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2015-11-09 17:55戴顺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梗概句段叙事性

戴顺芳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

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

1.借“六要素”概括

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时间”概括

有的叙事性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按时间的顺序说说每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从而大体把握课文内容。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学生很快圈画出“‘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我引导学生简要说说每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再连起来说一说。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3.借“空间”概括

叙事性作品还包括一些游记,对于这类课文我主要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即游览路线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经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最终确定了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根据游览路线说说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4.借“问题”概括

有些叙事性课文还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的探讨从而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如在教学《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问道:“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是如何发奋写《史记》的?”“发奋写作的结果怎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朗读课文,之后用简要的语言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最终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5.借“关键句”概括

有的叙事性的作品中就有能直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如《郑成功》课文的最后一句:“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又如《轮椅上的霍金》的一个过渡段也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二、品读重点句段,深化阅读感悟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样的要求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关键要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重点句段。重点句段指的是对表现课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这样的句段主要包括细节描写的部分,作者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如何引导学生品析叙事性作品的重点句段以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呢?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1.自主中感悟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潜心默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思考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课文中心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关键词语,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如果是写人为主的文章,就要关注描写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以及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等。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课堂上我选取了钱学森的三段语言,提出自学的明确要求:“读一读下面三段文字,在让你有感触的地方停一停、想一想、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在“我是中国人”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钱学森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有的学生从“诚恳地说” “日夜盼望” “终于”“应当”体会到钱学森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他把为祖国做贡献看做是自己分内的事,是一种职责,是天经地义的,等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交流和集体研讨环节更有话说,发言也更加踊跃。经过同伴提醒,教师点拨,学生们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认识相比较,总会获得一点灵感,得到一些新的启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2.质疑中探究

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课文的中心。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命令的,结果怎样。《爱之链》一文中,乔依需要钱为什么又不要钱?通过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的讨论,学生的交流会更具广度和深度,也会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中心,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交流中提升

在引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交头接耳”的时间。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对描写肖邦的词句——“悲愤欲绝”“倾注”“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以及对肖邦弥留之际的所说的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进行了交流、探讨,在交流中学生各自谈论了自己的感受:肖邦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音乐创作上,为的是解救自己的祖国;肖邦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临死的时候还想着自己的祖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聆听别人的谈论,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更加感受到了肖邦的那颗炽热的爱国心。

4.朗读中升华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朗读,朗读可以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加深对词语和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学中要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对课文的重点语段、关键词句进行自由大声朗读、同桌对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在不拘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有更深的印象,以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遵循叙事性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适时启发、点拨、讲解,才能实现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的目标。

猜你喜欢
梗概句段叙事性
第二单元
——写作品梗概
第二单元
——写作品梗概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怎样写好作品梗概
如何写作品梗概
精彩句段一
精彩句段二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