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实践的基本经验①

2015-11-14 06:25
西南学林 2015年0期
关键词:滇池昆明市流域

(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

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就是流域内人与自然互动所形成的具体时空背景下的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包涵了人们的以宗教价值观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以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线的物质文化,以社会组织结构搭建为重点的制度文化,以绿色低碳节能推广为目标的生态行为等。滇池流域作为云南省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其生态承载已经超出了理想限度,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反思滇池流域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就不得不反思长期以来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的观念认识转变过程和能力改变的历程,只有抱着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态度,才能汲取前人经验教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只有认真梳理滇池流域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看清滇池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切实推进滇池治理与保护,缓解滇池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促进昆明市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滇池流域生态精神文化的建设

1.成立各类生态文化协会、学会、研究会、促进会等社团组织,促进生态文化管理、研究、创作和宣传队伍不断壮大

第一,巾帼打捞队。1988年,在昆明市西山区妇联的组织下,一支由以打鱼为生的新河村渔民自发组成的团队——巾帼打捞队成立,主要负责滇池湖面和河道打捞、社区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的收集和清运等工作。

第二,昆明滇池研究会。1990年,根据昆明市政府文件精神,依托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成立昆明滇池研究会,为政府综合治理滇池提供科研咨询服务。

第三,昆明环保科普协会。2006年,昆明环保科普协会 (简称 “绿色昆明”)开始组建并开展活动。

第四,昆明滇池 (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2008年,依托昆明学院成立昆明滇池 (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以技术引导、推广为措施,整合优化国内外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湖泊治理等方面的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形成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平台。

第五,昆明市环境保护联合会。2010年滇池流域从事和热心于环境保护事业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昆明市环境保护联合会。其主要职能及工作领域是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环境事业,加强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等。

第六,滇池 (湖泊)流域生态文化研究基地。2011年,经云南省委组织部批准,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设立滇池 (湖泊)流域生态文化研究基地,具体由昆明学院负责。

第七,大学生环保社团。2011年以来,在昆明高校已经有十余所陆续成立高校学生环保志愿者社团,开展滇池环保活动,成为开展生态环保活动的重要力量。例如,昆明学院绿舞飞扬环保社团、云南大学唤青社、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唤青分社、西南林业大学清青社及绿促会、云南农业大学绿野社、云南师范大学同创社、昆明理工大学和谐社等。这些社团不仅活跃于各自高校学生会,而且通过开展内容、形式各异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推进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在昆明市域范围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昆明学院绿舞飞扬环保社团,已在昆明开展了环滇池生态带考察、低碳生活进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青少年社区环境改善公益项目、嵩明白邑乡水源地探查等滇池保护行动,以及校内的相关环保行动等。2012年,该社团获得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青少年社区环境改善公益项目”资助,并以 “绿动经开区,环保同参与”为主题启动“第一批全国青少年社区环境改善公益项目”。

第八,滇池生态博物馆。2012年以来,昆明学院依托昆明滇池 (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向中央财政申请地方高校财政建设专项课题经费,开展滇池生态 (数字)博物馆建设,两期项目完成后建成专题博物馆一座,专业实验室两间,数字网络平台一个。

2.开展生态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促进生态文化项目落地生根

第一,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1999年,昆明市承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次博览会为世界博览局授予中国承办的专题博览会最高级别,也是中国20世纪首次承办世界级主体博览会,开创了中国园艺博览会的先河。通过本次博览会的承办,昆明市民,乃至全国对生态文化的创建与体验在理念认识和亲身参与中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成立的云南世博集团成为了以市场经营为导向,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国有控股企业,为生态文化项目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开展了有益尝试。

第二,昆明泛亚国际农博会、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截止2014年,昆明农博会 (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该博览会扎根西南 (云南、贵州、四川),辐射周边省份 (湖南、广西、广东),秉承开发市场,推广农业,普及生态农业理念,深受昆明本地市民认可。

第三,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截止2014年,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整合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的基础上,已经在昆明举办6届。在各类文化展出中,本土滇池流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得到展示,其中的生态文化元素深受参观者认可。

第四,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2000年以来,昆明市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该节庆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每年的主题都围绕和促进生态旅游,对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五,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2011年以来,由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春城晚报社、滇池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承办的 “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已经连续开展三届。每届活动,都会吸引近万名昆明市民携老带幼共同参与,成为开展生动活泼的滇池生态环保课的重要形式。

第六,昆明海鸥文化节。2007年以来,由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社会多方组织参与,广大市民积极参加的海鸥文化节已经举办了6届。当前,海鸥文化节已经成为政府扮靓城市,市民寄托情感,企业回报社会的公益品牌,逐渐形成国内最有地域特色的昆明文化新名片。

第七,昆明茶花节。2012年以来,由昆明市政府主办的昆明茶花节已经成功举办两届。该节日的举办以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结合春节、元宵传统佳节,展示茶花和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文化惠民、文化进基层、文化下乡的目的。期间通过昆明市民赏花、踏青、游园有效实现生态文化的普及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参与。

第八,“滇池清、昆明兴——见证滇池”摄影大赛。2012年,由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主办,昆明滇池保护治理促进会、春城晚报、昆明摄影家协会承办,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昆明市文联指导的 “滇池清、昆明兴——见证滇池”摄影大赛圆满落幕。活动从一开始组织方担心无人参与,到后期引起全社会关注,创造了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单一主题比赛中,参与者涉及省份,作品题材丰富度,时间跨度,征集稿件数量多个之最。引起了昆明人、云南人乃至全国和国际对滇池的眷恋,填补滇池影像史料的空白,成为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历史跨度最久的滇池可视记忆。

第九,昆明樱花、桃花、杜鹃花、荷花、菊花、梅花节 (展)。近年来,由昆明市园林局下辖的圆通山、翠湖、大观、黑龙潭、郊野、金殿等公园围绕花卉园林看展不同时节的主题花节 (展),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每个季节均有主题花卉节日的城市,为昆明市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普及生态文化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平台。

二、滇池流域生态物质文化的建设

1.开展 “四创两争”,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辛勤工作和努力,昆明 “四创两争”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昆明已经创建成功了“四创两争”九大创建项目中的四项,即2010年2月荣获 “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1年5月荣获 “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11年11月荣获 “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3年9月荣获 “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另外,还于2010年获得“国家环保节能模范城市”称号。

昆明下辖各县 (市)区 “四创两争”工作也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效,安宁市获得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嵩明县获得 “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晋宁县获得 “全国文明县城”称号。特别是在昆明市创建 “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仅在2013年就陆续完成了17个园博园的兴建,分别是:石林品园、呈贡春融园、安宁宁湖公园、宜良宜园、盘龙园博园、官渡滇池国际城市湿地、晋宁和璟苑公园、西山区龙江公园、五华区园博园、嵩明和园、高新区园博园、禄劝县园博园、经开区大观山公园、滇池旅游度假区园博园、东川区园博园、富民县园博园和寻甸湿生植物展示园,为生态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滇池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昆明市近年来把滇池治理作为全市的 “头等大事、头号工程”,深入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建设、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 “6大工程”,突出彻底截污、水体置换、生态建设 “3大任务”。实行 “河 (段)长制”,制定创新性文件146项,仅2013年至2014年2月底,昆明市主要领导和4套班子就开展11次专题调研,强力推进滇池治理工作,高位统筹、协调难点,滇池治理力度加大,滇池治理取得明显的成效。

第一,昆明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部深度处理;第二,通过环湖截污工程和水源地保护工程的推进,城市和农村面源污染截流率分别达到50%和30%,并经预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第三,通过开展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实现还湖、还林、还湿地的 “四退三还”工程,新增人工强化湿地面积达到20—25平方千米,累计建成湖滨湿地33平方千米;第四,通过对工业用水加强技术改造,降低耗水强度;生活用水、城市生态用水积极推进节水措施和再生水利用工作,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2010年获得 “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第五,农业用水方面,滇池流域目前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为0.4左右,与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0.3—0.4相近,比先进国家0.7—0.8落后较大,对农业节水措施的空间极具价值的具有高原特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推广还十分有限。第六,进一步发挥和挖掘 “西园隧道”水体置换功能,形成滇池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尾水直输安宁滇中产业园实现工业用水工程。

2013年1至12月,滇池外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7.6,比上年降低1.2%,水体透明度平均值上升4.88%。2014年1至2月,滇池外海水质状况与2013年同期比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低8.93%,水体透明度的平均值上升7.3%,与2013年12月比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8.4%,水体透明度的平均值上升22.2%。与2013年12月比较,滇池草海水质有所改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4.68%,水体透明度的平均值上升76.9%。滇池水质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水体透明度持续上升,滇池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3.城市生态走廊建设稳步推进

20世纪90年代滇池流域内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中造林65万亩,退耕还林4万多亩,封山育林48万亩,四旁植树3862万株,农业生态示范工程3200亩。

2008年,昆明市首次提出城市生态走廊建设以来,已经陆续建成了以公园、山地、道路、社区为主体的点线结合的生态走廊。2014年3月,《昆明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出台,拟于2014年起至2020年,依托中心城区的盘龙江、大观河、飞虎河、宝象河、洛龙河、呈贡中央景观河道、捞鱼河,重点建设西山风景名胜区、宝珠生态公园、碧鸡山森林公园、筇竹寺—郊野公园、青山公园—西白沙河公园—长虫山生态公园、松华坝生态公园、野生动物园、呼马山郊野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牛头山森林公园、祭虫山森林公园、张官山森林公园、松茂郊野公园、乌龙堡森林公园、尖山森林公园、马金铺森林公园16个环山森林公园;依托昆明中心城区的盘龙江、大观河、飞虎河、宝象河、洛龙河、呈贡中央景观河道、捞鱼河,建成7条生态绿化廊道;建设人民路、北京路、彩云路等20条城市景观路及若干城市公园,建成7条生态绿化廊道及一系列绿地。目标明确在巩固昆明已取得 “国家园林城市”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昆明地域文化特色,对昆明现有公园绿地建设质量进行评价,完善昆明绿地网络系统,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理念,强调 “绿线”制度,确保 “规划建绿”的实施。

三、滇池流域生态制度文化的建设

1.建立健全生态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第一,完善生态法律体系。昆明滇池流域曾经一度颁布过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水源保护地管理条例 (《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地保护管理条例》)和第一部湖泊保护条例 (《昆明市滇池管理条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为了治理滇池及其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政府制定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和政府规章,具体有 《滇池综合整治大纲》《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纲要》《滇池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滇池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和 《滇池水污染防治 “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1996年 《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和 《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这些法规、规章和规划对整个滇池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内容越来越具体,措施越来越可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昆明市在执行国家法 《水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的基础上,陆续执行省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法规 《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云南省牛栏江保护条例》,使昆明市依法建设生态步入正轨。

第二,健全生态法规体系。2010年6月,昆明市委、市政府出台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昆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设施、生态文化、生态保障等方面确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围绕水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绿化、大气污染防治、环保法制建设等工作,昆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163个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一套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第三,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2012年,昆明各县 (市)区为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成立了生态乡镇创建领导小组,增设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认真积极开展创建工作。该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例如,安宁市八街街道办事处,呈贡区吴家营街道办事处,嵩明县小街镇,富民县赤鹫乡、东村乡,晋宁县六街镇、二街镇,盘龙区松华街道办事处,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宜良县的汤池镇、马街镇、九乡乡和竹山镇等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第四,创建滇池流域生态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滇池环保。2008年8月昆明市政府结合昆明实际,提出了 《昆明市新农村生态村建设主要指标 (试行)》,并结合滇池流域情况,于2009年制定了 《滇池流域生态村建设主要指标 (试行)》。截至2012年4月,昆明市已命名545个 “昆明市生态村 (社区)”,其中位于滇池流域的生态村 (社区)约100个。

第五,创建滇池流域绿色社区。昆明市环保局根据国家、省 “绿色社区创建标准”,结合昆明实际制定了 《昆明市绿色社区创建标准》,并结合滇池流域实际情况制定了 《滇池流域绿色社区创建标准》。截止2011年4月,全市创建国家级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社区30个、市级绿色社区93个 (含绿色社区、学校、环境教育基地)。100余名同志分别获省、市各级 “绿色社区先进个人”表彰。2006年,昆明市环保局被评为 “全国绿色社区创建先进单位”,昆明市环境宣教中心分别于2008年、2010年被评为 “云南省绿色社区创建先进单位”。绿色社区的建设,加快了小区的节能改造,增强了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为打造低碳生活示范区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第六,创建滇池流域低碳农业与滇池流域农村生态社区。2011年,由昆明滇池 (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滇池 (湖泊)流域生态文化研究基地共同牵头,完成了 “滇池流域低碳农业与滇池流域农村生态社区创建”前期论证工作。

2.不断完善生态文化执行监督管理体制

第一,成立专门政府机构。1989年昆明市滇池保护委员会成立,从此有了专门的政府机构从事滇池保护管理工作。之后,县区级滇池管理局相继成立,共同发挥滇池保护与治理的管理职责。此外,云南省九湖办、昆明市环保局等相关政府职能机构和地方政府,也致力于滇池保护与治理工作。2002年的昆明市成立滇池管理局,即昆明市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既是昆明市政府滇池管理和综合执法的工作部门,又是滇池保护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该局下设昆明市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昆明市滇池地方海事处、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昆明市城市排水管理处、昆明市城市排水监测站、昆明市西园隧道工程管理处和昆明市滇池水利管理处共8个部门。主要管理涵盖了滇池水体及滇池入湖污水治理两大块,对滇池的保护和治理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第二,设立基金会。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成立于2010年,属于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其职责是致力于滇池保护和治理,改善滇池水质,防治滇池污染,加快滇池综合整治步伐,促进昆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主要作用是在全省范围内募集滇池保护与治理资金;开展滇池保护与治理公益活动,资助项目的论证和实施;加强对募集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该基金会对筹集、管理滇池治理基金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成立专家督导组。2008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聘请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牛绍尧担任专家督导组组长,另外15位老领导、专家成立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团,协助省政府、督促昆明市和省级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对滇池水污染防治的各项工作。2010年4月,昆明市“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专家督导组正式成立,专家督导组由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培山任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昆明市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与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的 《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问责规定》责任书落实完成情况。

四、滇池流域生态行为 (理念)的建设

1.政府推进生产过程中的生态行为

第一,基本淘汰第一产业,实现流域内禁种禁养。由于滇池流域全面实现禁种禁养,腾出生态空间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分别于2008年实施 “一湖两江”全面推进畜禽禁养,2013年全面退出滇池流域种植业活动为标志,滇池流域传统意义上的特色优势农业,包括鲜切花、蔬菜、烤烟、奶牛等主要构成部分将不在未来低碳农业发展规划的考虑范围之内。转而将以林业、少量围绕滇池治理开展的特色渔业、水上种植业、观光休闲等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截至2009年6月,已完成关闭、搬迁畜禽养殖户18124户,涉及畜禽684.24万头 (只、羽),其中畜禽规模养殖户885户,涉及畜禽491.9万头 (只、羽);散养户17269户,涉及畜禽192.31万头 (只、羽)。

第二,严格把关第二产业,实现流域内产业转型。1992年滇池流域松华坝水库下游工矿企业有5300多个,165个是产污大户,其中31个企业年排放污水3200万立方米,污杂物2.31万吨。流域区内生活污水排放量为0.94亿立方米,污染物4.94万吨。1999年开展了滇池流域达标排放 “零点行动”,253家考核企业除4家企业责令停产治理或搬迁转产外,其余完成治理任务。进入新世纪以后,昆明市划定2920平方公里滇池流域面积作为严格工业项目落地及治理区域,在新区规划、产业承接方面做足文章,对新上项目实现落实环境评估准入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生态环境项目达标。

第三,鼓励促进第三产业,实现流域内旅游业为龙头的发展。1998年,昆明市第七次党代会已明确指出:要把昆明建设成为融 “春城”“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生态城市目标。2013年9月26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关于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决定》,并明确指出,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护好昆明的山水之美、生态之美、环境之美、滇池之美。

第四,科学落实城市规划,实现流域内低碳建设。2010年,中共昆明市委出台 《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低碳昆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低碳昆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发展低碳产业、打造低碳建筑、建设低碳交通、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其中,打造低碳建筑、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旨在打造以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为宗旨,结合昆明特色,积极探索低碳社区模式,创建一批节约、清洁、低碳的标杆性 “低碳社区”。

第五,大力推动公共交通,实现流域内绿色出行。在各城区内以城市公交系统作为出行交通主体,在 “一湖四片”规划中,巩固北城主城区在现有公交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BRT公交系统,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公交为辅、提倡新能源交通、鼓励自行车出行、适度调节私家车,互融互补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一度成为国家公共交通节能减排试点城市。

2.政府引导生活过程中的生态行为

第一,为减少生活污染源,推广环保生活方式。滇池流域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收取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治理管理费,开展禁煤、禁铅、禁白、禁磷,成为全国较早开展此类措施的地区,二十年以来,已经逐步为市民接受和自觉遵守,并在生活方式上逐渐养成了环境保护自觉理念。

第二,为促进生态教育,宣传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昆明市政府为促进市民形成生态文明观,结合国际、国内社会发展,有组织地开展国际无车日、国际熄灯日、滇池半程马拉松比赛、环滇池自行车活动、保护母亲河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活动,并通过新闻网络报刊媒体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市民在生活中落实绿色低碳行为。

猜你喜欢
滇池昆明市流域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区域联动护流域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童眼看兵器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滇池」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