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痰热型中风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2015-11-11 07:52王晓蕊张蕴慧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5期
关键词:通腑中风病方剂

王晓蕊 张蕴慧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痰热型中风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王晓蕊1△张蕴慧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治疗痰热型中风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近年文献中所报道的治疗中风(痰热证)的方剂,筛选整理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用药规律。结果 基于对筛选出的33首治疗痰热中风方剂的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个,即竹茹、半夏、茯苓;茯苓、瓜蒌、芒硝。新处方1首,即竹茹、半夏、茯苓、瓜蒌、芒硝。结论 泻热通腑在中风(痰热证)治疗中极为重要,化痰通腑应为基本治法。

中风 痰热型 方药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 组方规律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其特点为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为四大难证“风劳鼓膈”之首。近20年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痰热是中风病的常见证候[1]。为探索中药治疗痰热型中风的组方规律,笔者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收集近年来文献报道中治疗痰热型中风的方剂,对其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病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从1990年至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应用主题词检索的方法,检索“中风”“痰热”“卒中”“脑出血”“脑梗死”等中药治疗的相关文献,共搜集到痰热型中风文献报道96篇。

1.2 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国内外公认的中风的诊断标准,辨证为痰热型中风的文献;中医治疗中风病药物治疗论述完整;有明确的方名、方药及用量记载;治疗效果有效;论述真实、可靠。排除标准:无对照的试验报告;试验组为非痰热型中风者;对照组为非西医西药治疗的其他临床试验;动物实验、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非临床疗效;研究重复出现相同方剂的文献。通过筛选,收集治疗痰热型中风临床研究文献33篇[2-34],整理得到33首方剂。中药名称的规范:参考《中国医典》中药名称,对文献中药名称统一规范。

1.3 分析软件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联合开发,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杨洪军研究员提供。

1.4 方剂的录入及数据分析 选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平台管理系统,进入“方剂管理”模块,将整理得到的方剂中中药、剂量逐一录入并保存。进入数据分析系统,对录入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药物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及新药分析[35]。

2 结 果

2.1 用药物频次分析 见表1。系统提取出治疗痰热型中风的33首方剂通过“频次统计”,得到治疗中风药物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使用频次>9的药物有9味。

表1 痰热型中风用药出现频次9以上的药物

2.2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见图1。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设置为“6”,得到常用药对57个,频次>7的药对有25对,见表2;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

2.3 基于熵方法的新组合及新方分析 见图2。根据治疗中风方剂数量,选择相关系数为5,惩罚系数为3,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潜在的新药物组合2个,即竹茹、半夏、茯苓;茯苓、瓜蒌、芒硝。药物组合聚合成新方,即竹茹、半夏、茯苓、瓜蒌、芒硝。新方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

表2 痰热型中风用药的常用药对

图1 治疗中风痰热型药物组合网络

图2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痰热型中风新方药物网络展示

3 讨 论

中风为脑血管的常见病,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现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为工具,分析治疗痰热中风的33首方剂的用药规律,得到药物频次、核心组合、新方。分析药频,以通腹泻热、化痰理气居多,如大黄、枳实、芒硝泻热通腑,胆南星、瓜蒌、半夏、竹茹化痰,兼以醒神活血,如石菖蒲、丹参。药对频次中,化痰热与通腑药对为多,如胆南星,大黄;胆南星,瓜蒌;胆南星,枳实;胆南星,大黄,瓜蒌;胆南星,大黄,枳实。单纯泻热通腑的药对频次也较高,如芒硝,大黄;大黄,瓜蒌;大黄,枳实。新方类聚药物组合中,亦以消痰化热与泻腑热为基础,类似中风经方如涤痰汤、真方白丸子。可见,泻热通腑在中风(痰热证)治疗中极为重要,化痰通腑应为基本治法。

中风发病,内风夹痰气瘀,气机乖戾,升降失常,脑络受阻。张元素云“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丹溪心法》云“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一般认为,风邪为病机核心,脑窍痹阻后,风邪象减,痰热象渐盛,久而化瘀,痰瘀阻络,缠绵难愈。张山雷在《中风铨》指出“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扑偏枯,猝然而发,如有物击之使扑者,故曰扑击而特著其病源,名以膏粱之疾”。病者素体脾虚,或嗜好肥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于中焦。痰性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清阳不升,升降失常,清窍蒙蔽。痰属湿热之邪,易化火伤阴,化热则助痰火与风邪裹挟向上扰于脑络。

痰热型中风多为急症,治疗秉承 “急则治其标”。《内经》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沈金鳌云,“中风若二便不秘,邪之中犹浅”,若腑实不消,腑气不通,邪无出路,毒素淤积体内,损伤脉络,加重病情,故泻热通腑在治疗痰热型中风值得重视。治疗以痰热为靶向,化痰泻热通腑,一可通腑祛瘀,气血敷布,以达启闭开窍与通达脉络之效;二可清除胃肠痰热,浊邪祛,不得扰神明,克服气机逆乱,防止内闭;三可急下存阴,防止阴劫阳脱,痰热去阴液留,气机通畅,神机自明。另一方面,要兼顾久病多瘀的特点,理气活血。腑气畅,痰浊消,气血得以敷布,经脉通畅,有利于中风的恢复。

本次分析提取的治疗痰热中风的药对组合及新处方组成简练,实现了中医经验的可视化,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其临床价值尚且需要临床疗效的评判。

[1]王永炎,刘丙林.中风病研究进展评述[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4(1):9.

[2]方履斌.加减搜风通络方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作用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4):357.

[3]王彦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6):1184.

[4]李霞,窦逾常.三化汤加味治疗中风60例[J].杏林中医药,2008,28(5):337.

[5]朱晖,魏江磊.脑宁康颗粒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839.

[6]陆岸英.通腹开窍灌肠法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888.

[7]王树财,王巍.水蛭灵仙汤治疗缺血性中风132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0,5(11):3425.

[8]李贤.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87.

[9]范冬梅,孟玲洁.痰热清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痰热型脑血管疾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1):60.

[10]楼建成.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7):41.

[11]付渊博,邹忆怀,王新志.星蒌通腹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学刊,2010,28(3):668.

[12]王丽平.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9):34.

[13]杨亚波,丰立忠.破血化痰、豁痰开窍及通腑泄热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18例临床观察[J].吉林大学学报,2011,37(6):980.

[14]孙晓明.桃核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腑实型中风 55例[J].河南中医,2011,31(10):1097.

[15]苏业军,何乾超.星蒌承气汤治疗痰热腑实型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杂志,2013,35(1):5.

[16]刘健红.星蒌承气汤加味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腹实型便秘31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7):23.

[17]王晓琴,吴潇.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风痰热内闭证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7):39.

[18]温伟伦,眭道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 (痰热内闭型)164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9,41(2):47.

[19]陈桂霞.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型急性脑卒中50例[J].光明中医,2009,24(9):1690.

[20]刘淑霞,郭王斌.黄竹清脑颗粒治疗出血性中风失语症痰热腹实证30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4):304.

[21]陈宇,詹庆虹,吴菲.化痰消栓方及其衍化方剂辨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6):471.

[22]肖文宏,孙爱萍,衡冲.自拟化痰通腑汤治疗脑中风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

[23]林蓉芳.安宫牛黄丸联合通腑化痰汤治疗中风阳闭证4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3):1.

[24]柳叶.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7):1343.

[25]樊建,何学斌.通腑养阴汤加减治疗出血性中风142例[J].中医学报,2010,25(3):514.

[26]郭昧明.自拟化痰通腑汤治疗急性期中风病[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4):25.

[27]祝美珍,朱爱.加用清脑益元汤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4,37(2):32.

[28]王金桥,张兰英,李福田.通腑醒脑汤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13(11):728.

[29]李长聪.通腑化痰活血醒脑汤治疗痰热腑实证中风病中脏腑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28(9):728.

[30]沈宁.安宫牛黄丸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9):79.

[31]马文强,华琼.中风通腑清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38例[J].中医研究,2011,24(9):42.

[32]赵建明.醒脑清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60例[J].陕西中医,2013,34(6):664.

[33]赵西岳,仝瑞龙.通腑化痰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痰热腑实证3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377.

[34]刘少宾,陈以卫.化痰通腑降浊法治疗痰热腑实型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3,43(5):25.

[35]李健,卢朋,唐仕欢,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肺痈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54.

R255.2

A

1004-745X(2015)05-083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5.031

2015-02-08)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869071688@qq.com)

猜你喜欢
通腑中风病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