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

2015-11-17 15:33关玉杰
小品文选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尊者天台智者

关玉杰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

关玉杰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天台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宗派,而且从它理论体系的规模、哲学思辨的水平来说,它也在所有佛教宗派中首屈一指,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宗派的杰出代表。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对具体实存个体所可能遭受的身心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助益和解决之道。内容深邃,富有特色。

天台宗;一念三千;天台教理;佛教

1 天台宗的形成

从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最早完备起来的一个宗派。自智者大师成立此宗以来,就以教观相承,行解并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佛学观念。一千五百年过去了,继承和发扬教观双美的天台宗,仍是中国佛学研究者的一大课题。

天台宗以《妙法莲花经》为正依的经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教义。此外并以《涅般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以《大智度论》为指南,更引《维摩》、《仁王》等经以坤信,引《佛性》、《它性》等论以助成,是以此一宗之教观之所依。天台宗的创始人释智顗,俗名陈德安。祖籍今河南许昌,天台宗因智顗长期住持的修禅寺位于天台山而得名,又因该宗根本经典为《妙法莲华经》而被称为法华宗。天台宗所依经典,以《妙法莲华经》为宗经,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大般涅槃经》为辅佐,以《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为观法。该宗祖师的主要著作首推智顗的天台“三大部”和“五小部。”

2 何谓“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出自佛教天台宗《摩诃止观》卷五上,“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所谓一念,天台宗指的是心足具一念,即称一念。与作为时间单位的一念不同。所谓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与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一念三千”是智顗将十界互具落实到修行者一念心中所作的具体开展。智顗的“一念”指众生当下的任何心念,“三千”则是从十界互具的思想引申而出。“一念三千”就是指众生每起一念皆具足三千如是的实相境界。如果认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堕于纵过;如果认为三千某一时具于一心,又堕于横过。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一念三千”之念为“心念”,“心”为性体、理体;“三千”含出世间法与世间法,前者为净法、善法,后者为染法、恶法。故天台宗依“一念三千”,又可引出“性具净染”、“性具善恶”之说。“一念三千”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论题,不仅是智者大师一生弘法的思想结晶,也是由他自己亲证佛法的妙悟突发。

这“一念三千”的“三千”数目,便是依据天台宗最重视的经论加以组织而成的,即由本宗的根本依典《法华经》以及《华严经》、《大智度论》等的名相而来。智顗止观的要点在“观心”,心是精神实体,等同于法性。他说:“观念之心,无非法性、实相”。因此,心就是性。性是心之性,心之本体;由外向内观是心,由内向外发为性。所谓一心具三千世界,也就是性具三千,理具三千,体具三千。“性具”学说则认为,诸法无所谓依持、缘起,而是自然存在;一切法都具足法性、表现理体,世界之森罗万象本具于一念心之中,一切真心、妄心都统一于“一念无明法性”中。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一念三千其理深广,目的在于教人观照当下一念之心,不论此心落于何种法界,都须就此一念中观其即空即假即中,这“三千”不是指三千大千世界,而是指每个众生的一念中具足“三千性相”,三千即空了因佛性;三千即假缘因佛性;三千即中正因佛性。

3 一念三千的身心观解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哲学的最高成就,是它的特色所在。“一念三千”是在一心三观的基础上,发展了慧思的“十如是”观提出来的。

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本意是从确立主体性角度立论的,并非从本体论角度提问题。它要解决的亦并非心、法的前后、根源问题,而是要用“一念三千”说来打消心法和距离及对立,使这一关系摆脱语言分析的、可思议的途径,而成为圆融状态。我们不妨看《摩诃止观》卷五中释一念三千的一段原文:“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己,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念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这一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不可把一切法归结为心,亦不可把心归结为一切法,如采取纵说或横说,都是彼此互偏的。“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这”具”字的意义,并非以心来统摄一切法,更不是指心象造物主一样创造出一切法,而是把心化为一切法,倒过来看,可以说一切法也就是心。这样,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法对立消失,而处于圆融状态的同一。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本体论,蕴含以下几点哲学意义:其一,它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反对以法生心、以心生法的纵、横二元论。其二,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心法的圆融状态),既反对统一于“心”,也反对统一于”法”,超越于唯物、唯心之上。其三,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是可知论。其四,它是一种先验图式的认识理论,强调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

天台智者大师引证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所宣说的“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以强调一切世间法皆由心造,同时亦具体阐释诸大小乘皆依“心生一切法”而由之以开展种种教相义理与实践观行。内在于智者大师所诠释之性具圆教,只要是依“一念三千”,以阐释任一众生在起心动念的当下,即具足了无限的可能性;依当下一念心或是无明或是明了,则由之所引生之存在则或密或悟;或成圣成贤、或成贩夫走卒,乃至十恶不赦之作奸犯科。智者大师所说之“一念三千”,乃是依凭于:“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具体而言,一念三千乃是就着每一众生当下之一念心以明其具足百界千如三千种世间法之存在可能性。

因此,每一当下之心念与所起现之任一境界,二者之关系乃是“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而如此展现之一念三千境界,若念念皆如实观照而圆满呈现,智者大师即名之为“不可思议境”,而此即是天台教理对于每一实存个体之身心存在的圆极观解。

4 天台宗的影响和意义

佛教起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不断吸收中国的本土文化而发展壮大。在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的政治背景下,佛教的发展分为南北两途,南朝重义理,北方重修禅。北周武帝灭佛,导致大批北方僧侣流徙南方,促进了南北佛教交融,同时这也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天台僧侣如慧文、慧思等人积极弘扬天台佛法,智顗在融合吸收印度佛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佛学理论体系——天台宗。天台宗佛学中的某些教义吸收中国固有文化,宣扬皇权至上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说教而受到陈、隋皇朝的扶持;其慈悲济世行为和轮回思想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在陈、隋之际逐渐发展为颇具影响的佛学宗派。

天台教理对于身心之观解对于缓和身心压力进而达至自我疗愈的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天台教理所诠释的内容,身心存在是否自在、生命是否得以转化,实决定于我们当下的一念之心,天台圆教依一心三观以如实关照一念三千的教理与实践观行,实提供了我们如实照见具体生命之身心存在,即于思议境界而成不思议境界,究竟证悟清静自在的可行之道。

唐末五代之后,天台宗义的传承仅限于东南一隅,从法脉上讲,似乎都属于本山系,都是湛然的后学,但由于佛教内部诸宗派之间的相互影响,本山一系内部最终还是发生了严重的分化,至北宋初年,形成了孤山智圆为首的山外派和四明知礼为首的山家派的对立。南宋时期著名的佛教史学家志磐,站在天台山家一派的立场上,对湛然之后的祖师传承进行了续定,他以道邃、广修、物外、元诱、清竦、羲寂、义通、知礼为第十至第十七代祖师,并以私谥的方式给他们加上了兴道尊者、至行尊者、正定尊者、妙说尊者、高论尊者、净光尊者、宝云尊者、法智尊者的尊号。山外派被排挤出了天台宗本山系的传承序列,在确定祖师谱系方面彻底失掉了了话语权。中唐之后,中国佛教诸宗并立,各争擅场。三论宗至吉藏而大成,亦至吉藏及身而没。唯识宗由玄奘、窥基开启,密宗则由金刚智、善无畏、不空创立,是二宗者,当时挟皇室尊崇之威,如日中天,然不数传即失其统绪。至北宋初期,能在教理层次上,特别是圆教层次上与天台宗争胜的就只有华严宗了,因此,严辨天台、华严二宗圆教之界限,使不相混滥,就成为天台、华严二宗发展的共同需要,知礼被确立为天台宗的第十七代祖师的意义就在于此,即在最大限度上保持了天台宗相对于华严宗的独特性。

该宗是中国汉地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1] 据道宣《续高僧传》卷10<隋丹阳聂山释慧旷传>,《大正藏》第50册第503页。

[2]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第50册第192页上。

[3] 智者《法华玄义》卷5下,《大正藏》第33册第742页中。

[4]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第50册第191页下。

H159

A

1672-5832(2015)12-0178-01

猜你喜欢
尊者天台智者
在天台(组诗)
智者说
降龙尊者
智者说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
智者善比
酷图爆语(3)
读郑重《十八应真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