室,门前地面铺上了大方砖。1966年,一些人认为和平电影院中的“和平”二字革命气氛不浓,改名为“反修电影院”,意即反对修正主义。1971年,再次改名为“向阳电影院”。改名不久,由于影院系危险建筑而拆除。重建后,这里成了旧城区电影院职工家属宿舍。同年,向阳电影院的23名从业人员(经理张洪涛)以及放映设备等,迁入大召对面的原民众剧院。至此,民众剧院“寿终正寝”。向阳电影院迁入后,将东开的剧院门改为向北开的门,和大召山门隔街相望。1997年初,向阳电影院因年久失修而拆除。

2008年又有了向阳电影院的消息,呼和浩特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玉泉区五塔寺广场西侧重建向阳电影院,只是将名称改为“塞北影乐宫”。

歌剧团合影(左一为赵耀升)

猜你喜欢
文化局剧社呼和浩特市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以呼和浩特市小学为例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冲锋剧社在唐县
诗书画印
呼和浩特市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治理措施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