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软暴力伤害宝宝的心灵

2015-11-18 15:59郭麦香
现代家长 2015年11期
关键词:睿睿军军惩罚

郭麦香

软暴力是指用语言、表情、神态、文字等形式对人的精神和内心造成伤害的行为。家长有意无意间对孩子实施软暴力,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心灵上的摧残。

软暴力其实是虐待

说到针对孩子的家庭暴力,大多数家长会想到打骂孩子、不给孩子饭吃等,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软暴力,其危害更大。软暴力几乎随处可见,比如逼孩子上课外班、嘲笑孩子的长相、鄙夷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贬低孩子的某种暗示,等等。心理学认为,软暴力是指用语言、表情、神态、文字等形式对人的精神和内心造成伤害的行为。软暴力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心灵上的摧残。生活在不平等、不尊重的环境中,软暴力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

【案例1】小雨是一个可爱的5岁女孩,但总是不开心的样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就一刻不肯离开妈妈,对爸爸则敬而远之。其实,爸爸也很爱她,只是喜欢把“要是个男孩就好了”当口头禅。小雨摆不好积木,爸爸会说:“女孩子空间想象能力不如男孩,还是玩点简单的吧。”路上遇到同事,同事夸小雨漂亮,爸爸会客气道:“漂亮管什么用,还是你家儿子能指望得上。”小雨认为爸爸不喜欢她,更为自己身为女孩而自卑。有一次,小雨生病了,在医院输液。她对陪护的妈妈说:“妈妈,别担心,如果我死了,你就可以给爸爸生个男孩了。”妈妈惊讶不已,怎么也想不到女儿小小年龄居然说出这么绝望的话。

【解析】家长对孩子实施软暴力,大多只是随口说说,不是故意攻击孩子,但家长的随意言行,哪怕是小小的暗示,都会对幼儿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心理学研究认为,幼儿的内心世界既脆弱又敏感,对压力的承受力不足,加上认知能力差,往往误会家长的意思。幼儿心中评价是非的标准很鲜明,非好即坏,非黑即白,往往对家长的言行所释放的信息无限放大,而他一旦认定的事往往很难改变。小雨的爸爸歧视女儿的性别,给女儿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看起来是无心之过,其实也暴露出他有重男轻女的腐朽观念,若不彻底改变,无论怎样隐藏,都会被女儿感觉到,因为幼儿察言观色的能力不逊色于成人。

【案例2】4岁的睿睿语言发育迟缓,3岁才会说双音节的词,现在还经常说错话,结结巴巴的,许多字发音含糊,让人不知所云。妈妈很着急,经常纠正儿子,有时教不会就推搡儿子。有一次,睿睿对妈妈说:“妈妈,幼儿园老师要你带我移花。”妈妈不知所云。睿睿大声重复,气急败坏地用手比画。妈妈终于明白了,所谓“移花”,其实是“理发”。她教睿睿正确发音,但睿睿就是学不会。妈妈急得快哭了,说:“再学不会,你就是残废人了,以后可怎么办?妈妈总不能陪你一辈子吧!”听妈妈这样说,睿睿难过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他尽量不开口说话,遇到不需要说话的活动,他也刻意退缩,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孤独。

【解析】幼儿许多能力的发展本来就有早有晚,睿睿说话晚,家长应该积极引导、训练,态度要温柔,不能急于求成。或许妈妈心中有过强的竞争意识,一着急就失去了耐心。她可能认为发两句牢骚不算什么,但在睿睿看来,那是妈妈对自己的否定和羞辱,他心中的波澜妈妈看不到,其实用“汹涌澎湃”这个词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对他来说是长远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幼儿成长在习惯于实施软暴力的家庭中,出现以下行为的概率会增大:自我否定、怀疑、消极、不懂得控制情绪;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暴虐、神经质、逃避责任;不会处理健康人际关系、物质依赖;等等。

别逼弱者成失败者

【案例1】军军明年就要上小学了,在学前班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被老师要求背乘法口诀。军军不理解,自然背不会。军军的妈妈恨铁不成钢,经常数落军军。周末,军军想去动物园看鸵鸟,妈妈说:“乖儿子,少玩一点吧,快背乘法口诀去,咱这叫笨鸟先飞,看什么鸵鸟啊!”军军还闹着要去。爸爸说:“再闹就不要你了!区区乘法口诀都背不会,不成器的东西!”军军吓得赶紧闭嘴。

【解析】2008年的一项家庭教育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家长发自内心地把孩子看成一个弱者,从语言和行动上不断挫败孩子。当孩子表现出弱点时,家长往往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强化了孩子“失败者”的自我认知。当孩子开始自我放弃时,心急的家长又开始迫不及待地埋怨。因为内心瞧不起孩子,所以家长漠视孩子的情感,忽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味强调自己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孩子就成了一个自卑、无能、无目标、无眼界的惊弓之鸟。

【案例2】6岁的昊昊是个调皮的男孩,爸爸是机械厂的高级技工,动手能力特别强。受爸爸影响,昊昊也喜欢摆弄工具,螺丝刀、钳子、圈尺、锥子、刻刀等是他最喜欢的玩具,玩法则是拆家里的东西,所以,爸爸经常教育儿子别乱动工具箱。昊昊怕爸爸,收敛许多,但爸爸在家修理东西时,他总是蹲在一边,非常专注地观察,有时给爸爸递工具。要说这是很温馨的场面,但爸爸总是轰走儿子,催儿子去学习。在爸爸看来,动手能力强不算什么,考出好成绩才是硬道理,他还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当技工是没出息的职业。爸爸的观念对昊昊的负面影响很快表现出来,他开始像爸爸那样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了消极情绪,刻意逃避学前班的学习,有时还破坏文具。

【解析】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无论家长知道不知道,自己始终被幼儿视为榜样,如果家长的观念有偏差,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昊昊的爸爸观念陈旧,他否定自己的言行其实是针对自己的软暴力,但昊昊慢慢习得了爸爸的自卑,对自己的认知变得越来越像爸爸。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轮回”,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亲缘认同”,只要家长做出积极的改变,孩子会很快随之变得积极起来。

惩罚之后别忘示爱

【案例1】5岁的涛涛在幼儿园打了小朋友,被老师惩罚在家反思一周,不得去幼儿园。妈妈接涛涛回家,一路上没给涛涛好脸色。涛涛小声提醒道:“妈妈,说好的,今天带我去吃肯德基。”妈妈没好气地说:“还有脸吃肯德基?你的手怎么那么痒呢?打人很爽吗?我看你就是一个坏孩子,长大也是一个坏蛋!我可不想去监狱给你送饭,饿死你!”涛涛没敢大声哭,他想,过一会妈妈消了气就好了。回到家,涛涛被告知:今天看电视的权利被取消了。晚饭时,涛涛被爸爸勒令离开餐桌,饿一顿。该睡觉了,爸妈自顾自地洗漱,对涛涛视而不见。第二天一早,妈妈发现涛涛在沙发上和衣而睡,仍不依不饶,怒斥道:“起来!妈妈要上班去了,你一个人在门外楼梯上坐等,中午才能吃饭!”这一次,涛涛不再哀求了,他慢慢走到阳台上,爬上护栏就要往下跳,幸好被眼疾手快的爸爸一把抱住。

【解析】孩子犯错,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让他反省,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而不是家长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涛涛的父母没有打孩子,但惩罚方式仍属于暴力。其实,当涛涛被幼儿园老师惩罚时,内心已经有焦虑、震动。这个时候,他处于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人生临界点”,即思想转化的临界点,他需要的不是没完没了的惩罚,而是宽容、理解和支持,帮助他学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家长切记,对孩子的惩罚不可过重,惩罚之后应该温情,就像雷雨之后是彩虹那样,给孩子留下一个缓冲地带,让孩子软着陆。

【案例2】薛先生两年前与妻子离婚,现在他和6岁的女儿萌萌生活在一起。离婚使薛先生深受打击,有很强的失败感。他爱自己的女儿,但他很少跟女儿聊天。他说自己快乐不起来。如果萌萌犯了错,他不打不骂,而是不跟女儿说话,短则一整天,长则一周、两周。在爸爸的冷漠中,萌萌吓得不敢出声,做事小心翼翼,时刻观察爸爸的表情缓和一点没有。爸爸经常这样跟萌萌冷战,萌萌也变得不爱说话了。幼儿园老师反映,萌萌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对游戏不感兴趣,出现了抑郁的倾向。

【解析】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幼儿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更谈不上照顾幼儿的感受,当亲子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加剧亲子冲突、矛盾和隔阂,造成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出现叛逆行为,或一味自责,出现心理畸变。薛先生在婚姻中遇到挫折,值得同情,但他不应该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女儿。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这种控制应该建立在对孩子最真挚的爱心基础上,认真反省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清楚自己言行的后果。家庭教育,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同理,怎么做也比做什么重要。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只有家长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睿睿军军惩罚
美术生的追梦之旅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上课提问等
Jokes笑话
生于五月
第一副眼镜
犯愁
犯愁
体裁好
真正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