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与竞技运动

2015-11-19 14:22熊阿凤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健康体育

熊阿凤

中图分类号:G81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提高运动成绩和增进身心健康是否为相同的目的,采用何种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历来是争论颇多的焦点。体育的第一任务是为健康服务,体育锻炼中寻求的体能不可极限追求的。增进健康的一切手段都是体育的内容,还体育一个真实的追求。

关键词 体育 竞技运动 健康

体育是训练运动员提高成绩、夺锦标;还是普通市民、学生参与的健身锻炼,哪个代表体育的本质,这将影响到体育开展的方向和普及的效果。讨论体育的本质,明确体育的目标是很关键的问题。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意在了解体育的重心是“健康第一”的思想。

一、何为体育

体育(PhysicalEducation)是什么?如何来进行其含义的解释?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初,学堂中的体育是“身体的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随着体育内容的不断丰富,涉及领域的扩大。到20世纪体育的涵义出现了“广义”与“狭义”二重理解论。“广义”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群众体育。到21世纪体育的视野更开阔了,从健身的角度,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从教育的角度,体育是增强受教育者体质,传授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从文化欣赏的角度,体育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较量和表演,是极具魅力的闲暇观赏。从经济的角度,体育是容量巨大的文化消费活动,是潜力最大的文化市场。从政治的角度,体育是通过比赛的胜利来展示国家或地区实力的舞台,是提高政治声望振奋民族精神的载体。

二、何为竞技运动

1989年版《体育概论》对“竞技运动”定义如下:“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和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运动训练学》定义:“竞技体育又称为竞技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从竞技运动源于游戏这个角度,则认为“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它明确了竞技运动的属概念是“身体活动”,明确地与属于“教育”的体育区别开来,显示了竞技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竞争显示差异,发挥最大潜力战胜对方。

三、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差异是在于受健康需求的制约

体育与竞技运动,哪个对人体健康更有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为了丰富人们生活锻炼手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响应,形成了体育锻炼与竞技运动相结合的体育锻炼模式。但体育活动与竞技运动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和目的的活动,具有不同的差异性,两者各成体系,不能代替,也不能混一体的。

(一)竞技运动需要的健壮不能代表体育

竞技运动具有体育活动的外部特征——身体活动,但没有增进身心健康之目的。在体育与竞技运动结合后形式混乱,难辨目的性。从我国体育院系传授的体育课程可以看出,开设课程传授内容中竞技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运动训练学,二是运动竞赛科学。两者都强调了产生的附带品—健壮,是竞技运动职业的需要,并非竞技运动的本质。但是运动员和普通市民,参与运动的外部形式是增强体质,前者极限追求,是以职业目标为基础需要。后者是提高生活质量而增强体质。因此,竞技运动不能作为体育的本质提倡它的增强体质的功效。当体育引入竞技运动作为增强体质的手段之时,就要抛开其训练式和明显的竞赛性,这样才能明确目标达到增进身心健康。

(二)健康不可追求强化体能

强化体能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伤病,它几乎在强化与运用过程中为同步概率。有多大的消耗就可产生相应疲劳,极限的边缘与伤病近在咫尺。任何一种健康,公认之点是无伤病,体能与健康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与普通健身者结合在一起时是体魄强健,对疾病有较高的抵抗力,对外部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应付一般日常活动且有朝气,表现出的是健康状态。当与职业特点相结合时两者相悖处甚多,职业特点强化体能结果,铅球运动员一肩高一肩低,排球运动员手臂x形,这些是非正常健康标志的东西。因此体能在范围之内是一种健康的代言标志,范围之外也许成为健康的异化者。

四、结束语

任何一种健康目的的体育形式都不应过分强调竞技性和为竞技目的而采用的训练方式,竞技运动迎合少部分体质优越者以优胜为目的,使运动员体质健壮。体育要求的直接目地是对健康的追求,非竞技性项目研发,增进健康的一切手段都应是体育的内容,还体育一个真实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2] 熊晓玉.体育概念之探讨.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

[3] 王健.马骥.对体育概念的逻弊攀思考.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2).

[4] 侯晋龙.学校体育如何在素质教育层面走向成熟[J].体育与科技.1999.4.

[5] 韩丹.国际规范性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解说(续一)[J].体育与科技.1999.4.

[6] 蔡敏华.影响排球运动员比赛心理因素及心理训练方法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0(6).

[7]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猜你喜欢
健康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为体育狂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
徐州市云龙湖健步走运动的调查分析
健康购药指导平台的开发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