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阅读教学的有力助推器

2015-11-09 17:58徐红梅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思考题习题词语

徐红梅

很多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借助的就是教师用书,常常忘却了教材自身携带的重要资源,即课后的习题。打开苏教版教材,每篇课文之后教材编著者都精心设置了4到5道课后思考题,包括朗诵积累、识字写字、词语的感悟与品味、文本核心语句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这些习题不仅将本篇课文的核心价值与重点蕴含其中,更提示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内容将这些课后思考题安排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完成自主性练习,提升阅读教学的空间。

一、课前解读文本:紧扣课后题目,把握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准绳,是课堂中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准确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假如我们自己推敲,就会发现,课后思考题其实就已经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的目标元素。这些题目中有的提示我们本课中难以掌握的生字词,有的提出了贯穿整篇课文的中心问题,有的则给我们提供了迁移训练的内容,有的也在提醒我们教学中需对本段语言描写进行充分的感悟,了解写法等。

以《天鹅的故事》为例,编者在课后就设置了这样几道题目:1.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天鹅集体破冰的过程;2.用钢笔描红;3.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4.老人为何最终没有开枪,而是将枪挂在肩头,悄悄离开了?5.从你在现实生活、电影电视中所看到场景中选择一个齐心协力的场景写下来。

每篇课文都将读书与写字放在课后题的首要位置,旨在告诉教师教学中这是最基础的语文能力,应该作为重点贯穿语文能力的始终。而联系对应审视1、4、5几道题目就会发现,它们展示了这篇课文的核心——天鹅齐心破冰的经过,还向我们揭示了作者创作文本的方法,即第六自然段中的场景描写,这也是学生感悟语言、丰富写作策略的重要载体。根据对课后思考题的解读,我将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核心目标设置为:1.聚焦核心语段,紧扣关键词语感受天鹅团结、奉献的精神,唤醒学生对生命意识的呵护;2.仿照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写一个齐心合力共同完成任务的场景。

二、课中课堂推进:改进课后题目,巧妙实施练习

1.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

有些课后思考题,类型较好,但有时在题型呈现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有效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起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认知需要入手,补充必要的素材,让练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后就设置了这样的题目:读抄词语,选用这些词语描写一段雨景。这道题目的价值在于在感受体悟了文本中词语之后趁热打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但教学这篇课文时,正值春季。刚刚经历的几场春雨,却难以借助文本中的词语加以呈现。如果直接训练,学生的思维必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在原有基础上,为学生补充了春雨如丝、细雨绵绵、淅淅沥沥、细如牛毛等描写春天的词语,丰富学生的认知积累,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描写。

这种基于教材,又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习题进行的修改,不仅尊重了编者的用意,同时也打破了习题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体现了较好的训练价值。

2.在本来的类型中变换

课后训练中很多题目都是借助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这些题目改变形式,从而激活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挑战。

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最后一道题就提问“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作为对文本中人物形象感知的途径。而在落实这一道题目时,教师并没有死板地要求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完课文之后,适量地补充了与爱因斯坦相关的故事及其科学成果。随后,教师组织了学生围绕着“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进行了深入辩论。在整个辩论中,学生以教材文本以及教师提供的资料为基础,寻找自己认知的依据,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课后题目进行了转换,形式的转换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着深处漫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原本的要求中搭台

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中都设置了背诵积累、复述思考,这种类型的题目旨在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经典的语段进行深入积累。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编者设置这一练习的真正用意,这种类型题目要么直接落实在课堂之外,任由学生自己完成;要么只在课堂教学中蜻蜓点水,匆匆而过,致使训练不断虚化。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文本语言巧妙地创设桥梁,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业负担,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在教学《灰椋鸟》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就从语段的具体内容中抽取出表示课文内容的词语:一开始、没过几分钟、先回来、后到的……这种方式为学生整理罗列了作者创作文本的整体思路。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珍珠鸟》一文中描写小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语段中。

背诵积累的要求是相同的,但达成的路径可以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背诵语段的具体特点,为学生探寻出适当的“拐杖”,从而让学生背诵得更加灵活,更加牢固,文本语言才能真正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真正达成积累背诵的目的。

三、课后拓展延伸:活化课后题目,夯实参与感受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资源比比皆是,语文教学应该充分把握时代进步形成的教学优势,学会有效整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苏教版教材中的课后思考题中,就设置了大量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外拓展的训练,主要是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者故事,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资料收集中学会选择、学会整合,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对这样的练习给予足够的重视,常常采用“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与自己的家人交流”“收集作者创作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自由阅读”等形式。这些形式有的让学生在海量资料中失去了寻找的方向,有的则让学生失去了资料收集的兴趣和动力。这样就完全歪曲了编者的意图,最终导致这种题型形同虚设,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面对这类课后习题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认知需要,明晰资料收集的针对性、目的性,调整学生资料收集的花样和方式,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课后思考题是教材编著者依据新课标,结合课文内容,在充分整合学生认知需要的基础上精心创编而成的,是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与教材、编者进行对话,了解每一道课后思考题所承载的价值元素,并创造性地使用课后题,从而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走向简约、扎实而又灵动的境界。

猜你喜欢
思考题习题词语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找词语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超级思考题
超级思考题
2016年《护理学报》继续教育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