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塘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探讨
——以渠县柏林水库湿地公园为例

2015-11-17 07:39张懿琳罗建勋王利然辜云杰
湖南林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柏林科普水库

张懿琳, 罗建勋*, 王利然, 辜云杰, 高 洁

(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81; 2.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0)

库塘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探讨
——以渠县柏林水库湿地公园为例

张懿琳1, 罗建勋1*, 王利然2, 辜云杰1, 高 洁1

(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81; 2.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0)

以柏林水库湿地公园为例,按照“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特色发展”的方针,以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出发点,规划建设集宣传、教育、科研、观光和休闲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柏林水库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1245hm2,分为五个功能区,包括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使公众获得丰富的湿地体验。

柏林水库; 湿地公园; 生态规划; 功能分区

湿地、森林与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2],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国土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及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也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3]。

湿地公园是介于自然湿地与传统公园之间的区域,富有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4],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环境教育功能及社会参与功能[5-6]。本文对柏林水库生态湿地公园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将有利于保护柏林水库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安全,营建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改善湿地生物栖息环境,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柏林水库在提供优质水源、净化污染物、控制侵蚀、保护土壤和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 柏林湿地公园概况

柏林水库湿地公园位于四川省渠县渠城北部,规划面积1245hm2,包括柏林水库、乌木滩水库、三河水库及周边部分区域,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56′16″—106°58′48″,北纬31°08′35″—31°13′00″之间,属低山和深丘地貌。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有春季回暖早,光照适宜,雨量较充沛,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温凉,多绵雨,冬季温和少雪多阴雾等特点。根据渠县气象站历年资料:其年平均气温17.6℃,年降雨量1072.5mm,其中7、8、9月最大,平均降雨量可达460.3mm,最少为1月,平均降雨量仅为12.7mm。土壤类型比较丰富,北面上部为山地黄壤,中下部为紫色土和红石骨子土。

2 湿地公园性质和建设目标

2.1 湿地公园性质

柏林湿地公园水网体系以柏林水库湿地生态系统为主体,湿地公园范围包括柏林水库及周边部分区域,涉及柏水乡5个村和贵福镇3个村,水库为国家中二型水库。湿地公园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其湿地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按照其成景因子,可将湿地景观资源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山体地貌景观和湖泊水景、气象景观、植被景观和动物景观等类型;人文景观资源包括文昌宫、红色文化遗迹等。柏林湿地公园重点突出湿地的自然特性和地域景观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湿地的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并注重挖掘和利用源于湿地的人文资源,让公众在欣赏湿地景观的同时,也了解湿地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7]。

2.2 建设目标

利用柏林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休闲旅游为载体,以“湿地水韵,多彩华章”为特色主题,因地制宜,把柏林湿地建设成为湿地-水-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示范点、四川湿地科普宣教基地、集湿地生态、休闲观光、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湿地公园典范。

3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3.1 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特色发展”的方针,以保护湿地资源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景观资源[8]。注重保留、培育原始湿地生态系统,适当辅以景点建设,以湿地景观和生态文化为主题,突出原始湿地景观和地域特色,强调湿地知识、生态知识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实现以旅游养保护,以利用促保护,使湿地资源在保护中得到利用,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3.2 规划原则

渠县柏林水库湿地公园以湿地恢复、科普宣教和休闲娱乐为主旨,以保护湿地健康为重点,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为己任,以体现湿地文化为特色,确立渠县柏林水库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原则为:

(1) 生态优先原则;

(2) 科学保护的原则;

(3) 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4) 特色发展原则;

(5) 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6) 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7) 坚持前瞻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4 规划布局

4.1 总体布局

根据柏林湿地建设区内土地利用现状以及自然景观资源分布,结合湿地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的需要,将湿地公园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包括生态保育区(627hm2)、恢复重建区(236hm2)、合理利用区(293hm2)、科普宣教区(38hm2)和管理服务区(51hm2),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建成集观光、游览、体验、科普教育等多元素内容于一体的湿地公园,使公众获得丰富的生态体验[9-10]。湿地功能分区如表1、图1所示。

4.2 功能分区

4.2.1 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位于湿地公园北部,总面积627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50.36%。

表1 湿地公园分区表Tab.1 FunctionzonetableofWetlandPark功能分区面积(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比例(%)生态保育区62750.36恢复重建区23618.96合理利用区29323.53科普宣教区383.05管理服务区514.10合计1245100

生态保育区是整个湿地公园的核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整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健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11],该区重点进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科研、监测等活动。

4.2.2 恢复重建区 恢复重建区总面积236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8.96%。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其地形特点,通过生态修复,形成乡土化的植物连续的湿地景观格局,合理搭配上层乔木,促进多样化的生境的形成,创造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的同时,也为生物创造健康的栖息空间,达到湿地景观、湿地植物展示的目标[12]。

图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Fig.1 Function zones chart of Wetland Park

4.2.3 合理利用区 合理利用区总面积293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3.53%。该区水面和陆地都比较完整,大片的水面可开展水上体验项目,并打造结合当地人文景观文化,以展示柏林湿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态和渊源厚重的历史文化,让游人深刻体验当地独具特色的湿地文化。该区开发一系列对湿地生态影响不大的游客参与性旅游项目,规划建立水上CS体验基地、垂钓训练中心等亲水性娱乐项目。

4.2.4 科普宣教区 科普宣教区位于南部,总面积38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3.05%。规划建设湿地宣教中心1处,充分利用湿地资源现状以及柏林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结合宣教解说牌、科教长廊等宣教设施设备,面向广大中小学校、社区居民和游客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建成以科研、科普宣教、休闲娱乐、管理服务的科普宣教区。

4.2.5 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总面积51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4.10%。该区为柏林水库库首,离湿地保育区相隔最远,能够有效降低对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影响。该区规划主要通过景点打造结合当地人文景观文化,以展示柏林湿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态和渊源厚重的历史文化,让游人深刻体验当地独具特色的湿地文化[13]。

5 主要建设规划

5.1 湿地恢复规划

5.1.1 水体修复 分析研究湿地公园水系和水质状况,制定相应的水体修复目标和净化技术,在分析技术经济可行性后确定修复技术方案。目前,水体的修复主要以维持原状、自然净化为主,适当去除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多层次、立体化地在水体中配植各类深水、悬水、沉水植物、微生物及动物,恢复其自然生态景观,发挥湿地的宏观净水功能,并在各主要水口处适当进行人工干预,强化水质自净能力,通过不同植物配置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

5.1.2 栖息地(生境)恢复 依托合理的湿地生态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湿地植被,为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佳栖息空间,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开展包括湿地植物群落恢复、人工造林、点撒播、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种植,湿地动植物招引措施,库区水位消落区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固坡等恢复项目。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营造湿地植物景观,充分展现其群体美,群落美,重点采用自然化、乡土化、群落化、多样化等主题鲜明的植被景观类型,注意远、中、近景的协调搭配,形成优美的水岸线天,构建宜人景色。

5.2 科普宣教规划

5.2.1 湿地宣教中心 在湿地科教区建湿地宣传中心,规划建筑面积4000m2,双层框架结构,选择当地典型建筑风格。内设多媒体展示中心、宣教图片展览室,通过图片资料、实物和影片放映向人们展示柏林湿地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湿地宣传中心是集湿地科普常识、湿地文化展示、学术报告与演示于一体的小型综合性科普展馆。

5.2.2 科普益智长廊 在湿地科教区建1个湿地科普益智长廊,配备展示设备,全面展示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揭示湿地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5.2.3 湿地动植物园 在湿地科教区建1个湿地植物园,面积20000m2,内植香蒲、灯心草或红花槭等形态各异湿地植物,构成千姿百态的景观,让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加深对湿地的了解。

5.2.4 解说系统 解说系统是使湿地公园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是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5.2.5 宣传解说牌 在公园入口处及沿路醒目处,设置永久性宣传标语牌20个,提高人们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5.2.6 宣传网站 建设湿地公园宣传网站1个,从网络渠道面向全社会介绍公园内自然资源和秀丽的湿地风光。

5.3 科研监测规划

5.3.1 湿地公园本底资源综合调查 组织技术力量对湿地公园范围内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研,重点是查清现有湿地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栖息地状况,各物种在湿地公园内的繁殖、活动和迁徙规律等情况。此外,还应对区域内水文地质进行调研,为以后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依据。

5.3.2 湿地保护技术研究 积极申请和组织一些大型国内或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如社区共管、协调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关系、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等研究。可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学基础,为湿地监测提供技术资料,使湿地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5.3.3 湿地公园社区共管研究 社区共管关系到湿地公园和社区的发展,要积极探索适合公园自身的社区共管新模式。

5.3.4 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开展关于鱼类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发和保护鱼类资源。

5.3.5 鸟类资源的保护与研究 开展鸟类生境及栖息、繁育相关研究,以便更好地保护鸟类,为鸟类营造良好的栖息地。

5.3.6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 开展动植物种类及群落分布的相关研究,以便更好地保护动植物多样性,达到湿地的生态平衡,对湿地水源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5.4 旅游项目规划

以观赏湿地自然景观和体验民俗文化活动为主,充分挖掘湿地公园旅游资源特色,结合各个功能分区的自身特点,设计不同的旅游项目,建成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和美食等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目的地。

5.4.1 “水墨丹青”主题 由于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路线不经过生态保育区,建成后人为活动较少,是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主要区域。在保护乡土植被的基础上,适当考虑湿地景观和生物生境的营造,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体净化功能。

5.4.2 “水源之谜”主题 湿地科普宣教中心是普及湿地动植物知识和湿地保护理论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教活动,把静态的宣教中心变为动态的湿地课堂,为广大中小学生以及湿地文化、湿地生态爱好者提供交流、展示和学习的平台。同时,注重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关注湿地研究最新动态,吸引更多湿地研究者来此考察,提升柏林湿地品牌价值。

5.4.3 “禽鸟私语”主题 观鸟活动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设置与湿地环境和谐相融的观鸟屋、观鸟棚等,利用观测设备观察野生鸟类特征,结合图鉴,认识鸟类。同时与学校合作,举办公园湿地鸟类探索夏令营、鸟类摄影大赛,丰富靑少年一代的鸟类知识,结合课堂教学,寓教于乐。

5.4.4 “逐水涤浪”主题 湿地公园风景秀丽,置身于蔚蓝的天空下参与真人CS、野外拓展训练、湿地游赏等活动,乘坐游船在湖光山色中穿行,碧波荡漾,体会风格迥异的另一种野趣,让人们在休闲过程中对湿地有更加深入的体验。

5.4.5 “五彩华章”主题 湿地公园内植被丰富且空气清新凉爽,含有大量负离子,环境优雅和谐。走进五彩的湿地,领略湖光山色,畅游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天然阳光浴,使人在嗅觉上产生愉快,在听觉上消除疲劳,从而有效地调节人的精神和情绪,让人们身心放松。

5.5 旅游设施规划

5.5.1 公园入口区建设 在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区规划建设西大门、休闲区规划建设南大门,采用本地传统材料建造,为公园重要的标志之一。在西大门处建设公园的管理中心,配备管理办公室、门卫室、停车场等。

5.5.2 服务接待设施建设 在管理服务区修建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风格为川东北民居,这里是游客进入公园的第一站,是第一景观区。在公园内设置8处服务站(点)。同时,在公园内除湿地保育区的其他区域范围,规划修建住宿接待点,建筑物均按照当地的传统民居样式进行修建。

5.5.3 旅游设施及景点建设 旅游设施及景点包括湿地植物园、水源广场、候鸟之森、滨水餐社、红军树、芦荻长滩、翰林码头、文昌宫、碧波桥等。通过不同景点和设施的配置,将浅水滩涂、生态岛屿、苇塘沼泽、百鸟飞绕、人文资源等不同类型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5.5.4 环保设施建设 环保设施建设包括“三废处理”、垃圾箱、垃圾运输车、环保厕所等,所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5.5 医疗服务设施建设 建设医疗站1处,医疗站常备跌打和擦伤的外用药品,以及治疗蚊虫叮咬等常见病的药品,配备专职医护人员两名。

5.6 防御灾害规划

5.6.1 有害生物防治 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好湿地公园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对采购的植物树苗原材料必须加强检测,防止引进新的病虫害。要逐步减少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单一树种,通过培育和栽植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树种,形成多层次混交植物群落,增加整个区域植物的抗虫灾能力,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

5.6.2 地质灾害防治 湿地公园范围内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要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预报和防范,规避破坏性地震对公园造成的影响。

5.6.3 洪涝防治 柏林水库主要依靠自然集水,配有大面积的水体以及依水而建的旅游项目,对于洪涝灾害的防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特别在汛期,要及时预报并采取合理措施。

5.6.4 防火 在护林防火方面应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认真贯彻执行《森林防火条例》、《四川省野外用火管理办法》,积极做好防火宣传、防火设施建设以及扑灭火灾的物质准备等工作。

5.6.5 应急救援安全 在景区内的所有游憩步行道边、浏览观光场所、娱乐场所和重要路口等,设置各种清晰易懂的游览线路图、标识牌。游览区设计必须符合安全规范,对存在安全隐患,水深危险等的地区做好警示标志、围栏设施和救生设施。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成立治安联防队,维护正常旅游秩序,处理日常治安问题,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5.7 游览线路规划

结合湿地公园的资源特色、区位条件、景点分布和道路建设,遵循资源保护、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等原则,设置公园的游览线路。

5.7.1 湿地科普度假游 公园西大门-湿地宣传中心-绿水之肺-湿地植物园-湿地之源-科教益智长廊-柏水老街。

5.7.2 湿地奇趣探险游 公园西大门-水源之谜-绿水之肺-百禽林-鸟语岩-真人CS体验基地-舟艇社区-文昌宫-水上游乐园-公园南大门。

5.7.3 湿地休闲体验游 园南大门-游人中心—碧波桥-鸟语迷林-红军树-水岸语茶-渔钓长廊-芦荻长滩-日落廊-湿地植物园-柏水老街-公园西大门。

5.8 市政工程规划

为方便运营和管理,市政工程建设应满足湿地公园内生产、生活需求,主要是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电力系统、给排水系统、燃气系统、通讯系统,为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6 结语

通过对柏林水库的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湿地保育区、科教区、展示区、体验区、休闲和可持续发展区。将柏林水库湿地公园规划成为一个与周边山水环境相和谐的,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休闲地,营造出一种轻松、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开辟全新、高品质的交流、休闲、生活和学习空间。柏林水库湿地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优美环境的城市绿意空间,还具有科普宣教的功能,将是引领渠县产业发展潮流的一个悠闲旅游区[14]。

柏林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有效地保护渠县柏林水库湿地资源,是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15]。同时,湿地公园以文化提升产业,推动文昌宫和红色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柏林水库周边的人居和投资环境,成为集宣传、教育、科研、观光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6]。

[1] 李子军.浅谈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环境科学,2010(10):98-99.

[2] 何雪涛,李晓丽,荆亮.浅谈湿地的功能与规划[J].山东水利,2007(4):63-64.

[3] 但新球,熊智平,吴后建,等.江西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保护技术与措施设计[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4(3):17-20.

[4] 王立龙,陆林,唐勇,等. 中国国家级湿地公园运行现状、区域分布格局与类型划分[J]. 生态学报,2010(9):2406-2415.

[5] 赵瑞,张碧星. 体验经济时代城市边缘型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14-118.

[6] 王立龙,陆林.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 6) : 1517-1524.

[7] 苏琴,耿满,马国强.云南鹤庆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概述[J].林业建设,2014(6):48-51.

[8] 武甲. 长治市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及景观开发的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9] 张福志.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研究—以哈尔滨白鱼泡国家湿地公园为例[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10] 李玉凤,刘红玉,郑囡,等. 基于功能分类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J]. 生态学报,2011(4):1021-1028.

[11] 陈可石,石悦.城市湿地公园营建初探—以高雄州仔湿地公园为例[J].生态经济,2014,30(7):153-155.

[12] 仇保兴.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J].中国园林,2006,22(5):5-8.

[13] 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28(6):18-23.

[14] 郑耀星,董厚保.水库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麻城市浮桥河水库湿地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4):65-68.

[15] 孙慧敏,孙慧华.石头口门水库湿地污染治理的分析与研究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36-137,153.

[16] 张庆辉,赵捷,朱晋,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J]. 湿地科学,2013(1):129-135.

Overallplanningofpondwetlandpark——takeBolinReservoirWetlandParkasanexample

ZHANG Yilin1, LUO Jianxun1*, WANG Liran2, GU Yunjie1, Gao Jie1

(1. Sichuan Academy of Forestry, Chengdu 610081, China;2.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This paper takes Bolin Reservoir Wetland Park as an example and complies with the basic policy of “full protection, ecology first, rational use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to plan the wetland park. Taking the maintenance of wetland ecological balance, the exertion of wetland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wetl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Bolin Reservoir is planned as a wetland park integrating publicity,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tour, relaxation into an organic whole, which could contribute to fully exert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e total planning area of Bolin Reservoir Wetland Park is 1245hm2, which is divided into 5 zone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rea, rational utilization area, popular science and education area, management and service area. And then the multifarious landscape patterns would bring abundant wetland experience to the public.

Bolin Reservoir; Wetland Park; ecological planning; function zone

2015-07-23

张懿琳(1981-),女,湖南省湘潭市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为通讯作者。

TU 986

A

1003 — 5710(2015)05 — 0104 — 06

10. 3969/j. issn. 1003 — 5710. 2015. 05. 023

(文字编校:龚玉子)

猜你喜欢
柏林科普水库
漳河有一水库群
柏林Wilmina酒店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出山店水库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齐柏林:飘荡的云或飞翔的鸟
出山店水库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