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CCL 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最大效率与传输功率解耦设计研究

2015-11-25 09:32李均锋廖承林王丽芳王立业李芳
电工技术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阻抗匹配线圈电动汽车

李均锋 廖承林, 王丽芳*, 王立业 李 勇 李芳,

(1.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0 2.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100081)

1 引言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充电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方便性和更好的用户体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4]。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开展研究[5,6],其电路参数设计,多以系统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为设计目标,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7,8]。研究表明,通过优化系统传输距离、线圈电感、耦合系数、品质因数、负载阻抗和工作频率等参数,能够有效提高系统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9]。但这些方法中,针对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的参数设计相互耦合,即针对效率的优化将导致传输功率变化,而对功率的优化也将影响系统效率。当系统同时存在效率和功率要求时,难以进行解耦设计。同时,无线能量传输环节电路参数设计还需要考虑其对逆变器的影响。

常用阻抗匹配电路有多种形式,比如LC 并联电路、Π 型电路、Τ 型电路、Г 型电路等,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也衍生出很多组合[10]。针对无线充电系统特点、原边侧逆变器续流要求、抑制副边侧整流桥高频电流等要求,本文针对Τ 型LCCL阻抗匹配电路进行研究。通过在原边和副边侧电路均采用LCCL 阻抗匹配电路,实现系统传输功率和传输效率的解耦设计,大大降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难度,且能够对逆变器的等效负载进行灵活设计,保证了逆变器的正常可靠工作。

2 系统最大效率理论分析

图1 是典型的两线圈结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电路结构,其中LP和LS分别为系统的原边和副边线圈,RP和RS分别为原、副边线圈的内阻,CP和CS为谐振补偿电容。RL为负载,U1为电压源。

图1 两线圈结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典型电路Fig.1 Simplified typical circuit of WPT

根据经典电路理论,可以得到图1 所示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电路方程如式(1)所示。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损耗Pt、传输功率PL和传输效率η如式(2)~式(4)所示

令y=Pt/PL,可以得到方程,其中κPS是耦合系数QP和QS是原副边线圈品质因数,QP,S=ωLP,S/RP,S

从式(4)、式(5)可以得出,η∝QP,QS,κPS,且当副边线圈回路呈现谐振状态时,即满足(6)时,系统效率取得极大值。

将式(6)代入式(5)并进行简化得到如下

对式(7)进行求导可得,当负载RL取得最佳负载Ropt时,y 取得最小值,效率η取得最大值ηmax。

3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电路参数设计

3.1 系统电路结构

本文所提出基于LCCL 阻抗匹配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电路结构如图2 所示,输入为工频220 V 交流电源,负载为电动汽车电池。系统采用全桥不控整流滤波电路,Q1~Q4构成电压型逆变器,LP为原边线圈,LS为副边线圈,副边侧同样采用全桥整流滤波电路,并经过二极管DO和滤波电感LO为电池充电。原边侧L10、C10、CP、LP构成原边线圈回路LCCL 阻抗匹配电路,对逆变器出输出功率进行调节;副边侧LS、CS、C21、L21构成副边线圈回路LCCL阻抗匹配电路,实现系统最大效率工作。

在原、副边LCCL 匹配电路参数进行设计过程中,基于副边LCCL 电路实现系统最大效率与原边侧电路匹配电路参数无关,而基于原边侧LCCL 匹配电路参数实现系统设计功率输出与副边侧无关,从而实现系统最大效率与输出功率的解耦设计。

图2 基于LCCL 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Fig.2 Ev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via LCCL circuit

3.2 副边线圈回路LCCL 参数设计

图2 所示的副边电路,可以等效为图中所示电路。其中ZLR=RLR+jXLR为整流滤波电路等效复阻抗。

图3 副边线圈回路等效电路图Fig.3 Secondary side coil equivalent circuit

当负载阻抗ZLR确定时,可根据图3 可以得到式(10):

其中jXLR2=jωL21+jXLR。根据 ZS实部等于Ropt,虚部为0,可求得C21和CS的解析解如式(11)、式(12)所示:

然而在实际中,由于整流桥导通角和导通时刻不仅仅受整流滤波电容、负载、频率等参数影响,还受到前级电路中L21和C21等参数的影响,即XLR、RLR、L21、C21等参数相互耦合,如图4 所示,无法采用式(10)~式(12)获得解析解。

根据电路理论我们可以得到电路中Z21处的有功功率PZ21、无功功率QZ21和复阻抗Z21之间的关系,如式(13)~式(15)所示:

当L21的取值较小时,副边整流电路中会存在一定高频振荡电流成分,因此L21的取值可以消除高频振荡为依据进行经验取值。当L21确定后,可根据电路中PZ21、QZ21和IS,计算不同C21时的RZ21,当RZ21=Ropt时,即可确定C21的值,进而根据回路呈现谐振状态,计算得到CS的值。

图4 前级电路对整流桥等效阻抗影响Fig.4 Pre-stage circuit effects on equivalent impedance of rectifier circuit

图5 不同L21条件下C21对电路等效阻抗的影响(其中RL=35,f=50 kHz,CL=10 μF)Fig.5 Relationships between C21and equivalent impedance at different L21condition (where RL=35,f=50kHz,CL=10uF)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Z21与C21的关系曲线呈现单调性,可采用插值得到C21的最佳值,进而求得CS的值,从而满足副边线圈回路满足系统最大效率工作条件。

3.3 原边线圈回路LCCL 参数设计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原边线圈回路LCCL 参数设计的目的是在给定输入电压条件下实现系统额定功率输出,同时需要满足逆变器工作条件。因此原边线圈LCCL 参数设计需要综合系统输入电压、输出功率和逆变器负载要求等指标。

逆变器工作时对其等效负载的大小和感性/容性存在一定要求,以电压型逆变器为例,一般要求逆变器输出接感性负载,且具有续流能力。当采用相移控制方法时,L10可根据逆变器续流要求进行经验取值。当采用频率控制时,可根据频率调节范围,进行L10的取值。在原边线圈LCCL 电路中,当L10确定后,可通过调整C10和CP实现系统设计要求。图2 中原边线圈回路可等效为图6 所示电路:

图6 原边线圈回路等效电路Fig.6 Primary side coil equivalent circuit

根据电路理论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式中,PINV为逆变器输出功率,θINV为输出电压电流相位角。根据(16)~(19)可以计算得到ZINV。根据LCCL 中ZINV的另一个表达式(21),基于实部与虚部分别对应的原则,可以得到式(22)和式(23)。

可采用MATLAB 软件求解,得到C10和X10的解,将其代入式(24)求解Cp的值

4 系统实验验证

根据文中提出的方法,以北汽E150 电动汽车为样车,设计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如下图所示:

图7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Fig.7 EV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具体指标如下:

表1 无线充电系统参数Tab.1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parameters

根据线圈参数可以得到副边线圈最佳负载Ropt=7.67 Ωk,系统最大传输效率为 94%。设计 L21=88.8 μH,通过仿真获得C21与Z21之间的关系,如图8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C21=177.1 nF 时,RZ21=Ropt,根据此时XZ21可以计算得到CS=141.2 nF。

根据逆变器的续流要求,设计L10=84.8 μH,取θINV=π/180。考虑系统其他环节损耗,估计系统效率为90%,则PINV=PL/0.9=2 933 kW。从而可以计算得到:CP=105.3 nF,C10=243.1 nF。

在实际系统中进行试验研究,实际系统效率89%,最大充电电流8 A。实验波形如图9 所示。

图8 C21与Z21之间的关系(其中RL=41.2 Ω)Fig.8 Relationships between C21and Z21(where RL=41.2 Ω)

图9 电池8 A 充电时波形(CH1:电流,CH2:电压)Fig.9 Battery charging waves at 8 A

6 结论

本文通过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原、副边均加入LCCL 阻抗匹配电路的方法,实现系统最大工作效率与输出功率的解耦设计,并给出了LCCL 阻抗匹配电路设计方法。基于所提出设计方法,以北汽E150 电动汽车为样车,成功搭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实现既定设计目标。本文所提出的系统解耦设计方法,对降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的复杂程度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

[1]Krishnan S,et al.Effect of proximal metallic obj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for electric vehicles[C].Proceedings of the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adioFrequency Integration Technology (Rfit)2012:128-130.

[2]Mohrehkesh S,Nadeem T.Toward a wireless charging for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at traffic intersections[C].2011 14th International IEEE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c)2011:113-118.

[3]Panchal C,et al.Investigation of flux leakages andEMC problems i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for EV and other mobile applications[C].2012 6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lectromagnetics (CEEm) 2012:301-304.

[4]Kurs A,Karalis A,Moffatt R,et al.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J].SCIENCE,2007,317(5834):83-86.

[5]Cannon Benjamin L,Daniel J F H,Stancil D,et al.Copen goldstein,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as a potential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as a potential mean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o multiple small Receiv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9,24(7):1819-1825.

[6]Mehdi Kiani,M G The circuit theory behind coupledmode magnetic resonance-base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Regular Papers,2012,59(9):2065-2074.

[7]SeungHwan Lee S M,Lorenz Robert D.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odel for 95%-efficiency 220-W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over a 30-cm air gap[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11,47(6):2495-2504.

[8]Zhen Ning Low,Raul Andres Chinga,Ryan Tseng,et al.Design and test of a high-power high-efficiency loosely coupled plana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9,56(5):1801-1812.

[9]Alanson P Sample,D A M.,Joshua R Smith,Analysis,experimental results,and range adaptation of 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tor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1,58(2):544-554.

[10]Teck Chuan Beh,T I,Masaki Kato,et al.Basic study of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 based on impedance matching[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SIE),2010:2011-2016.

猜你喜欢
阻抗匹配线圈电动汽车
基于LSTM的汽轮发电机线圈的早期异常检测
基于LCC-S补偿拓朴MCR-WPT系统的宽范围阻抗匹配研究
纯电动汽车学习入门(二)——纯电动汽车概述(下)
微波无线传能系统中直流阻抗匹配器设计①
小型线圈缠绕机设计
超小型薄壁线圈架注射模设计
电动汽车
多阶阻抗匹配与宽频带天线的设计分析
现在可以入手的电动汽车
一种阻抗匹配层的截断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