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探析

2015-11-12 15:53刘久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建议

刘久军

[摘要]校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和和谐校园建设带来重大挑战。本文试图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加以分析,从而提出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办法和一些工作建议。

[关键词]校园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20-0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之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校园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本校师生员工实施或以其为侵害对象的,涉及破坏社会和校园秩序并造成人身财产严重损害,而亟须管理者做出重要决断,调动一切力量做出共同努力方能摆脱困境的紧急事件。

一、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

(一)意外事件。这类事件不是由于校方或师生的故意或者过失引发,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譬如,猝死、自杀、车祸、溺水等无法预见的事件。

(二)校园暴力事件。这类事件可能是校外人员对师生进行的暴力伤害,也可能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暴力伤害事件。包括打架、群殴、故意伤害、绑架和性侵害等。最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明显增加,尤其是针对中小学、幼儿园的暴力事件。2010年3月至5月就发生7起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在全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三)侵财类事件。侵财类事件是各类事件中最高发的。如盗窃、诈骗、传销等,此类事件如涉及人数多,次数多,金额大或情节恶劣,极有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社会安定事件主要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由部分公众参与,采取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阻塞交通、集会、聚众闹事、群体上访等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社会在一定范围内陷入一定强度对峙状态的群体性事件。在学校主要表现为师生的各种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等。

(五)灾害类事件。灾害事件种类繁多,学一般需面对的有:火灾、雪灾、地震、洪水、踩踏、爆炸和食品安全事件等。灾害类事件一般涉及人员多,危害大,对学校正常秩序影响大。

(六)其他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事件。如学生离校失联,危险品、放射源事故等对学校安全与稳定造成影响的事件。

二、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办法

校园突发事件由多种因素引发,要想完全杜绝,几乎不可能。事件发生后,如何积极应对,迅速化解危机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处置越早,危害或损失越小。

(一)要迅速及时。在网络时代,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爆料者,微信、微博、QQ等工具会让一条信息瞬间传遍全球。“公民记者”的爆料,媒体的跟进,会让很多突发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得街知巷闻。研究表明,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网上2小时内就会有所反映,4小时就可能被大量转发,24小时就可能形成舆论潮。如果政府部门不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情,谣言就会迅速蔓延,误导社会公众,导致事态扩大。因此,在事件发生后,学校要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控制事态发展,及时进行事件调查和善后处理。

(二)要依靠政府。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调动和协调社会资源(包括警力、媒体)来处理所有的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政府主导,公安维稳,其它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模式,调集各方力量,上下联动。特别是公安机关,在突发事件处理中要切实维护好校园秩序,保障师生及学校财产安全,要果断处置无理取闹,扰乱学校秩序的行为。

(三)要实事求是。政府部门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的处理程序,做出的处理决定,所依据的是校方提供的情况。如果校方提供的是真实的情况,那么政府部门可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否则,则可能误判形势,做出错误的处理意见。因此,学校向政府部门报送情况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为逃避某些责任而避重就轻,甚至颠倒黑白。越实事求是,越公开透明,政府才会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情况,公众获得的信息越多,谣言就越少,公众对校方,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信任度就越高,公众情绪就越稳定,事件处理就越顺畅。《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对于因瞒报、谎报、迟报、漏报而延误处置时机或造成重大影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要依法办事。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校方和政府部门不要以快速处理和维护稳定为目的,过分强调处理的速度和维稳的效果,而不注意处理的程序和尺度。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一件事情过于宽松的处理和政府部门过分的承诺会为以后此类事件的处理留下极大隐患。当然在不损害法律权威的情况下,适度的承诺和安抚是必要的。

(五)要积极配合。有些突发事件可能不是发生在校园,或者与学校、与师生关系不大,又或者有些事件经过发酵以后已转变为其他事件。这时候学校决不能以未发生在校园或情形已转变为由,或者简单认为维护稳定和处理突发事件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不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只有校方和政府部门良好的,始终如一的配合,才能及时化解危机,学校和政府才能双赢。

(六)要善待媒体。任何单位面对突发事件都十分排斥媒体的介入报道,担心媒体不全面的报道或批评性报道会对事件的处理带来影响。其实,在信息时代,“公民记者”众多,完全回避或封堵是不现实的。如果拒绝了新闻机构的权威报道,那么小道消息会更有市场,会对事件的处理没有益处。校方的宣传部门或新闻中心要主动、及时、准确地向媒体提供信息,使记者有渠道获得正面信息,不要对业经核实的合法新闻机构及新闻记者封锁消息、隐瞒事实,以免记者四处“扑料”,根据猜测和传闻报道。endprint

三、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建议

校园突发事件既然不可避免,那就让我们严阵以待吧。孙子日:“无侍其不来,侍吾有已待也。”只有有备,才能无患。

一是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防范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把利剑,大学校园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防范阶段得到遏止。培养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加强大学生的预防能力对于安全校园建设将会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安全教育中要采用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宣传形式,既要重视一般行为安全的教育,还需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安全教育还要做到宣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杜绝空洞的说教。

二是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科技创安。要利用现有成熟的科技手段,加强校园技术防范建设,在消防管理,应急报警等方面都应及时使用新技术。在校园公共场所要安装监控摄像,尽量不留死角,确保对校园的实时监控。良好的监控设施,不但能实时反映校园的状态,同时也便于相关人员在处理相关事件时能够更好地取证和进行过程重现,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

三是建立问题档案,即对重点学生(事件)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定期评估风险。档案建立要一人一档,一事一档,分别要有专人负责。对在籍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如留级、休学、厌学等),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抑郁、自残等),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如孤儿、家庭特困等)及其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进行重点教育引导和帮助。同时对有关事件或重大隐患也要建立档案,定期关注事件的进度和隐患的整改情况。这种重点学生和事件档案的建立和有效管理,对于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意义重大。

四是要建立高效的学生工作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学生工作队伍的状况直接决定了学生工作的效果,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建立好这支队伍。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工作一定要跟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应急干预等要有专门的专业的队伍。在日常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突发事件中受到伤害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心理阴影,促进其健康成长。学生工作部门要联合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对特殊群体,特殊个体重点掌握,防患于未然。

五是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工作预案,落实应急演练。学校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措施,虽然可以大幅度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将突发事件彻底杜绝或避免。为了防止万一出现的突发事件造成学校措手不及,无以应对,给学校或受害人员带来更大损失,给学校正常办学秩序带来混乱,学校从有备无患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出发,就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其预案。

六是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干预能力。近年来学生中猝死等非正常死亡占有较大比重。针对大学生对急救技能了解不足的现状,应该大力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活动。充分利用校医院、医学系等校内资源,积极开展培训,结合校外医疗资源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培训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解与演练相结合,常识与方法相结合,注重实际操练,提高成效。利用多样化的培训渠道、多样化的培训手段,提高大学生干预能力。

近年来,学校的各类事件正在被社会关注,一些事件经常在网上被炒作,让学校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非常被动。为了保证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学校必须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程鹏.浅议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J].宿州学院学报,2010(6):77.

[2]曾胜泉.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指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3,105.

[3]王晨光,杨玉琴,张越.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减灾,2012(8):51.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开好首次家长会的几点建议
“有联大家改”第十九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四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二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