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在李庄

2015-11-11 13:23刘裕国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李庄梁思成林徽因

刘裕国

又到人间四月天。这里的田园和山坡,早已被“春的光艳”照亮,被“细雨点点”染绿,“轻灵”在柔风携香的红绿中“交舞着变”。月亮田边,一座粉白墙、小青瓦、花格窗的川南民居,翠绿掩映,古朴、凝重,婆娑的光影里跳荡着岁月的沧桑,轻轻走近,一股安宁幽静的气息扑面而来。

位于川南名镇李庄上坝村月亮田边的张家老院子,是多少人的钟情与梦幻!这就是一代才女林徽因一家人在抗战时期生活了6年的地方,这是她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在这个偏远的长江第一镇,她用镇定和坚强,演绎了让人仰止的生命绝唱,她用智慧和才情,与夫君梁思成携手写下了名垂中国建筑史册的华彩乐章,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中国文化在硝烟中传扬的奇迹。

75年风雨阳光,林徽因这个名字已经嵌入了李庄历史文化的脉管。

走进李庄,才走近了真实的林徽因。

“不能鬼子来了,我们的文化就断了”

战乱的炮火,挡不住她探寻的足迹

“好漂亮哟,一个穿着蓝花花衣服的女子像仙女一样,从月亮田的青石板路走过来,走进我们张家院子。她笑眯眯地站在大樟树下,把我们全院子的人都看傻了!”

80岁的陈安福太婆,现住四川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张家老院子,她精神矍铄地站在老院子的天井里对记者说,“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来李庄时,我才6岁,我们当了6年的邻居。”听着陈安福太婆生动与激情的回忆,我的眼前幻化出林徽因站在天井里大樟树下的倩影,她浅浅地笑着,轻启朱唇,仿佛又在吟诵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那是腥风血雨的岁月,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迫使北平一批国立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被迫南迁,其中的中国营造学社,颠沛流离长达三年多,被日本飞机追着跑,从南京、武汉、长沙到昆明,他们一路逃难,一路收集古建筑资料。最终,于1940年冬天,迁居四川宜宾境内的李庄古镇,找到了一个可以安身和从事研究的宁静之地。同时迁居李庄的还有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同济大学等。那时的李庄,就像一颗浸泡在雪水里的种子,顽强地孕育着希望与生机。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林徽因,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尽管她16岁开始在西方教会学校读书并有着留学欧美的经历,但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滋养着她的心灵,在她的骨子里留下深深的印烙。她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不能鬼子来了,我们的文化就断了。”

作为营造学社的主力,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携着老人和孩子,住进了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边的张家老院子,一家三代蜗居在四合院东头的三个房间。这年,梁思成39岁,林徽因36岁。

终于安顿下来,但林徽因的心却很不平静。她和丈夫的使命,就是带领营造学社的同事,编撰酝酿了多年的《中国建筑史》,填补我国这一学术空白。她明白,一个国家的建筑史,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脉,体现着物质生活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元素,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史的演变,也映射着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演变。林徽因说:“祖先的文化精髓,不能葬送在鬼子的铁蹄下!”

她一心想要夺回几年来在颠沛、逃亡、躲闭日军飞机轰炸中损失掉的时间。于是,住进这个张家老院子,她来不及去欣赏老旧院落的古朴和房前屋后绿树参天的壮美,也无暇去探寻上百年来在这座深宅大院里留下来的人间故事。早上,她五点就起床,请来泥工封堵寝室通向月亮田的门洞。她还和佣人一起,清理房间杂物,布置办公室和寝室。从未干过杂活的贵族小姐,几天累下来,就有点体力难支,但她总是用淡淡的微笑来应对疲劳,用自己的双手换来一个简洁、雅致的小家。

有了安身之处,林徽因舒了一口气,他们终于可以开始干想干的事了。

有一天,人们看见四合院天井里的大樟树上直直地悬挂着一根青翠的竹竿,那是林徽因找人挂上去的。别人不解,还以为是大小姐要荡秋千呢,林徽因听了莞尔一笑,等院子里的人都走了,她就来到大树下,抬头望望,伸开双臂,用力握住竹竿,慢慢向上爬去。过不一会,她就累得气喘吁吁,但她还是咬牙坚持着。她说她用这样的方式来健身,为的是让自己柔弱的双臂双腿变得结实有力,一来应对新的艰苦生活环境的挑战,二来为丈夫梁思成多分担一些攀爬古建筑搞测绘的事情。

她常对营造学社的同事们说,学术千秋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一丝不苟。多年来,她和梁思成一直坚持攀屋顶,上房梁,准确地测绘、考证古建筑的结构和尺寸,就是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下,也没有停止过。眼下,梁思成因为腰椎病正穿着钢背心,爬上爬下很不方便,林徽因就暗下决心,让自己顶上去,她发誓要为撰写《中国建筑史》获取精准、详实而广泛的第一手资料。

林徽因曾经这样说:“许多人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又得到的是什么。”

千年李庄,千年积淀,留下了不少绝美的古建筑群落,它们静卧苍穹之下、苍松之间,在林徽因眼里,那就是一首首凝固的诗啊!她迫切想走进它们,欣赏它们,解读它们。因此,爬竹竿的锻炼开始没多久,她就把外出测绘的事摆上了日程,总是催着梁思成尽快上路。

蛰伏在长江边的李庄,冬天异常寒冷,而林徽因心里却揣着一团火。天一放亮,她就和梁思成启程了。脚穿一双当地产的天蓝绣花布鞋,肩背一包鼓鼓囊囊的测绘工具,林徽因信步与梁思成并肩行走。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薄雾缭绕,仿佛演奏着一支轻快的畅想曲。李庄境内的螺旋殿、魁星阁、张家祠、禹王宫,处处都留下了他们攀爬的汗水与足迹,被梁林称为“李庄四绝”,后来写进了《中国建筑史》。

多少个夜晚,一盏煤油灯,陪伴他们伏案撰写到深夜。林徽因和梁思成学术报国的理想和信念,就像那灯火,灼灼跃动,夜复一夜地照着他们的窗棂和内心澎湃的激情。

困难如山,使命如天,

从容做学问,梦里见炊烟

抗战没有前方后方,李庄虽然没有硝烟,但对林徽因来说,却困难如山。

住进李庄,林徽因耳边还不时响起日本飞机的轰炸声,每天的日出日落,夜去昼来,都让她充满紧迫感。

由于李庄属典型的川南潮湿气候,冬季阴冷,夏季酷热,梁林夫妇居住的房屋,竹篾抹泥为墙,不保暖也不隔热,室内阴暗潮湿,入川不到一个月,林徽因的肺结核病就复发了。

那段时间,丈夫梁思成正在山城重庆为营造学社筹集研究经费而东奔西走,得知夫人发病,便买了些抗生素之类的药品,星夜兼程,赶回李庄。

林徽因卧病在床,梁思成心疼不已,为她打针、喂药,悉心照料。见林徽因身体十分虚弱,梁思成决定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守护在林徽因身边。

然而,在林徽因看来,国难当头,抢救文化就是为国尽忠,须争朝夕,惜分秒。这天,林徽因对梁思成说:“思成,我们的编撰工作刚开始,不能因为我的病耽误了,你应该全力以赴去做我们共同的事。”

梁思成说:“徽因,你都病成这样了,我哪还有心思去工作。照顾好你,就是我现在最大的工作,我要天天守在你身边。”

林徽因深情地望着丈夫,两行感动的泪水顺着有些苍白的脸颊静静地往下流。她说:“思成,我们是知识分子,传扬文化就是我们共同的信仰和坚守。日本人的刀枪炸弹都阻挡不了我们探寻的脚步,疾病又算得了什么?再说,我这是慢性病,一时半会好不了,你还是尽快回到工作中去。”

在林徽因的再三催促下,梁思成才开始一边工作一边照料。他带着林徽因的叮嘱和期待,时而去重庆,时而去川南,不断地搜集和完善编撰资料。

梁思成不在身边的日子,对林徽因来说,是最为困苦的。生性开朗、活泼、快乐的林徽因突然面对枯寂的生活。回想当年,北平曾经几乎每周都有的沙龙聚会,“星期六朋友”常常穿梭的那扇门,以及“太太客厅”刮起的“快乐旋风”,此时此刻都已离她远去。正如她的独白:那些相约相伴的友人,有的骤然离去,剩下的又都在某个渡口离散,岁月留下的红尘陌路,如今只有踽踽独行,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林徽因躺在病床上,虽然孤单,却神情淡定,表现出一种不慌不忙的坚强。

一天,她静卧在床,面对着墙上的挂钟,写下一首新诗《一天》:“今天十二个钟头/是我十二个客人/每一个来了,又走了/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我没有时间盘问我自己胸怀……”她把挂钟的12个钟头的刻度,当作轮流来探访她的12个来客和朋友。有朋友就不会寂寞,有朋友就会有诉说,有朋友就会有快乐。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没有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和学术信仰,哪会有超乎寻常的奇特想象?哪会面对疾病和困苦而没有彷徨、没有颓丧、没有绝望?

脚步轻轻,呼吸轻轻,走在梁林故居,穿过他们的父母房、两个孩子的房间,我再次回到林徽因和梁思成居住的寝室,踩着松木铺就泛黄了的地面,感受着屋里透出的丝丝凉意,凝望粉白的老墙,仿佛看见林徽因描写过的那口挂钟:方型,黑边,白底。四壁无语,忽然,老房子里传出的挂钟走动声“滴答”作响……

困难如山,使命如天。林徽因没有悲伤惆怅,孤寂的日子依然过得充实,她始终没有忘记营造学社安排给自己的任务,顽强地承担了《中国建筑史》全部书稿的校对,即便是发高烧,她也用枕头垫在背后,撑起身子,捧起手稿,潜心校对。她和往常一样,气质如兰,婉约内敛,精力充沛,从容地维持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般的高贵和优雅。

当年,李庄是一个只有不足万人的江边小镇,而那年陆续有一万多避难的“下江人”涌来,每天都能看到穿着长衫、旗袍、西装革履、胸前别着钢笔、腋下夹着书本、烫着卷发或梳着偏分头、操着外地口音的人,三五成群地进进出出。

随之,物价开始上涨,供给日渐紧张。越来越清苦、拮据的生活,一天天考量着重病在身而又肩挑家庭重担的林徽因内心的坚强。林徽因想方设法节省开支,自己动手给夫君和孩子缝补衣服。她和家人到场镇,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如她的首饰、梁思成的钢笔、像样一点的衣物,都送进了典当铺,或换点现钞,填补家用,或换点红糖、猪油,以补补身子。林徽因喜欢给朋友写信,但这时的生活早已由不得她潇洒地用纸,她只能用捡来的包裹过点心、糖果的油纸做信笺,而把省下来的每一张纸都用在了书稿的编写上。

从容做学问,梦里见炊烟,彰显出一种不慌不忙的坚强。

舍“小我”取“大我”

她坚守的,不亚于战火中的

一个高地

乱云飞渡,江河奔流,李庄桂轮山几度花落花开。战争、疾病、困苦,都没有把林徽因击倒,她和丈夫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写作一刻也没有放弃。他们坚守的,不亚于战火中的一个高地。

林徽因和梁思成简陋卧室里的书案上,病榻前,堆积起厚厚的《二十四史》和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数据以及大量的文字记录。病痛中的林徽因,为书稿撰写了五代、宋、辽、金部分的建筑发展史以及中国宫庭建筑的特点和制式、宗教建筑艺术、中国塔的建筑风格;辽、金桥梁建设和城市布局、民居考证。一字一句,都浸透了她满腔的心血,折射出超人的毅力和智慧,彰显出忠贞不渝的文化追求和学术信仰。

1941年初夏,林徽因在病中坚持着学术研究,一个噩耗突然向她袭来,她深爱的、当飞行员的天子之骄子三弟林恒成都空战中遇难,为抗日战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痛苦可以锁住她的咽喉,但没有击倒她的身躯。在李庄,林徽因蘸泪写下《悼三弟》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之后,又在油灯下彻夜疾笔,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

1942年秋天,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老朋友、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夫妇,特意从重庆来到李庄看望他们。见到病重得脸色苍白、颧骨高耸林徽因,费正清夫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动员梁林夫妇去美国发展。美国各方面条件都优越,林梁若是应了,也许更能施展他们的才华,也许林徽因的病就能得到有效治疗,然而,林徽因微笑着,婉言谢绝了这对老朋友的好意。

美国朋友说:“依我设想,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门道,改善生活去了。”

林徽因说:“中国南方的居民,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我有个设想,等身体好起来的时候,要对江南民居做作一番详细的考察。”美国朋友离开的时候,说:“我明白了,你的事业在中国,你的根也在中国。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一种不能移栽的植物。”

她执意留在中国,为的是坚守之途,彰显的是舍“小我”取“大我”的情操。

穿行李庄,如今居住在梁林故居旁的一个农户亲口对我讲:

一天,11岁的女儿梁再斌问母亲:“要是有一天,日本鬼子打到李庄来了,我们怎么办啊?”

斜靠在床上的林徽因,瘦削的脸上有些苍白,她慢慢坐直身子,拉着女儿的手,沉着地说:“女儿,不用怕,我们旁边不就是长江吗?要是日本人到李庄了,我们一家人就到长江去。”

声音沙哑,却句句如钉。听了林徽因在李庄的又一个闪光片段,我顿时无语。柔弱多情的外表,为了一份坚守,却包含了一颗多么伟大而刚烈的内心!

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的消息传到李庄,连续几天,李庄的大街小巷都卷起欢乐的狂潮。林徽因也想上街去,但日益严重的肺结核病让她根本无力行走。梁思成便请来一乘滑竿,她被人抬着走出月亮田,走过3里多小道,在李庄码头一棵大榕树下的茶馆前停下。林徽因努力撑起病弱的身体,让喜悦的目光融进欢乐的浪潮,融进蔚蓝色的天空……

像她那样坚守民族的文化

才能永远保持它真正的尊严和价值

芳草青青,花香阵阵。脚步难舍林梁故居。如果不身临其境,真不敢相信他们在这里居住6年之久。这是一段顽强坚守的岁月,这是一个能够冶炼文化自信的村落。在这里,林徽因协助丈夫完成了不朽之作《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稿《图像中国建筑史》。

在李庄,我见到前去“参拜祖师”的年轻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建造师、高级建筑师张岗,他对《中国建筑史》这样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科学系统地描述从上古先秦至明清以来中国建筑艺术和技术的著作,内容浩瀚,建筑实例覆盖大半个中国,是奠定新中国建筑学学科基础的开山之作,这部著作让中国建筑技术从千百年来由工匠师承、口口相传上升到了现代学科体系教育。”

林徽因不仅是个建筑家,还是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是举世公认的大才女。林徽因笔下的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横贯中西,挥洒自如,但是,她不崇洋,不媚外,件件作品都透出民族韵味和文化自信。她说,不要读了几本外国的书就灵魂出窍,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丢掉中华文化,就会丢掉主心骨。

看着故居卧室里林徽因、梁思成用过的简易木床、旧式木圈椅、带抽屉的书桌……望着墙上端挂着的林徽因、梁思成当年在李庄留下的照片,万千思绪,犹如潮水在我胸中激荡!

我不禁想起,沈从文说她是“绝顶聪明的小姐”,胡适称他是一代才女,儿子梁从诫说她是慈爱的母亲……

我不禁想起,1931年12月7日发表在《北平晨报》上的《悼志摩》和发表在1934年12月8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的《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满纸悲情,满纸厚谊,满纸敬重,字里行间透着林徽因对徐志摩高尚人格的赞赏,她称他对他所钟情的新诗创作有着“完全诗意的信仰!”她认为“志摩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感情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对徐志摩的情感超凡脱俗,那是常人难以达到和超越的境界。

我不禁想起,林徽因的散文、诗歌、小说、剧本,以及她留给世人的太多的精言妙语,每每阅读,都有如走进姹紫嫣红的大花园,满目灿烂,满眼生机,着实找不到一丝丝的消极和颓丧的意味。她说“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平凡渺小,多么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她又说:“幸福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由不得你我去放任快乐。”……在风风雨雨的民国时代,不是她没有经历艰辛和苦楚,而是她在经历中时时都坚守着坚强与炽烈,让心,永远憧憬将来,让梦,永远推动精彩。

天安门城楼上高悬的国徽和耸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携手设计的又一千古流传的作品,它是民族文化的崛起,更是民族精神的崛起,透过纪念碑耸立的身姿,我仿佛看到了林梁夫妇的祖辈、父辈挺立的身影。

1950年在北京市一个古建筑拆除与保护的论证会上,肺病已重的林徽因,勇于坚守,敢于直言:“你们真敢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杜鹃啼血,句句深情,因为“她不忍卒睹一个毫无美感的世界。”

有一位文化人说过:“如果一个人热爱上某种文化,就应该带着崇敬坚守它。有了这份坚守,我们的文化才会延绵不断地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永远保持它真正的尊严和价值。”这,也是对林徽因矢志坚守的注释吧。

林徽因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坚守值得永远珍视和推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应该自觉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从而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的发展力,实现伟大的梦想。

中国有“四大美女”之说,而林徽因是什么?她被许多人称为女神。她才华横溢、不屈不折,光芒四射,许多男人追求她、仰慕她,而许多男人却都不敢靠近她,因为一旦靠近,就会被灼伤,甚至被烧焦。这就是真正的女神!

走进李庄吧,穿越历史迷雾,你就不会只是从别人嘴里听说林徽因。不要浅浅地了解她,不要只是为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而津津乐道,称她是一个风情女子。真正走近她,读懂她吧,让她的追求、她的生活、她的文字和思想涌入你的内心,你会发现,她是中华女儿的象征,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华范儿”!

林徽因,这位让“人间四月天”的绝唱长驻心中的女神,连同她的不朽业绩,以及那永恒的文化坚守与文化自信,永远地留存在世人的心底。

李庄,一枚精彩邮票,把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段辉煌邮寄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责任编辑/廖全国

猜你喜欢
李庄梁思成林徽因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开机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李庄抗战文化与旅游开发
浅析刑事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
梁思成分肉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
此情只应天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