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2015-11-12 00:14周常稳任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法纪暴力校园

周常稳 任锐

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作为世界“基础教育之殇”不但普遍存在,而且与日剧增。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频发,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通过对近年来学生欺辱事件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具有施辱主体低龄化、群体攻击、形式复杂多样等特点。基于此,笔者结合00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探讨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频发的原因及对策,希翼唤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进而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学生欺辱 家庭 社会 学校 法纪教育

学生欺侮是指发生在学校范围内,学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暴力行为。[1]学生欺辱不同于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2]由此可知,学生欺辱事件只是校园暴力的一部分,特指学校范围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种暴力行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对当事人的身心发展造成巨大伤害,还对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恶劣影响。如何减少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发生频率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一环。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特点

2014年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就多达数百起,并呈递增之势。[3]笔者在对近年来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分析中发现:虽然各地学生欺辱事件发生的原因不同、结果不同、主体不同,但总体而言,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具有施辱主体低龄化、群体攻击、形式复杂多样等特点。

第一,施辱主体低龄化。笔者在对已掌握的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资料分析中发现,施辱主体大多是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他们情况大多比较复杂,有的从小父母进城务工或者父母离异,缺少家庭关怀,流落街头;有的学习成绩较差,成为应试教育的“竞争残余”,在校滋扰生事;有的中途辍学,结交社会不良人士,到校惹是生非。总之,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空虚与孤独。一份来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十二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4]他们花季般的岁月本该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里寒窗苦读,但由于在空虚、孤独中迷失自我,轻者需接受良心及社会的谴责,重者则要接受法律的惩罚。

第二,群体攻击。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施辱者大多都是团伙作案,有的三四人,有的八九人不等,很少出现单独作案。据2015年《新京报》报道,山西夏县晋新中学学生金某与夏县实验中学学生杨某,二人曾在QQ聊天中互相谩骂,并相约打架。4月17日下午4时许,在夏县实验中学门口,金某被薛某、李某等六人叫至学校斜对面一私家露天厕所,并被薛某、李某等六人连番踢踹,被按进粪坑,打得满脸是血。[5]不知何时,我国学生欺辱事件的性质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即群体攻击事件,已严重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校园内类似的群体攻击事件屡见不鲜,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第三,起因简单形式多样。今年来,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起因大多都是由校园、班级生活学习琐事以及口头争论而起,如被班干扣分、口角、身体偶然碰撞、嫉妒优秀学生、看不惯外地生、恋爱纠纷等等。但是,欺辱事件的形式却复杂多样,如“布鞋门”、“处女门”、“火烧门”、“火拼门”、“砍手门”、“针刺门”、“毒药门”、“扒光门”、“强奸门”,无不令人发指。方式不同,结果却惊人的相似——以损害别人人格尊严、伤害别人身体为目的。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频发的成因剖析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觑。具体来说,对受辱者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带来的痛苦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更有甚者留下心理阴影,并诱发一系列的精神疾病;施辱者不仅会受良心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谴责,甚至还要接受法律的惩罚;对家庭而言,无论是施辱者还是受辱者都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除此之外,还要饱受精神的摧残;对学校而言,不仅扰乱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还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名誉及声誉;对社会而言,如果任由其发展将会严重危害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因此,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寻求频发之根源,进而为彻底铲除学生欺辱事件提供依据。

第一,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发生与不适当、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紧密相关。首先,家长的不良嗜好及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有研究表明,校园学生欺辱事件施辱者与在儿童时期的受虐程度呈正相关。[6]也就是说,从小生活在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其行为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从小便学会用不合理不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次,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阻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当前中小学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在不知不觉中已演变为溺爱,并促成其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当他们在面临困难挫折时,一般会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一是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自杀;二是逐步将其转化为欺辱行为,将“碍己”的一切人、事、物视为欺辱对象。再次,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欺辱事件的发生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部分家长具有“孩子不能被欺负”、“孩子在校打架斗殴不是大问题无需大惊小怪”、“孩子在校应以暴制暴”等错误的教育观念,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并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的迷乱,最终提升了学生欺辱事件的发生概率。最后,家庭收入及家庭和睦程度对学生欺辱事件的发生具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校园欺辱事件的施辱者与其家庭收入高低、家庭和睦程度呈正相关。[7]综上所述,不良的家庭环境及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为学生欺辱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温床。因此,家庭在给孩子提供生活来源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关怀。

第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已成为共识。由于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及管理上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欺辱事件的发生概率。首先,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提升,而把道德教育弃之不顾,进而形成“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评价起来不要”的局面,不利于中小学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其次,学校法纪教育的缺失。由于学校教育长期受功利主义的支配,进而形成只重学科知识的讲授,而把法纪教育遗忘或仅流于形式的局面,不能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势必为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祸根”。最后,学校管理的缺位。大多数中小学没有建立学生欺辱事件预警机制,只是在欺辱事件发生以后才采取补救措施,这显然已难以挽回对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第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成为学生欺辱事件的“催化剂”。首先,社会暴力、色情文化充斥于大街小巷。当前,一些不良商家及媒体受利益驱使在各种网络、媒体、影视之中大肆渲染暴力、色情文化,这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极易产生误导。其次,大量低俗、暴力网络游戏的泛滥,不仅使学生沉溺之中,荒废学业,还使其逐步习惯于各种血腥暴力场面,进而变得冷漠、无情,丧失怜悯、同情之心,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再次,校园周边环境滋生学生欺辱事件的发生,一些不良商家在学校附近违规经营网吧、舞厅、游戏厅、KTV、台球厅等娱乐场所,并逐步沦为学生与社会不良人员的聚集地,在此谋划、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欺辱事件。

第四,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从其心理发展特征来看,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其行为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并对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从社会现实状况来看,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从小娇生惯养,甚至在溺爱中长大,已形成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在学校生活中极易与同学产生纠纷与冲突,又由于缺少必要的朋辈教育而无法将其不良情绪排解,进而把纠纷、冲突扩大化,并逐步演变为校园欺辱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的滑坡及规范意识的崩溃也是造成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从网上流传的学生欺辱事件的视频来看,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施辱者一般在施辱时、施辱后往往觉得“好玩”、“刺激”,并未表现出一丝羞耻、悔恨之意;然而众多“看客”、“旁观者”看着受辱着的悲惨遭遇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在一旁为施辱者“加油”、“助威”,其行为令人发指。这不仅反映出当前中小学学生思想道德的滑坡,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以强凌弱乃可耻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规范意识的丧失。

三、铲除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对策

铲除中小学学学生欺辱事件已是当下学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它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因此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笔者认为,铲除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亟需构筑“四位一体”即“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的教育管理体制。家庭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榜样意识;学校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开展法纪教育、完善校园管理体制;社会应加强对文化环境的管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公安机关应把送法进校园活动“常态化”;中小学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社会举办的各种道德、法纪教育活动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及法纪意识。

首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第一,严慈结合。父母既要关心爱护孩子,又要把握好“度”,切记不可溺爱。第二,榜样示范。父母要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修养,避免在孩子面前采用过激行为处理问题,要用自己良好的处事方式为孩子树立榜样。第三,加强学习。家长应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增强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及时发现其情绪波动,并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排解不良情绪提供帮助。

其次,学校应在铲除学生欺辱事件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第一,学校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做到智育与德育并重,建立健全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到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之中。第二,学校教育应把法纪教育“常态化”,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法纪宣传,使学生不仅要懂法、知法、用法,还要明确其权利与义务,不断规范其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将法律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切实化抽象为具体、以例说法、以案释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威严与神圣。第三,学校应坚持“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建立健全校园欺辱事件预警体制,加强校内巡逻,增设监控设备,切实做到校园处处无死角,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第四,学校还应开展朋辈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处置朋辈关系,并及时合理排解不良情绪,努力实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世目标,进而使其在和谐朋辈关系中茁壮成长。

再次,社会应加大对学校铲除学生欺辱事件的支持力度。第一,加强文化传播管理。市场当中充斥着各种低俗、色情、暴力文化,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报刊、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管理,坚决净化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绿色文化乐园”。第二,切实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公安、工商、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周边违法经营的网吧、舞厅、KTV、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进行清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周边环境。第三,各级公安、司法部门应让“送法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一方面以校园欺辱事件为反面教材加强对青少年的法纪教育;另一方面要使法纪教育手段多样化、灵活化,提高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其法纪观念,增强法纪意识,提升法纪水平。

最后,青少年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还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法纪活动,努力提高法纪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在面对校园班级纠纷时力争通过对话、交流来解决,坚决反对诉诸“武力”,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雅君.俄罗斯中小学学生欺侮及校园暴力问题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8).

[2] 黄兴福.校园暴力:危害学校的毒瘤[J].思想理论教育,2004(8).

[3] 范军.遏制校园暴力先打好法纪补丁.人民网.[DB/OL],h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228/c159301-26286585.html2014-

12-28.

[4]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报告.[DB/OL],http://www.zgyfw.org/Index.asp.2013-2-20.

[5] 山西一学生遭围殴被按进粪坑.新京报.[D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5-05/07/c_127774638.htm.2015-5-17.

[6] Kolar KR,.Silent victims:children exposed to family violence[J].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Davey D,2007,23(2).

[7] 赵银祥.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3).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法纪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加强法纪修养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初中学生法纪教育之我见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法纪安全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