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与文学的融合

2015-11-23 02:29沈雪沈清良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9期
关键词:绥化文采新华社

□沈雪 沈清良

(绥化日报社,黑龙江绥化152054)

浅析新闻与文学的融合

□沈雪 沈清良

(绥化日报社,黑龙江绥化152054)

新闻的作用在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达到引导人的目的,首先要吸引人。现在,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报纸的新闻报道,干巴巴,冷冰冰,套话、空话、公式化十足。在全国上下合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我们有理由把新闻报道写得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文采、更有激情、更受读者的欢迎。要达到这一目地,就要努力使新闻与文学进行融合,借助文学的笔法,使新闻报道赏心悦目,文采飞扬,打动读者的心。

新闻与文学的融合,重在点染

点染原是画家描点与渲染的手法,在文学中用来烘托气氛,深化主题,表达情感。新闻要想写得生动,不枯燥无味,也需要点染。点染,就是开拓文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用神话故事点染主题,极大地增强了新闻作品的立体感和意境美。该文分为“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5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用一个神话开始,用以点染烘托主题。中华民族的起源,就是以神话开篇的。精卫填海的理想、盘古开天的豪迈、夸父追日的执著、女娲补天的大爱、愚公移山的奋斗,分别用来点染太行之梦、太行之气、太行之力、太行之爱、太行之魂,使神话、历史、现实交错,传奇性、穿越感愈加浓烈。

例如在太行之力这一部分,就有这样的点染:“传说中追日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这种点染,极大地深化了主题,使作品中的神话与太行人连为一体,浑然天成。

新闻与文学的融合,重在抒情

文学之所以有巨大的感人力量,其原因是作者在写作时具有饱满强烈的感情,常常用富有诗意的文字叩击着读者的心扉。新闻也应该写得富有诗意。因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时代,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的新闻作品,也应相伴而行。

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震憾人心的精品力作,它是新闻与文学相融合的典范。

新华社记者以大海为主线,饱蘸深情写伟人,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发了中国人民对这位伟人的缅怀之情,歌颂了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泪水涟涟,哀思绵绵。

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大海,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大海,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念。

如同一朵浪花,他从故乡的山溪流入嘉陵江、长江,然后穿云雾,过三峡,奔腾而下,经过九曲十八折,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漫长的征程,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

邓小平——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他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作品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富于思辨,大气磅礴,感人肺腑,激起读者的感情波涛。试想,如果报道只是说邓小平骨灰是在何时何地、由谁撒向大海,那样的报道怎会呈现如此动人心魄的力量。

新闻与文学的融合,重在文采

新闻应像文学一样讲究文采,注重美感,让优美的语言在报道中运用与显露,以感染和打动读者。

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一篇富有文采的新闻精品。

“山若有情山亦老”。如果王顺友走过的邮路可以动情,那么,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将洒下如诗如歌的泪水,以敬仰这位人民的乡邮员,用20年虽九死而不悔的赤心,煅铸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最高贵品质——“忠诚”

5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高原,恣意浪漫。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记者,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索玛花儿……

这些形象生动,文采飞扬的语言,充满了诗情画意,如身临其境,仿佛余音缭绕,回味无穷,富有吸引人的特殊魅力,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作品一发表,好评如潮,并一举夺得第16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

新闻与文学的融合,重在渲染

文学的渲染,是对人物的渲染,对情感的渲染,对环境的渲染。新闻作品要表达的思想、现象、人物等都可以进行渲染,以烘托气氛,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文中对1912年泰坦尼克号触礁和2012年意大利邮轮“协和”号触礁人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进行了对比和渲染,以此对雷锋精神进行多角度阐释,强烈地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一首哀婉感人的生命之歌,船长的临危不乱,船员的舍身相救,男人绅士般地向妇孺让出了生命的空间,随船乐手无视死神的来临,淡定自如地用自己的音乐陪伴那些濒临死亡的人们……凡此种种,足足温暖了人类一百年。

而这艘名为“协和”的意大利邮轮,却让人类猝然撞上了精神的冰山:男人拒绝让妇孺优先离船,为了争救生艇甚至大打出手,船长更是可耻地抢先逃命了。

那是一派末日来临般的自私、冷酷与怯懦。最具有嘲讽而又让人难已接受的是,当时船上却正播放着《我心永恒》的爱的旋律。席琳·迪翁如天籁般的歌声是那样温暖,彼时的地中海涌动的波涛却如此冰冷。失去灵魂的躯壳哪里还能存放一丝的爱心?

面对泰坦尼克号与“协和”号的触礁,我们无法相信,时代前进了100年,而一些人的精神却倒退了100年。这无疑是理想的泯灭,灵魂的丢失。

一种悲愤、叹息、呼唤的情感渲扬、思想追问在这篇新闻作品中多处体现,雷锋精神就是在这种渲扬中成为了永恒的价值坐标。■

【l】穆青.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 1982年1月17日与四川分社同志的谈话。

【2】李从军、刘思扬、朱玉、赵承.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新华社2011年10月16日。

【3】何平、刘思扬.在大海中永生.新华出版社,2000年1月。

【4】李从军、张严平、赵承、肖春飞.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新华社2012年2月29日。

【5】张严平、田刚.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华社2005年6月2日。

(本栏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绥化文采新华社
面对新题型 如何去求解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绥化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实施过程的关键点回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群众办事不求人 交警服务送上门——绥化交警支队扎实推进“放管服”工作纪实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军事志文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