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牵手民间 展览怎能太随意

2015-11-18 12:49贾理智
中国收藏 2015年11期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文博艺术馆

贾理智

近日,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办的一场展览中“地摊货”频现,再一次引发了业内人士对于国有文博机构公共教育职能发挥,以及与民间收藏合办展览“门槛”设置的热议。从国有博物馆到公立高校艺术馆,国有文博机构近来不断曝出的“争议藏品”事件让不少人忐忑不安。

赝品频现令人叹息

“假得太离谱了,我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西安文博人士蔡先生近日对媒体这样表示。据他介绍,国庆期间他与文博界的朋友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却发现这里举办的一场名为“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联展中,由一家私人博物馆—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提供的展品几乎都是赝品,“有的干脆就是工艺品,在收藏市场上只能卖两三千元,有的甚至就几百元。”

据了解,这是一场早在2014年10月中旬就开幕的展览,由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提供的90余件(组)展品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50余件(组)隋唐至明清佛造像组成,涵盖石刻、木、琉璃、铜、玉等多种材质。据了解,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由陕西华达集团董事长张俊海创办,是一家坐落在太白山下的民办博物馆,其藏品主要为佛教造像和民俗遗存。

作为业内人士,蔡先生觉得不可思议,他对此次展览提出三点质疑:首先,国有博物馆公开举办的展览中却大量出现私人博物馆的假文物;其次,这些假文物没有任何“仿制品”等标示,让很多参观者误以为是真品;再者,国家对私人博物馆是有准入制度的,收藏如此多的“地摊文物”,文物部门究竟是如何审批的?

像蔡先生这样的质疑者有不少,对于他们的质疑,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回应,这次展览偏重的是佛教文化与艺术。对佛像来说,真假与年代都不是很重要。而且他们也没有对此次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送展的藏品进行断代,“标示牌上没有注明年代,只是看重他们藏品的造像艺术很精美。”

事实上,近年来国有文博机构遭遇“一眼假”的闹剧时有发生。几个月前,古陶瓷研究学者西风在微博发文,痛斥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内元代藏品“假得离谱,属于景德镇作坊地摊工艺品,做旧明显,毫无价值”。而这也是继今年6月中旬收藏界知名博主“花市暂得楼”等人在微博上炮轰该馆内展品“假到了惨不忍睹、令人发指的状况”之后,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受到的又一次质疑。

在这些爆料人看来,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开馆首展展出的171余件该校美院退休老师李舒弟的捐展藏品“假得不能再假了”、“学术的荣誉感、教育者的责任心以及价值观的堕落,已经到了一个足以令人深思、必须喝止的地步了。”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国有文博机构内出现“争议藏品”的现象由来已久。例如早在2007年8月,南京“总统府”(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日本军刀”和“中正剑”,就曾被古兵器收藏家指为赝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一两年来这一现象更为突出。

展览应该更严谨些

为什么国有文博机构中的展览会出现赝品?有没有人对走进国有文博机构的民间藏品进行筛查与把关?这样的展览要不要设置门槛?这些情况的出现到底是利益作怪还是制度问题?随着一系列事件的曝光,很难让人不产生这样一连串的疑问。

某国有博物馆馆长曾先生在接受《中国收藏》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严格地说,在国有文博机构的展览中出现这种现象是不太正常的。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首先要看办的是什么展览,定性很重要。例如,就像此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方面所说,这是一个围绕佛教的艺术展,没有提到文物,那么不是文物的艺术品当然可以展出,即便是当代的佛教艺术品也是如此。况且民间藏品在展出时并没有断代和标注,这也是一种“说明”。同样,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如果真的如校方所说,只是一个集教育、科研和公共文化推广的文化平台,以向学生开设陶瓷艺术课程、开展陶瓷艺术专题展为主,那么其展品是否为文物倒不是特别重要。不过,虽然对这样的展品不能苛责,但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些机构举办的展览不够严谨。“学校方面成立艺术馆,是应该报请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并且对捐赠者的藏品同样应该进行鉴定,慎重考虑展品来源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毕竟,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

曾先生同时表示,那些质疑这些展览涉及经济利益的观点或许有一定偏颇,“十年以前也许会有这种现象,但是自从博物馆都免费开放之后,国家每年给文博系统批拨了大量的经费,博物馆还不至于为钱而去冒险。”他表示,特别是陕西这样的文物大省,其经费相较其他省份只会更多。而浙江师范大学就更应当不存在经济窘迫方面的问题了,“作为经济大省,浙江每年拨给省属重点大学的经费自然不会少,发生这种状况,主要还在于对藏品把关不严。”

据他介绍,当前大多数国有文博机构还是与民间藏家保持着一定距离,不大愿意和民间藏家合作办展览,并且对他们的藏品进馆展出也缺乏热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民间藏家提供的藏品不放心。“按理说,民间收藏在博物馆办展览,博物馆方面首先须鉴定藏品。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这些藏品很难一一把关。”曾先生还特别提到,“特别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一些文化活动和展览中,时不时地会有大批民间藏品进驻,有些藏品如果鉴定成了假的,那意味着即便是地方政府出面主办的活动也没办法进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博机构有时候也有些无能为力。”

国有如何与民间对接

不可否认,国有文博机构往往会因藏品的真伪而刻意与民间收藏保持距离,但是从国家层面而言,支持民间收藏,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国有文博机构扶持和对接民间藏家却是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收藏家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王先生告诉《中国收藏》记者,虽然在国有文博机构频繁出现“争议藏品”的事件的确引人关注,但是对于民间藏家进入国有文博机构办展搞活动,“一棍子打死”,禁止进入也欠妥。毕竟还有众多民间藏家的收藏不仅水准高,而且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国有收藏的不足。他认为,像“争议藏品”的事件应该引起业界更多的思考——如何进一步为民间收藏提供便利和拓宽展览渠道,探索更多有益的方式。

在王先生看来,当前国家鼓励民间收藏,扶持民间博物馆的发展,鼓励国有和民间文博机构有机互动,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共同发挥他们公共教育机构职能,这是必须承认的“大环境”。而民间藏家和民间机构对于传播文化和传承历史的热情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不管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与国有文博机构合作,动机总是好的。所以,对他们良莠不齐的藏品,不应该只是一味苛求,毕竟他们的收藏眼光和角度本身就具有社会性。

对于王先生的说法,曾先生也从一个侧面给予了确认。他说:“国有文博机构对待民间藏家的态度是亟需改变的,因为一味禁止合作,这与国家的文化政策大相径庭,严格地说有点儿不作为的嫌疑。”

事实上,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渠道和话语权更多地集中在国有文博机构手中,民间缺乏这种传播的窗口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王先生表示,国有文博机构肩负着社会公共教育的职责,它不应该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而当前民间机构之所以要想方设法进入公立机构办展,恰恰说明了这两者的割裂。如果这种垄断不打破,民间收藏的舞台和窗口得不到拓展,那就一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在王先生看来,现在有很多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国外很多著名的博物馆,比如大都会都是民营的博物馆。”对此,也有市场人士分析指出,其实国有和民间合作,双方可以在形式、模式上更多去探讨。但前提条件是,一方面民间收藏要消除凭借进国有文博机构展览来提升自己名气、从而制造“经济价值”的杂念;另一方面,国有文博机构也应该抱着“开放一点儿”的合作态度。同时,在这样的展览报请程序上,相关主管部门“作不作为”,同样亟待重视。

猜你喜欢
浙江师范大学文博艺术馆
瞭仓艺术馆:工业料仓变身艺术空间
快看!他开了抖音特效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吴宝旭作品
于昕卉作品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FORART’S SAKETEXT AND PHOTOGRAPHY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
一个韩美林,三地艺术馆绘就独特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