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拜谒弘一大师墓塔

2015-11-16 14:15李长建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弘法弘一大师凌霄花

李长建

此次返乡,行程紧迫。要办的事多,要拜访的亲友也多。几经筹划,才挤出这多半天,到清源山拜谒弘一大师墓塔。

我们一行三人,从靠近停车场的一处景区门进山,循登山道,按路牌指引前往弘一大师墓塔。走着,走着,看到两旁出现了一丛丛的罗汉竹,感觉离目的地似乎不会太远了。那夹道的罗汉竹在清风中摇曳,就像列队欢迎前来拜谒弘一大师墓塔的各地民众似的。果然再往前走五十多米,一座白色花岗岩砌筑的墓塔就映入眼帘。

弘一大师墓塔,由单间石室和舍利塔组成,均用白色花岗岩砌筑。仿木斗拱结构,方形,四角转八角重檐攒尖顶,内有16套斗拱干砌成的藻井,错落有致,繁复奇巧,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石室外部上方置葫芦塔刹。那花岗岩洁白而坚硬,岂不象征着弘一大师光风霁月的崇高品格、以死殉教的铮铮铁骨?那郁郁葱葱、重重叠叠、漫山的绿荫岂不象征着弘一大师在闽南弘法的硕果累累?

墓塔的前面是一土埕,两侧磐石耸立,左侧一块上刻弘一大师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四字偈语,旁有叶恭绰题字“弘一法师最后遗墨”。这是大师1942年10月10日下午写的,后放大了镌刻于此。这四个字体现了大师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蕴含着深刻的佛家哲学思想。旁边刻着厦门大学虞愚先生1984年秋题诗:“春满花枝不可寻,清源山上柏森森。悬知诸艺皆馀事,直契孤云有本心。东海学归偏托钵,南山律废赖传音。际天石塔巍峨在,依约昙光远照临。”对面磐石上刻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于1982年拜谒墓塔时题写的对联:“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 虞愚先生和赵朴老对弘一大师的敬仰之情尽溢于摩崖石上。

墓塔前的西侧,立有一通“弘一大师略传”碑,雪峰居士林子青1992年撰文,泉州名士王爱琛书,碑文从略。侧旁石壁上刻有大师自撰对联:“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墓塔入口处的上方,悬挂着石匾,上刻“弘一大师之塔”。墓亭正中央的浮雕莲花石墩内,供奉着大师的部分灵骨,共计44颗舍利。舍利塔安放于石室正中央,由六角形平式的底座、六角形须弥座式的塔体和覆钵式的塔顶组合而成,通高1.2米,塔体上端还饰以象征佛教的莲瓣纹浮雕,显得高雅圣洁。

进入墓塔拜谒,内墙正中的一块辉绿岩上,刻着大师手持念珠的遗像,这幅画像出自弘一法师的高足丰子恺手笔。传说当年丰子恺惊闻大师遽归道山,就着泪水研墨,用108画画成的。古拙而传神,勾勒出他敬爱老师的神采和风骨。虽面容清癯,目光却无比坚毅。“108”这个数传说代表“吉祥”“极高”“驱除人生一切烦恼”。108画,每一画都闪烁着神秘的色彩、情感之光!不管你伫立在什么位置,画像里大师的眼睛总是神采奕奕地望着你。他身穿袈裟,合掌于胸,像是近在你眼前,又像是离你很远。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大师的遗像,时光如倒流到一九三七年,我们将亲炙大师谆谆的教诲“: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当时日本侵华的气焰嚣张,大师居厦门万石岩,自题居室为“殉教”室。并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大师以为:“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是温陵(泉州的古称)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后厦门遭日机轰炸,弹片入室,大师泰然无惧,诚如他的一首诗云:“亭亭一枝菊,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壮哉!佛界之大师。奇哉!中华之伟丈夫。面对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在关系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弘一大师还于1938年亲手书写一幅“最后之胜利”的题字,这题字是对抗战胜利的预言,表达了对祖国必胜的强烈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大师出家二十四年,在闽南成功弘法十四年,为众人所钦慕。更震撼人心的是他的道德品行,他持戒谨严,淡泊无求。唯为一领衲衣,补丁二百多处,青白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闽南的民风古朴,深为大师所赞叹。信徒出于对他的爱戴,供养香菇、豆腐之类,皆被婉言谢绝,真正做到一物不遗,一丝不弃。他手书门联曰:“草藉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大师弘法不拘场所,随缘而定。内容宏扩,效果极佳而富于特色。闻者无不欢欣鼓舞。大师在写给丰子恺居士的信上说:“乃今岁正月至泉州后,法缘殊胜,昔所未有,几如江流奔腾,不可歇止。”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还说:“今年所以往闽南各地弘法者,因余居闽南十年,受当地人士种种优遇。今余年老力衰,不久即可谢世,故于今年往各地弘法,以报答闽南人士之护法厚恩耳。”

从我记事以来,闽南地区向佛、拜佛盛行,老百姓热心于佛事,每逢过年过节佛生日,善男信女常到寺庙做义工,捐钱捐物。今日始知,这有弘一法师当年弘法教化的功劳。直至今日,泉州人仍谨记大师“勿忘世上苦人多”的教诲,乐善好施,蔚然成风。

大师出家后,唯独没有放弃的是书法,他是把书法用来作为绍隆佛法与众生广结法缘的媒介。并且把以字结缘看作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演讲再忙,也要抽空写字以广结法缘。1938年4月18日,大师在泉州承天寺致丰子恺居士的信中说:于泉州各地及惠安,演讲甚忙,写字极多,居泉不满两月,已逾千件。在闽南,大师之书法亦随时日而精进,一改早年形较方扁、稍后略变修长的作风,形成了一种淡无烟火气的独特风格。

墓塔石室的壁龛、石柱及外墙均刻有大师的手迹。整座墓塔与周围的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敬仰之情。墓塔不仅给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添彩,更使此山增加了人文意蕴。

我想人们在缅怀大师爱国爱教虔诚弘法的感人事迹时,心里总会默祷着什么,或追思,或忆念,或告慰,或祈福……

临离去时,怀着对大师深深的眷恋,循着小径环墓塔默默踱步,与护卫陪伴法师英灵七十多载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碑,一一道别。踱到塔后,眼前突然一亮,只见围护墓塔,使其雨季免受泥石流冲埋的高高石壁上,从岩缝间蔓生出上百朵艳红欲滴的凌霄花,各自牵着柔细的蔓茎,在绿油油蔓叶的陪衬下,于石壁上攀缘着,吐露着芬芳。看着这天造地设的凌霄花墙,你是否会想到,当初,这里仅仅是一面二十多米长的石壁,尽职地守护着墓塔,石壁上什么也没有。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从哪儿飘来一粒凌霄花的种子,落在石壁的缝隙里,没有土,它就等待着,默默地等待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缝隙里才积存大风刮来的些许沙土。它还是等待着,默默地等待着。待沙土越积越多,几乎填满缝隙,它就靠雨水的帮忙,在贫瘠的沙土里艰难地发芽,长叶,生茎,含苞,绽蕾,一朵、两朵、三朵……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迭经多少磨难,才蔚为大观,陪伴着大师英灵,不管风吹雨打、春夏秋冬。看着这满墙红艳艳的凌霄花,你还想到些什么呢?

当我们在沉思之后的依依眷恋中,不得不拜别弘一大师墓塔时,清源山的草木默默无语,清源山的鸟雀却情深难抑,它们在清风中一展歌喉,鸣声曼妙悠扬,一路陪伴,欢送远道而来的有缘人踏歌而行,乘风而去,请他们将弘一大师爱国爱教的浩然正气传向天南海北。

猜你喜欢
弘法弘一大师凌霄花
凌霄花
小小凌霄花
咏凌霄花二首
时空坐标轴里的弘一大师
——《李叔同——弘一大师行踪图典》评介
摔烂的柿子
弘 法
李茂林
一月一花:凌霄花又开
很 好
弘一大师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