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观赏性栽培牡丹由来考

2015-11-12 06:48李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唐代牡丹栽培

李漠

[摘要]牡丹是中国著名的特产花卉。最早的牡丹都是野生品种,唐代开始被大量人工栽培,极大地增强了牡丹的观赏性,更形成了一股牡丹热潮。本文力图探讨牡丹由野生到栽培的驯化演变的过程,研究唐代具有极强观赏性的栽培牡丹的由来。

[关键词]牡丹;唐代;栽培;观赏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190-03

牡丹花大且艳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唐代更是出现了牡丹热潮,许多诗词文章都表达了对牡丹的赞誉。舒元舆《牡丹赋(并序)》更评论道:“我案花品,此花第一。”但实际上,唐代这些富丽娇艳的牡丹并非最初就是如此。

一、先秦时无“牡丹”之名

研究发现牡丹是我国的特产花卉,自然界中的九个野生种均为我国特有。现代植物学研究普遍认为栽培牡丹起源于野生品种。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和南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都认为牡丹隋唐时才开始出现。其实早在隋唐以前牡丹就已被记载,但因为古时牡丹都是野生牡丹,多长在深山中,还没有被人工栽培,其价值少有人知晓,所以文献典籍中很少提及。其实最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牡丹。《诗经·郑风·溱洧》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首诗中的“勺(芍)药”很可能就是实际上的牡丹。

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因为牡丹和芍药在先秦时都统称“芍药”。后来才有所区分,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引西晋崔豹《古今注》说芍药有二种,一种是草芍药,即现在的芍药;另一种是木芍药,即现在的牡丹。当时的野生牡丹没有现在这么强的观赏性,形态上和芍药的差别也更小。牡丹和芍药都为毛茛科、芍药亚科、芍药属植物。野生牡丹与野生芍药最大的区别是牡丹是木本,而芍药是草本。或者更准确地说牡丹是亚灌木。因为牡丹每年新生的枝蔓只有较少的一部分能够木质化,其余更大的部分还是草质,会要枯萎死掉。俗话“牡丹长一尺,退八寸”指的就是牡丹的这种退枝现象。而芍药是草本,季节一过,当年新生的枝蔓就会全部死掉,来年再从地下的宿根中发出新芽。所以本诗中用“芍药”称呼实际上的牡丹是可能的。

其次,这首诗描写的是郑国三月上巳日的情景。上巳就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在这天结伴去水边沐浴来拔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先秦时是大规模的民俗节日,青年男女也借此机会互赠香草表达爱慕。上巳时刚进入暮春,大致为公历四月。俗话说“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照看芍药”。李时珍《本草纲目》牡丹条集解中指出牡丹是农历三月开花。唐诗如王贞白《白牡丹》也说牡丹谷雨开花。谷雨在清明之后,是农历三月中的节气。而李时珍《本草纲目》芍药条集解则说芍药是夏初开花。唐代吕温《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诗也提到芍药农历四月开花。这些都说明牡丹比芍药开花早,牡丹是暮春三月开花,芍药却是春末夏初开花。现代园艺上牡丹花期也一般在公历四月至五月,芍药则是公历五月至六月。依郑国即今河南一带的气候,上巳节开花的应该是牡丹,而不是芍药。所以推断野生牡丹在先秦时实际上已经被记载了。

二、秦汉时发现牡丹的药用价值

秦汉时牡丹和芍药已经被区分,也有了明确关于牡丹的记载。最初人们将牡丹与芍药相区别,是因为发现牡丹的药用价值。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就说牡丹最初除根皮人药外,其余都被当做柴烧。这不仅说明牡丹具有药用价值,也可以推测野生牡丹大概观赏性不高,所以并不为人所重视。

“牡丹”的名称首次出现是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里。其中记载了牡丹的药性、作用、别名、生长环境等。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也有用牡丹治疗瘀血痛的处方:“口口瘀方:乾当归二分,芎劳二分,牡丹二分,……”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大黄牡丹汤”的药方。著名的六味地黄丸药方的原型是《金匮要略》中的崔氏八味丸,其中主要一味药就是牡丹根皮。由此可知,至少在东汉时,已经明确记载了牡丹,并已为药用。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牡丹”名称的由来作了解释:“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是说牡丹可以进行营养繁殖。营养繁殖是无性繁殖方式的一种。就是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而“牡”字有雄性的意思,所以“牡”大概指的是牡丹可以不依靠种子,进行无性繁殖的特性。“丹”,即红色。刚出土的牡丹根呈朱红色,这样的颜色为牡丹根特有。之后经处理,便得到牡丹根皮,称“丹皮”,是用途广泛的中草药材之一。牡丹花朵颜色各异,不应该仅用“丹”来指代。而牡丹最初被重视并与芍药相区别,乃是因其根的药用价值。所以“牡丹以色丹者为上”指的应该不是花朵的颜色,而是作为药物的根皮的颜色。

三、魏晋南北朝时发现牡丹的观赏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关于牡丹有更多明确记载。首先仍然作为药用,李时珍《本草纲目》牡丹条集解中,就有《名医别录》和陶弘景对牡丹的描述。

同时,牡丹的观赏性已经得到关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绘有一些灌木,从其中一处的花、枝、叶的形态判断,应该是牡丹。这是牡丹首次出现在我国绘画作品中。除了《洛神赋图》,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也有北齐人杨子华画牡丹的记载。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也提到谢灵运说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可见在南北朝时牡丹的观赏价值已经得到人们的关注。

四、隋唐时出现专为观赏的栽培牡丹

《酉阳杂俎》中提到段成式在隋朝《种植法》中没有发现牡丹,就认为隋朝没有牡丹,这样的判断不够准确。《种植法》未记,可能是因为当时花卉很少被栽培种植,尚未列入农学范畴,所以农书中少有提及。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说隋炀帝时才出现牡丹。《炀帝海山记》也记载隋炀帝营建西苑,下诏进献鸟兽和奇花异木,其中易州进献了二十相牡丹,并详列牡丹品名。有关隋炀帝建西苑事,史籍确有记载,如《隋书·炀帝上》、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四》。但其中都没有提及牡丹,更没有详细的牡丹品种名。据洛阳师范学院郭绍林考证,认为西苑种牡丹之说不能成立。理由一是《炀帝海山记》作者不详,原出宋代笔记小说集《青琐高议》后集卷五,不是史籍。二是该文所记有关隋炀帝活动的礼仪习俗和历史事件等多与隋代史实不符。三是该文提到的诸多牡丹品种在唐代文献中没有被提及。四是据考察河北易县没有文献可以印证此事。结合唐代情况,推测隋朝时牡丹的观赏性已经进一步得到重视,但应还未被大量栽培。《炀帝海山记》中所列牡丹品种可能是后人根据后世已经出现的牡丹品种臆想出来的。endprint

唐代时“牡丹”和“木芍药”仍然二名共存。如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唐代李浚《松窗杂录》、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都有唐人称呼牡丹为木芍药的记载。到宋代时人们才不再提“木芍药”,而仅称呼“牡丹”。这乃是牡丹经过培育,呈现出巨大的观赏价值后的结果。

唐代牡丹被大量栽培,出现了许多专为观赏而选育的牡丹品种,牡丹的颜色也变得丰富多彩,如唐代舒元舆《牡丹赋(并序)》载牡丹有赤红、月白、赭红、殷红不同颜色。段成式《酉阳杂俎》也提到兴唐寺的牡丹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多种颜色。唐代史料中被大量提到的牡丹颜色主要有红、白、紫,描写牡丹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红牡丹》、白居易《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王贞白《白牡丹》、元稹《西明寺牡丹》等。五代王周《和杜运使巴峡地暖节物与中土异黯然有感诗三首》有关于姚黄的记载。姚黄即千瓣黄牡丹,素有“牡丹之王”的美誉。既然五代能有这样的黄牡丹名品,那么唐代应该已经有了观赏价值很高的黄牡丹品种。

除了颜色的变化,牡丹花瓣也从单瓣变成重瓣。单瓣是指花瓣一至三轮,雌雄蕊正常、结实力强的形态。重瓣是相对单瓣而言的,其特点是花瓣、花轮数量增加、或者花瓣面积增大等。野生牡丹都为单瓣花,通过花瓣增加形成了重瓣花,极大的增强了观赏性。唐朝苏鹗《杜阳杂编》记载了穆宗皇帝殿前的千叶牡丹,“一朵千叶,大而且红”。《酉阳杂俎》也提到兴唐寺的牡丹中“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叶”就是花瓣,因为花瓣自然增加的数量很有限,所以牡丹雄蕊不同程度的花瓣化,是牡丹形成重瓣的重要原因。“一朵千叶”和“花叶中无抹心者”的重瓣现象就是花蕊瓣化的结果。而“重台花者”指的应是台阁花型的牡丹。台阁花就是两朵或两朵以上的花重叠生长,是高度重瓣化的牡丹。所以说明唐代已经出现了重瓣牡丹。

实际上重瓣是花朵发育异常的表现。因为花蕊瓣化,花瓣挤占花蕊位置,会影响授粉,且产生重瓣需消耗大量能量,不利于植物繁殖。所以野生状态下并不需要这一性状。一般情况重瓣程度越高,结实能力越差。有些重瓣程度太高的更会丧失种子繁殖能力,若想保持其重瓣特性,必须靠人工进行无性繁殖。而且在不良栽培条件下,某些重瓣程度高的花朵会退化成单瓣型。所以重瓣花大多是由于人们的审美需要,经人工选择产生的结果。从唐到宋的记载来看,重瓣牡丹一直存在,所以推测唐朝时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选育并保持牡丹重瓣特性的方法。

唐代牡丹不仅花美而且花香。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某天唐文皇欣赏牡丹的时候,问程修己谁的牡丹诗最好。程修己说李正封的“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这两句最好。这就是牡丹“国色天香”的由来。唐代文人提到牡丹香的有很多,如唐彦谦《牡丹》、李山甫《牡丹》、白居易《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王建《同于汝锡赏白牡丹》等等,这些诗不只表现出牡丹香,而且是奇香、异香,比兰草、蕙草还要香。皮日休《牡丹》更称赞牡丹是人间第一香。可以想象唐代牡丹的香气该有多么芬芳浓郁。

但现在我们却普遍发现植物园里各种艳丽夺目的牡丹少有香味,即使有也绝没有唐诗中那么浓郁强烈。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为造成的。花香是植物为了吸引昆虫传粉和抵御草食动物进食形成的特性,对植物的生殖繁衍都具有重要作用。但香味的浓郁程度常常与植物的花期长度成负相关,即香味越浓郁,开花的持续时间越短。所以在花卉选育过程中,为使花期更长、花更大、瓣更多、色更艳等,导致很多花的基因被改变,使得花香浓度降低或消失。所以推测唐代牡丹应该确实是芳香浓郁的,但随着从唐朝开始历代对牡丹的栽培改良,牡丹的嗅觉欣赏性逐渐下降,失去了原有的香味。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力强盛,这样的国家给予唐人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了人们外向张扬、蓬勃豪迈、昂扬进取的性格特点,也造就了他们注重浓艳丽彩、热烈辉煌、富丽雍容的审美取向。所以栽培的牡丹从颜色简单朝着缤纷艳丽的方向变化,花型也朝着花瓣日益增多转变,体现一种层层叠叠的雍容之美。这些无不契合唐人的审美取向。正是由于唐代对牡丹的栽培和选育,使原本的野生牡丹成为了真正的观赏花卉,具有了更强烈的观赏价值,甚至出现一股牡丹热潮。从皇家园林、士大夫府邸,到佛寺道观无不栽种牡丹。花开时节,赏花人群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刘禹锡《赏牡丹》、崔道融《长安春》、白居易《牡丹芳》等诗都反映了牡丹花开时的盛况,不仅写出长安赏花的热闹场面,也写出唐人对牡丹浓厚的喜爱之情。从宫廷到民间,整个社会都笼罩在“牡丹热”中。

综上所述,牡丹作为我国特有的著名花卉,从野生到栽培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唐代才出现真正意义上专为观赏的栽培牡丹。从此,美丽的牡丹走上了“百花之王”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傅云龙,吴可.唐宋明清文集(第1辑):唐人文集(卷2)[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2]Shi-Liang Zhou,Xin-Hui Zou,Zhi-Qin Zhou.Multiple species 0f wild tree peonies gave rise t0 the‘king 0f flowers,Paeonia suffmfi-cosa Andrews[J].Proceedings 0f the Royal Society B,2014(281).

[3][宋]高承,[明]李果.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宋]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王秀梅,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7][明]李时珍.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8][清]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傅云龙,吴可.唐宋明清文集(第l辑):宋人文集(卷1)[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10][魏]吴普.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11]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1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13]陈平平.关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牡丹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4).

[14][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宋]刘斧,青琐高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8]李嘉珏,张西方,赵孝庆.中国牡丹[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19][唐]李浚.松窗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0]丁如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1]赵印泉,刘青林.重瓣花的形成机理及遗传特性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9(4).

[22]费砚良,刘青林,葛红.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花卉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3][唐]苏鹗,杜阳杂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5][明]彭大翼,山堂肆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6]孔滢,孙明,潘会堂.花香代谢与调控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2).

(责任编辑:封丽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代牡丹栽培
油麦菜栽培要点
“三不够”牡丹节
自然栽培的味道
牡丹的整形修剪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牡丹”情
夏季苦瓜栽培
三七栽培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