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传统戏曲
——以《中国戏曲研究》和《戏曲之精华》为例

2015-11-20 14:23王格人
剧影月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休息室中国戏曲巴斯

■王格人

民国时期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传统戏曲
——以《中国戏曲研究》和《戏曲之精华》为例

■王格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中国正处于政权交替之际,许多西方人士相继踏上这片神秘的远东大陆,力图完成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他们来华时的身份有:传教士、大型公司的职员或职员的家属、外交官、探险家、博物学家、植物采集员等。其中,不少人获得了来自本国及他国(主要指美国)的不同程度的资助,这些西方人士在华期间,涉足中国疆域之广,涉及中国风土人情之广,相对地超过了其他历史时期。他们归国后,所著的与中国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为后人从另一个角度去回顾和分析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事物、发生的一些事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本文提到的凯特·巴斯(K ate·Buss,文中简称巴斯)和路易斯·查尔斯·阿林顿(L.C.Arlington,文中简称阿林顿)正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中国,开始了他们对中国的研究,形成了对中国的一些认识。本文以其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研究和认识为例。

巴斯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梅德福市。巴斯的著作《中国戏曲研究》(Studies in the Chinese Drama)于1922年第一次出版,限量1000本,出版公司为美国的四海公司,并于1930年第二次出版,出版公司为乔纳森海角出版社和哈里森史密斯出版社。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戏曲研究》一书中,配有17张插图,其中有戏曲名家梅兰芳先生的经典剧照。巴斯在该书中,用了九个章节来介绍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中国戏曲的起源;表演的类型;中国戏曲的文学;宗教对中国戏曲的影响;类型和角色;演员;音乐;装饰、戏服和代表性的设计;戏台和休息室。在序言里,巴斯提到中国传统戏曲对英国戏剧和希腊戏剧有着其特殊的贡献。巴斯还认为不同于日本,中国不是一个完全地拿来主义的国家。在中国,绘画艺术、书法艺术、文学艺术和传统戏曲艺术一样,带有强烈的本土特征。只有区别于非传统的,或是来自他国的艺术,才能感受到这种艺术的魅力。她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只能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比较。

在该书“第八章:装饰、戏服和代表性的设计”中,巴斯提到了“十二种装饰”,并提醒读者,在思考中国设计的时候,不要忽视它们。“十二种装饰”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体现。在戏院里,演员和观众都可能穿戴绣着这类装饰的礼服。这“十二种装饰”分别是:太阳,躲在云层中,画面里还有一只三足鸟置身于圆盘之中;月亮上有一只握着杵的兔和一件研钵;不同的星座被直线相连;山川;五爪龙;燕雀,两只翚翟;庙宇,用于对祖先的崇拜;灯芯草,在水花中;呈漩涡状的火焰;圆形图案中布满谷物;斧:勇士用的武器;福:荣福或者幸福的象征。装饰通常被认为是戏曲的外在表现,然而,在中国通过象征手法来诠释民族情怀,装饰被深深地融

入壮观的表演场面中。装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可以被感知的传统戏曲的组成部分。这种意境发生在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戏曲舞台可以没有布景,这个国家便是中国。对于这种明显不合适宜的风格,中国人是这样认识的:他们的戏曲不是刻意去模仿景观环境或内景,是通过情感,通过评论为观众去创造画面,这种戏曲传统必须被今天所承认。相对于其他东方国家的人,中国人更加懂得如何将古代的象征性元素融入装饰中,并且合理地使用这些元素去呈现一个故事或者反映出早期信仰。在中国,象征性元素根据三条规则在具体名称上频繁多变。其中,地域因素,以满族人为主的中国北方和以汉族人为主的中国南方,象征性元素会存在差异。不过,总体来说,象征性元素反映的灵魂和产生的影响是相通的。

在该书“第九章:戏台和休息室”中,巴斯作了如下介绍:在中国,只有在大城市里,才能找到永久性的戏台。用席子和竹竿搭建起来的戏台是最常见的类型。一个能提供一千名观众看戏的戏台需要花费数小时进行搭建。在小镇和村庄,戏台可能就在田地间仓促搭建。甚至,如果演出内容与庙宇里供奉的神灵存在联系,流动戏班的演员可能直接在庙里或者庙宇附带的院子里进行演出。规模较大的剧团的演员,通常不会去距离大城市(如北京)较远的地方进行表演。但是,大多数剧团是流动演出的。然而,仍然有许多村子的人一年都看不到一次戏曲演出。戏曲演员,特别是流动戏班的演员,在中国承担着一个宣传员的角色。他们为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带去新闻、娱乐活动、甚至某种程度的教学。用席子和竹竿搭建的戏台,通常包括一个舞台、一个休息室、许多个座位的标示和售卖甜点和茶水的亭子。大多数观众站在或者坐在靠近舞台的地面上。中国的戏台没有安装窗帘去分隔演员和观众。烟幕有时被应用在舞台上,去营造昏暗的、朦胧的效果。在中国,所有的戏台都存在一些不卫生的习惯,例如共用毛巾,共用茶杯,空气浑浊。这对于西方人而言,难以接受。西方人能够接受一个露天的演出环境,即使艳阳高照,也无法接受一个挤满了人的戏院。在休息室内,是一个奇妙的场面。休息室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戏曲演员的一个永久住处。他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出入休息室。在非演出时间,他们在里面赌博、喝茶、睡在一堆箱子上。一些规矩,在休息室内强制执行,例如,扮演皇帝的演员拥有特权坐在戏班里的名角的衣柜上。休息室内还存在等级制度,重要的戏曲演员享有单独的更衣室,然而,休息室对于大部分演员,是公共更衣室和卧室。

阿林顿来自美国,是一名汉学家,曾于1879年来访中国,担任过中国的邮政官员,服务过中国海军机构。他曾在中国生活了近70年。阿林

顿一生中编写了多本与中国相关的著作,分别是:《中国戏曲》《青龙过眼》《寻找老北京》《戏剧之精华》等。

1937年阿林顿的编译的著作《戏曲之精华》(Famous Chinese Plays)在北平法文图书馆出版发行。该书是当时对著名中国传统戏曲进行英译的代表性作品。书中收录了三十三部著名的中国戏曲,包括《蝴蝶梦》、《击鼓骂曹》、《虹霓关》、《牧羊圈》、《宝莲灯》、《金锁记》、《打城隍》等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传统戏曲并未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认可。正如阿林顿在《戏剧之精华》的序言里提到,许多外国朋友向他抱怨,他们希望能够出现一种关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指导书,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理解。基于此,阿林顿决定,通过三十三部配有视图、翻译和摘要的中国戏曲,填补这个空白。这三十三部戏曲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它们经常在北京的戏院里上演,老百姓十分熟悉它们。根据阿林顿当时的预测,五十五部戏曲可以占经常演出的戏曲的百分之八十,因此,他认为通过编译这三十三部戏曲,能够极大地有助于去完成填补中国传统戏曲英译空白的计划。不过,阿林顿并不采用当时已经存在的一些有关中国戏曲的中文出版物。他认为这些版本不足为信,书中的语言、单部戏曲的台词均反复出现变化,大部分根据戏曲演员的个人习惯或品位去频繁地替换字、词、句。某种程度而言,只有内行人才能够看得懂。这种被修改的过程,使得原始素材几乎只剩下了骨架。阿林顿提到,在编译中国传统戏曲的过程中,他和他的合作伙伴收集到不少经典戏曲的多个演出脚本,但是,他在使用这些脚本的时候,是十分谨慎的。因为,阿林顿认为原始素材的版本的多样性,可能会导致误解。此外,阿林顿记述了一些中国传统戏曲的细节。一部普通的戏曲可以包含多达三十幕:它不受时间和空闲的限制。十名士兵可以代表上千名士兵,这十名士兵挥舞着皮鞭即象征着千军万马。凭借这种完美的艺术手法,戏曲演员们可以演绎出一个完整的视觉印象。

受历史条件限制,巴斯和阿林顿这类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理解和认识难免存在偏差甚至部分错误。然而,这种偏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诠释了一个认知的过程。相较于今日中国传统戏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种认识的过程未必显得失色。

参考书目:

[1]Kate·Buss.Studies in the Chinese Drama [M].New York:Jonathan Cape&Harrison Smith, 1930:61-71.

[2]L.C.Arlington.Famous Chinese Plays[M]. Peking:Henri Vetch,1937:1-25.

猜你喜欢
休息室中国戏曲巴斯
lounge
数理:寻找登机口
美食主义者,都爱去哪些休息室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
休息室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