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具助力生活

2015-11-23 02:06本刊编辑部
中国青年 2015年1期
关键词:辅具自理职业病

辅具助力生活

每当看到残疾人或者是耄耋老者时,您觉得什么东西能够帮助他们的生活呢?是假肢、义齿、轮椅、手杖?还有什么能使他们的生活更有品质和尊严呢?

其实,如果不是看着两鬓斑白的父亲在费力地搬动卧床多年的爷爷,您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帮助犯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同事捡起掉在地上的文件,您也不会发觉生活障碍离我们如此之近。试想,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无论是追求舒适、便捷的生活,还是不幸生病住院,更或是在自己老去的时候,能给我们以最大程度的帮助,让我们在自己想要的状态下生活呢?

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就是不被别人视为负担,能够自理,从而保持体面。其实,“自理”这个词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它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国际身心功能损伤不全、失能及残障(废)分类系统》(即ICIDH),并在1997年将其修订为《国际损伤不全、活动和参与分类系统》(即ICIDH-2),其中“损伤”、“残疾”与“障碍”的论点虽然为康复诊断的标准化提供了依据,但依然存在过于强调病理根源、缺乏环境变量考虑等不足。直到2001年,经过65个国家参与讨论并进行多项实证研究后,世界卫生组织将ICIDH修订为《国际功能、障碍与健康分类》(即ICF)。

《国际功能、障碍与健康分类》的出发点不再仅仅是医学的,而更是社会的;是整体环境的而不是个人唯一的;是所有人的,而不是少数人的,是否自理,取决于身体机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四个方面能否有效的消除障碍。因此,自理这个词变得更全面和积极了。如何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理成为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由此带动了辅具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全面发展。

辅具,即辅助器具,是指预防残疾,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辅助性治疗的产品,包括器具、设备、仪器、技术和软件。它涉及起居、洗漱、饮食、移动、如厕、家务、交流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各个领域。

很明显,借助合适的辅具,使用者能极大降低因身体限制带来的不便,减少甚至摆脱对他人帮助的依赖。而对于家庭、医疗、康复和养老机构里的护理人员而言,使用辅具则意味着劳动强度下降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在国外,一些国家的腰部损伤占职业病的六成以上,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是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在过去的十年里,该职业病发病率增加了近三倍且还在持续增长。我国相关领域的职业病状况还没有数据支撑,但相信情况不会好于专业从业者已广泛使用辅具的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有2亿老年人、8500多万残疾人和每年上亿人次的伤病人员,是世界上辅具需求最大的国家。遗憾的是,国内市场上的辅具总体上还存在着品种单一、设计落后、易用性差等诸多不足。很多国际上早已流行多年的辅具对我们多数人而言仍是闻所未闻:不弯腰穿袜器、能自己贴膏药的易贴乐、单手杠杆轮椅、爬楼机、移位吊臂、护理机器人……这些辅具设计充满人性化,实用、美观,不但能满足特需人群的具体需求,也能为普通人提供生活便利,合适的辅具可以将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加便捷和快乐。

辅具的分类在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日常活动的需要将其大致分为护理床类、防褥疮用品类、移位用品类、排泄用品类、入浴用品类、轮椅及助行器、手杖、服装鞋帽类、日常护理类、口腔护理类、居家改造类等。

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较大,只有正确地认识、选择和使用辅具,才能真正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从下期开始,我们将陆续介绍一些国内外各种类别的辅具,提高更多的人对辅具的认知,就如何关注特需人群、关爱长者和提升生活品质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待续)

猜你喜欢
辅具自理职业病
试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人人都有职业病
实物方便挑选密云成立残疾人辅具展示中心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盾构机刀盘装焊工辅具的设计与改进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父亲的职业病
我可爱的职业病
自立当从“自理”始
台湾高等院校身心障碍学生学习辅具服务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