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行(之六):朝鲜族“盘索里”

2015-11-18 09:37文/张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民谣

文/张 晨

边疆行(之六):朝鲜族“盘索里”

文/张 晨

韩国的“盘索里”艺术流传于民间、扎根于民众之中,是带有浓厚民族民俗色彩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史诗性质的说唱艺术。“盘索里”产生于朝鲜南道(全罗道)地区,与“巫歌”和“六字音调”的民谣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盘索里”是“Pansori”的译音。17世纪发源于韩国西南部城市全州。20世纪初,朝鲜移民大量流入我国,“盘索里”也随之而来。1910年“日韩合并”后,朝鲜的爱国志士和劳动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被迫陆续迁移中国。在辽、吉、黑朝鲜族聚居的地方,一些民间艺人在铺铁路、开矿山的劳动中,或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祝寿、集游等群众性自娱场合,传唱和表演“盘索里”唱段,成为我国朝鲜族民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盘索里”是由一位表演者根据有故事情节的说唱本,和着鼓的节奏(一人鼓),以“阿尼里”(说白)和唱,以及形容动作(科)进行表演的一种说唱性艺术。盘索里艺人在演出时要一人多角,因此需要对不同角色,甚至对天地间的各种声音都要进行逼真的模仿。它独有的苍老、沙哑、霸气、哀怨的声腔,独有的演员、鼓手和观众“三位一体”的表演方式,独有的丰富、优美、多变的“长短”节奏,汇聚成魅力无限的民族传统艺术,向世人展示朝鲜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盘索里”中的“盘”字形象地表达了盘索里表演场所和表演形式的基本特征。“盘索里”不是舞台艺术,早期演出与我国的街头卖艺很相似,只要往空地上铺上一张席子便能进行。演员手拿扇子面向观众说唱,鼓手坐其左侧击鼓伴奏,而观众围绕着演员和鼓手立着或坐着,这就是盘索里表演的“开盘”、“作场”的特点。“索里”,完全是韩国语“SORI”的音译。从广义上讲,那些天地间万事万物所发出的声响,韩国语都叫它为“索里”。对有的民谣和民歌,韩国人也叫它为“索里”。

作为民间艺术的“盘索里”,其脚本的题材与内容直接体现了朝鲜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解读朝鲜民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的重要信息来源。历史上流传有12部“盘索里”作品,但由于受喜爱程度的不同,流传至今的完整的“盘索里”作品只有5部:即《春香传》《沈清传》《兴甫歌》《水宫歌》《赤壁歌》,它们成为了研究朝鲜族平民文学的珍贵作品。延边南道“盘索里”的片段均出自这5部作品。

在学习“盘索里”表演和讲述故事的基本技巧的第一阶段结束后,学生会离开家,与一位“盘索里”名唱进入深山。通常住在寺庙中,一般持续5年的时间,倾注所有精力只为练就一副嘶哑且超越一切自然界声响、具有强大力量的嗓音。练习的过程是将嗓子喊破,然后恢复,在稍微好转之后再继续喊破,如此往复,练就一种刚劲苍凉的独特嗓音。这种嗓音是他们未来是否能够成为名唱、获得名誉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后,他们逐渐开始了作为一名流浪艺人的职业生涯。他们中的少数人,凭借精湛的技艺以及区别于他人的风格,通过参加比赛胜出,或者参加宴会等其它大型的欢庆活动,向名誉与地位迈出第一步。从而使他们的名字被记录在世代口传谱系之中,成为一代名唱。其实,“盘索里”表演也是社会底层艺人改变自己命运、提高社会身份、获得名誉地位的一种方法。因为在“盘索里”繁荣的时代,其表演已受到社会上层及名流的喜爱。因此,即便要经历痛苦与折磨,仍有许多人会为之而努力。

当代,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说唱艺术“南道盘索里”的传承,体现于具有师承关系的三代传承人——朴贞烈、姜信子、卞英花之间的延续,如今已经学院化。

1958年,17岁的姜信子考入延边艺术学校,她从未接触过“南道盘索里”,甚至没有任何声乐基础。她凭借其较好的声音条件、较强的模唱能力在考生中脱颖而出,在入学前即被定为“南道民谣”、“南道盘索里”的第二代传人,成为了传统音乐重点培养对象。1961年她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被调入延边州新组建的“少数民族艺术团”。“文革”后,由于延边艺术学校不开设传统“南道盘索里”课程,姜信子没能回到学校。其间,曾在吉林歌舞团担任演员、声乐指导。1984年至1986年,由于对美声唱法的极大兴趣,她曾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跟叶佩英老师学习美声唱法,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她认识到乐感、呼吸、声音位置的重要性,对日后“南道盘索里”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1986年6月,姜信子作为“南道盘索里”在延边唯一的传承人,带着她的南道民谣和盘索里重新回到了校园,致力于培养民族声乐艺术人才。同时,姜信子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对演唱方法进行了改造,对表演形式进行了创新,为南道民谣、盘索里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姜信子的老师是民间艺人朴贞烈。由于延边朝鲜族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1953年朴贞烈被请入延边艺术学校客座讲学。自此,“盘索里”从民间走入了校园。初入校园的“盘索里”传承方式仍延续了民间传承的特点。

卞英花,延边朝鲜族,是姜信子最得意的弟子,多次获奖的经历将她带进了全国观众的视线。她凭借其精湛的南道民谣、盘索里演唱技巧,获得了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大赛的金奖、2005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等殊荣。这些改变了她作为一名民歌手的生活环境,转变了她的社会文化身份,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她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表演形式及观念,而这些转变恰恰为“盘索里”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11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上,姜信子教授和对“盘索里”有深入研究的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张翼善教授被请到了北京,在这个全国最高音乐学府的殿堂中讲授了“盘索里”的发展与唱段。

“盘索里”和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一样,是一定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它作为朝鲜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在吸纳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沿袭、选择、变异、取舍的过程后,形成和发展成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延边朝鲜族民谣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十唱共产党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KORE A TOWN
韩语近义动词的意义关系分析
——以捆绑动词‘’为中心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