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尤金·奈达读者反应论的缺陷及文化在翻译中重要性的探究

2015-11-17 15:33
小品文选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奈达尤金译者

阮 姗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对尤金·奈达读者反应论的缺陷及文化在翻译中重要性的探究

阮 姗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尤金·奈达提出的读者反应论将读者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翻译方法,加深了翻译界对读者这一特殊接受群体的重视,打破了当时中国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僵局,为翻译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和方向。然而,读者反应论单一地强调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却忽略了文化交流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虽然对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缺乏实际操作性。本文探究奈达读者反应论的缺陷,以及文化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文化因素;翻译;重要性

1 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

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同时也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在翻译理论的探究和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读者反应论,在当时翻译界引起了一波热潮,打破了静态研究翻译理论的僵局,为翻译活动开创了一种新的实践可能。读者反应论强调译文读者做出的反应须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译者就应该对译文的种种表达方式进行修改,务必达到两种反应基本一致。(刘小玲,2006-1)

读者反应论的提出给当时的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以翻译的接受者为导向,以一种服务意识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译的普及,然而由于译者需要在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之间找到共通点,这对于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过度注重读者的反应和原文信息的传递,读者反应论忽视了翻译中文化的介绍和传递,减弱了译文的表达效果。例如,尤金·奈达曾讨论过“白似雪”的翻译,他说很多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表达,如果没找到这类表达方式,就不用修辞手法,直接表达成“白极了”,而“白极了”这种翻译显然无法突显出原文的效果。如果翻译只是单纯地传递正确信息,遇到棘手而无法表达的情况时就选择直接忽略,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已经和原文有所偏颇了,译文读者亦无法感受到原文读者所体会到的。

2 读者反应论的缺陷

翻译是一项文化交流活动,能增进各民族相互启发和借鉴,促进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翻译活动中需要考虑到接受者,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单一地以读者为导向同样会导致翻译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与翻译活动的初衷产生一定偏差。而且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性以及读者主观能动性的存在,读者反应论本身就具有缺陷和局限性,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感同身受这一目标也难以实现。

2.1 文化差异的客观性

文化的多样性说明了不同文化都有自身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面,而翻译活动则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每一项翻译任务都要在众多不同的表达中找到共通点,这个目标的可实现性本身就存在疑虑。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中医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中医里的众多名词在其他文化中根本无法找到共通的表达方式,阴和阳这对概念只能用音译的方式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读者欣赏中医文本的译文时是无法得到与国人相同感受的。文化差异的客观性显示出读者反应论在翻译领域的局限性,只有在共通的文化之间,它才有操作的可能性。

2.2 读者主观能动性的差异

读者反应论旨在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感受基本一致,却忽略了读者这一群体内部本身存在着主观差异。斯坦纳认为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具有时间性,在不断变化,现代人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和莎士比亚的本义也未必相符。(廖七一,137)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获得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原文读者的感受无法统一起来,译者就无法对文本的翻译有一个定论,想要实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感受相同就更不可能了。例如,不同的人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受不同,鲁迅曾说过:“对于红楼,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非曲直。”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欣赏《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反应论单一地以读者感受为导向,只会使翻译活动复杂化,甚至让翻译无从下手。

3 结论

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虽然提高了翻译接受者的地位,促进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翻译这项活动,但它始终将“读者能读懂”放在首要位置,单纯地传递信息而忽略原文的形式,这样必然会导致译文的单调乏味和翻译质量的下降。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说明了翻译活动不单单是为了传递信息,信息背后蕴含的文化同样不可忽视,文化的翻译与译文的高质量息息相关。文化传递和信息传递在翻译活动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单一的信息传递会使译文干瘪无趣,让译文读者失去阅读兴趣,同样地,一味传递文化却不忠实于原文信息的译文也不可取,只有将两者结合,我们才能产出一篇出色的译文。

[1] 刘小玲,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比较,第一期[J],2006。

[2] 刘英凯,上海科技翻译,第一期[J],1997,01。

[3]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第一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1。

阮姗(1992-),女,湖北武汉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059

A

1672-5832(2015)12-0269-01

猜你喜欢
奈达尤金译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焦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一部分”:《大闪蝶尤金妮娅》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焦虑
烛光晚餐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每天努力一点点
一场完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