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经验与活动处生发

2015-11-09 17:44黄君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红球箱子经验

黄君君

数学课堂的自由,是学生思维的自由,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来建构。在学习新的教学任务时,可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教学的起点,多创造一些学习和建构的机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使之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逐步严谨化、多样化,多种视角之间发生碰撞、争论、比较,以此来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程度。

一、 在经验中感觉需要

学生对“可能性”既有知识经验又有生活经验,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由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因此,第一部分安排猜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哪个大,既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激起了学生习学的热情。

【案例一】

小结: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直接判断出可能性的大小,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揭示课题)

【思考】其一,从学生的学习来看,学生创造知识、提炼思想和方法是不受课堂40分钟限制的;其二,从学生的数学思考出发,他理解数学的过程需要时间。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指出:“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课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巧妙地把箱子分成了三组。第1组帮助学生有效复习用“一定”与“不可能”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第2组学生很快判断出可能性的大小;第3组学生再凭感觉就会产生分歧,有的说6号箱子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因为它的红球比5号箱子的多,而另一派意见认为,5号箱子里白球比6号箱子少,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论过后有思考、有回味,切实地感受到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是很有必要的。带着需要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学习充满向往与期待,从而提高学生自由学习的主动性。

二、 在活动中创生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应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学习活动情境,使之经历—感受—研究,最终认识—掌握—再造,有效提升思维的自由度。

【案例二】

活动一:选择发球权游戏,教学用表示可能性。

由“乒乓球比赛规则”入手,有抛硬币、比大小、猜左右等方式决定谁先发球。

这样的处理,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紧密一致的,学生的兴趣浓厚。

活动二:设置摸球游戏,巩固用、表示可能性。

(1)快速回答:现在盒子里有球但没红球,放入一个红球,(媒体显示)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现在再增加一个球(看不见颜色),任意摸一个球,现在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活动三:小小设计师,用几分之一表示可能性。(包括一个和一类)

(1)刚才是老师摆球,现在你来当回设计师。请你在箱子里画球,要求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交流展示。

第一层次:出示一个红球和其他几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几分之一?像这样的几分之一还可以继续画下去吗?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层次:出示一个红球和数量相同的其他几个球,但颜色不同。(这几种设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几分之一?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其他球的颜色不相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怎么都相同?)

第三层次:几个红球和其他几个球。(这些设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箱子中有的是2个红球,有的是3个红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怎么都是几分之一?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性的问题,伴随着学生直观感受的积淀,思维层面的理解也随之呼之欲出。

活动四:摸牌游戏,迁移与提升。

在刚才的游戏中,摸球的可能性可以用许多分数来表示。看这些牌(媒体出示牌),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牌,摸到                       的可能性是          。看看你能找到多少个不同的分数,同桌交流。

学生可以从花色、颜色、大小、奇数、偶数等方面来考虑,拓展了数学思考空间。

活动五:数形结合,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

(出示数轴)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我们用0来表示,一定发生的事件用1来表示,可能发生的事件用(   )分之(   )来表示,这个(   )分之(   )的大小怎样?

把分数与数轴上的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充分体现数学结合的思想,充分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

【实践现象】在活动中学生越学越有劲,课堂气氛高涨,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互帮互助,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思考】一节数学课,如果学生只是一个听众,那他的自由发展就是一纸空文。课堂中应该尽可能地彰显学生的本色,让学生成为自由的主体,用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活动,转化知识呈现的形式,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达到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1.经验——促使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从现实出发的。这里的现实,就是指学生的“经验”。学生那些原始、浅显、片面、零碎,乃至于不正确、不科学的已有经验却是相当珍贵的资源。教学中,教师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唤醒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设计活动化的过程,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同化和顺应新学的知识,把未知的新知转化成已学的旧知,主动建构和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

2.想法——磨砺思维

课堂中可以设置不同形式的交流互动,如同桌互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汇报等。学生可以先“讲”后“听”,也可以先“听”后“讲”,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交流想法与困惑、质疑问难、补充完善、总结提炼。学生能讲的,教师不抢着讲,学生能讲清楚的,教师尽可能不重复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更多表达质疑的机会,让最初的不成熟的想法闪耀出智慧的思维火花。

3.活动——修正自我

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彼此教导、指导的互动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相互学习、相互认知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活动,能给学生修正、调节自己想法的时间与空间,自觉地开展回顾、梳理、反思。课堂应成为一面“镜子”,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的对比中,建立起反思、循环、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互动方式,自主完善认知结构,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已有经验和体验活动中创生发展,相信我们的课堂定能奏响自由的乐章。

猜你喜欢
红球箱子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关注问题本质 提升数学素养
经验
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箱子
概率与统计高考解答题考向
薄箱子
领个箱子去街上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