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服装其实就是做文化

2015-11-21 08:20
纺织服装周刊 2015年44期
关键词:书店服装设计师

做服装其实就是做文化

“服装行业的核心根本是什么?就是为了美化人,美化社会。当你所做的美的事业,已经做到了人的终极关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作为中国现存最久的设计师品牌的创立者,毛继鸿认为,服装设计师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无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服装内涵外延的领悟。设计师和品牌如果只会山寨,则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精气神”。

“当Zara在法国开到7、8家店的时候,法国商务部就叫停了,因为它侵害到了法国核心的创意产业,但是在中国,我们的商场倒贴钱让国外奢侈品牌进来,甚至用本土品牌来养着它们。”毛继鸿说。

在2004年年底,他曾参加了一次奢侈品论坛,当时大家讨论,十年后中国是否会出来一个奢侈品牌。2005年,中国零售和时装真正进入国际市场环境,国外奢侈品牌门店数量在中国的增长呈畸形,对消费者来说是“拥抱奢侈品”,然而对中国服装企业而言则是“狼来了”。如今十年过去,中国服装行业仍在不断思考,到底中国的品牌价值是什么,中国品牌应该如何走向国际。

毛继鸿的答案是,被世界所认可的、真正的国际化品牌,都必须遵循企业该有的对创造力的尊重和投入,无论是传统工艺的传承,还是人文关怀,都是通过对文化的延续来创造新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初,“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奖赛来到中国。首届铜奖获得者王一扬,后来创办了“Zuczug/素然”;第二届铜奖获得者陈翔,后来创办了“Decoster德诗”;而与陈翔同届的马可摘得金奖,与名落孙山的毛继鸿一起,创办了“例外”。然而追溯中国服装界的年历,第一批取得商业成功的中国服装品牌创始人,大多都不是设计出身。他们要么是裁缝,要么是转业军人,要么是资本运作者,这种“跨界”事实导致了中国服装品牌设计基因的缺失。而毛继鸿,显然不属于这一类。

“从进入北京服装学院的第一天,我就认定这是我的事业。有一部纪录片叫《纽带》,它讲亚当和夏娃成为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遮羞、穿衣服。我看了很震撼,因为衣服就是文明的纽带,我们是在做跟文明有关的事情。”

1991年,毛继鸿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服装学院的毕业生。对于这一代服装设计师而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却没有自己的品牌,创建一个品牌,是这一代服装设计师的毕生梦想。

毛继鸿认为,中国服装品牌的核心问题是要不断地从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自身民族的本源去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当时取名叫‘例外’,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想过要做 ‘一般’的东西。老祖宗的玩意儿是宝贝,中国品牌的识别性就在那里,走到哪里都是独特的。你要尊重自己,同时也要非常认真地看待自己的价值,别人才能尊重你。”

高端女性消费浪潮

所有的付出,行业最终会归位给你该有的位置。

“例外”几乎从不做广告,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公关宣传,就算拥有一些名人客户资源,“例外”也很少拿出来进行宣传。毛继鸿说,李娜捧着法网奖杯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前拍照时就穿着“例外”,但他们没有拿这个事做针对性的营销策划;但也不能否认,互联网在“第一夫人”事件上的确给“例外”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效应。

2013年3月22日,随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的彭丽媛在机场亮相后,其优雅得体的服饰引来外界赞叹。随后,外界传出这套风衣是来自“例外”,随后还有人在微博表示此次出访的所有服饰都是来自于此品牌。瞬息之间,“例外”火遍全国,其官网甚至因为访问量过大而瘫痪,公司收到大批会员和客户来电,询问是否能制作相关概念的服饰。

不久,“例外”就此事发表声明称,彭丽媛部分出访服装为马可专门设计定制,由民族品牌“无用”及“例外”团队配合制作。在声明中,品牌进一步解释,“无用”是马可于2006年创建的公益性独立设计师品牌,践行纯手工制作、环保、简朴、追求精神价值的设计理念。

“第一夫人”效应堪称中国服装界当年最火爆的话题,“例外”在朝夕之间,从一个低调的小众品牌变成路人皆知的民族品牌,直接引发了一批与定制相关的服装企业股价大涨,“高级定制”也成为了行业炙手可热的细分方向。

两年后再谈起这件事,毛继鸿表现淡然,“我觉得它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就好像我们拿了什么奖项,团队之间都不会说一些庆祝的话,因为就觉得这是自然的结果。”

中国消费者正在经历从符号消费到文化消费的转变。当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越来越多元,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原创设计师品牌成为了这部分消费群体的重要选择。彭丽媛是“例外”的老客户,她的选择恰恰是当代高端女性消费群体的典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并非“第一夫人”事件成就了“例外”,而是“例外”切中了高端女性消费群体的脉搏。

“从一开始,我们就在认认真真地做衣服,在别人只关注消费者、关注规模的时候,我们在做很多真正关注产业的事,这个需要你有相当的定力。一些炒作的事我们不善于也不屑去做。”毛继鸿表示,他更希望靠人本身的传播,做好每一件衣服,遵循服装行业的正道,这也是“例外”外反内正的品牌标识的涵义。

在书店里卖衣服

“方所”像一片绿洲,在号称文化沙漠的广州、在城中商业气息最浓的地方,不紧不慢地自由呼吸着。

6年前的一天,毛继鸿在深圳万象城看见餐饮区人头涌涌,而服装店则门可罗雀。“我当时就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单品牌销售是一个很无聊的事情,不仅浪费人员和资源投入,本来是公共空间的商场又被划分成一个个单独的空间。”

毛继鸿对立体生活空间的企图心在当年的“双面例外”店就有迹可循。对知识的渴望,对城市空间的思考,对渠道模式的创新,乃至他心中对东方美学的长期执念,所有冲动都催促着一个更大型的“人文生活实验室”诞生。

2011年底,处在电商崛起而书店没落的背景下,“方所”在广州横空出世,这个备受祝福和质疑的项目,也被认为是广州乃至整个中国图书文化的新地标。在民营书店纷纷倒闭的情境下,毛继鸿在广州最高端的购物中心租下大面积开书店,只比LV少30平米。有人说他太理想化,有人说这是“例外”的商业策略,无论站在哪一边,这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购物商场内品牌林立,不管是品牌的组成,还是品牌的价值体系,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消费者已经被西方生活方式“绑架”。“方所”像一片绿洲,在号称文化沙漠的广州、在城中商业气息最浓的地方,不紧不慢地自由呼吸着。

占地1800平米的广州“方所”有来自世界各地50000多种出版物,超过90000册书,内容覆盖设计、建筑、文学、艺术、电影、诗歌、美食、心理学等,是集图书、生活用品、咖啡、展览与服饰时尚于一体的立体文化空间。

许多书虫在“方所”找到台湾诚品书店的影子,毛继鸿的合作伙伴就是诚品原来的资讯总经理。一个在时装行业,一个在图书行业,两个人都想做一个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空间,经过四年时间,这个生活空间已成气候,并迅速在更多城市复制开来。

“方所”在每个城市都落户最昂贵地段的购物中心,毛继鸿认为,富起来的人们更加会追求精神的丰富,更关注生活品质。而且,一个城市的地标不应仅仅是高楼大厦,也不能仅仅是名胜古迹,书店应该是最具有温度的城市地标。“国外的奢侈品品牌来中国商场时,购物中心和商场给出特别低的租金,让它们占据好的位置,这其实是非正当竞争。我们不是LV,也没有百年历史,也不能靠讲一个故事就让人买单。但我相信人人平等,中国知识分子在商业上同样有力量。”

还记得广州“方所”开业当天,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抱着书排着长队买单,开业两天营业额即突破30

猜你喜欢
书店服装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让人心碎的服装
设计师访谈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设计师的存在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最美书店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在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