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建筑设计——以“齐云山温泉度假养生之都项目”为例

2015-11-27 07:22夏成峰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安徽建筑 2015年5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夏成峰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社会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它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各地开始重视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旅游区的资金投入,因此旅游服务的各项建设开始加速进行[1]。旅游项目的建设离不开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工作,其中名胜风景区的大量建设也能够反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2]。本文从风景名胜区的建筑设计工作出发,以“齐云山温泉度假养生之都”项目为例展开分析,对项目进行介绍与总结,从人为景观、自然景观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角度来阐述风景名胜区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

1 “齐云山温泉度假养生之都”项目概况

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约15km。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国家重点4A级风景名胜区[3]。齐云山温泉度假养生之都与齐云山北麓景区大门之间隔江相望。项目位置处在景区大门、休宁县县城的主要通道上,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4]。

本项目因建设单位要求体量较大,建筑整体5层、局部2层,建筑面积约4.5万m2。本项目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所遇最大问题即为过大体量的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建筑的外部造型处理上阐述山地建筑设计与建筑外部环境的有机统一。

2 项目总平面设计

图1 “水晶宫”般的项目设计

图2 规划设计图

“建筑需要和环境对话。”[5]建筑需要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作为它的表现依据和条件[6]。与此同时,建筑的表现也会给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带来蓬勃的生气。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能够通过人的感受来进行体验,这种关系既表现为直觉,或者是一种功能上的体验,也表现为感知、心理上的体验。

对于建筑环境的认识,西方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赖特的有机建筑论[7],其主要观点是为了让建筑物和自然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这种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形态应当模仿自然的有机体,甚至像从地面自然生长而出一样攀附在地面上;二是马瑟布劳的理论[8],认为建筑是人造晶体般的构造物,没有必要仿效自然,应当与自然形成对比。勒·柯布西埃也认为,“建筑就如机器,不同于生物[8]。”这两种理论表面看起来截然不同,然而两者都肯定了建筑和环境的共存性。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环境理论[9]也是自然与人工的统一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非常简练的概括了中国园林的基本思想[10]。曲折的“M”形建筑平面顺应山脚的地形布局既可以使建筑建在山体的等高线上减少土方量,也方便建筑使用[11]。曲折的平面轮廓不但有利建筑与山体融合,而且有利组织局部区域景观设计。

3 主体建筑设计

就现有建筑而言,无论从美观角度还是从创意角度,都不是十分的令人满意,特别是这一建筑是坐落于一个旅游胜地,没有十分出众的外观,无法吸引游客的关注。[12]而对于新设计的带有空中院落的建筑,就更加富有美感,更加的别致,便于游客欣赏风景。与此同时,院落的存在可以制造一种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视觉效果,可以给游客一种放松的心态,使游客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一建筑,产生依赖感。同时,这一建筑选择流线型的楼板,本身就会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体验。让人很容易的爱上这里,并且还选择玻璃皮表,这样在室内不仅可以欣赏到美景还可以感受到暖暖的阳光,给人一种水晶宫的错觉,宛如生活在童话故事中一般。

主体建筑不仅采用流线型的设计,也在玻璃窗台上进行绿化,形成循序渐进的感觉,而且是结合了大自然里的梯田构造,更加和自然融为一体。

图3

图4

图5

图6

4 设计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问题

4.1 设计建筑与山体构造的呼应关系

齐云山项目在策划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建筑就是在塑造崭新自然”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在国内外许多风景名胜区建筑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在齐云山温泉度假养生之都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如附图1所示,建筑总体上呈现出流线感,融入自然环境中体现出自然、和谐、风韵之美,犹如大自然吹来了一阵柔和、清凉的风,融合齐云山钟灵毓秀、天然挺拔的气质,在一片低洼处拔地而起一座整体5层、局部2层的水晶宫。齐云山周围的地质构成为层积砂岩,赤如朱砂,灿若红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红和棕红,在绿色波涛般树林的掩映下,整座齐云山紫衣赭裳,显得生动而鲜明,灿烂而大气。如图2、图7所示,整体建筑物的整体呈现出融合之感,一座体量如此巨大的建筑在建造后并未与周边环境、山体构造产生破裂、违和感。

4.2 建筑立面的设计意向

图7

齐云山本身是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同时它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因此在设计上,建筑物自身采用飘逸、流线的外形,也能够彰显我国道教老庄文化的灵动、洒脱。从建筑物的立面不难看出,整个建筑与周围的梯田、丹霞地貌之间形成一种延展性,在高耸巍峨、深不可测、蹊跷多姿的峰峦洞岩之中,设计建筑与自然风景也一同并入一种自然、神秘、幽远的气息之中。

4.3 建筑大门的设计意向

建筑物梯田式的片状设计,在灵动之中又带了一丝人文意味。设计建筑与山体构造和谐、共生,最终形成了一道极具人文气息与自然风光特色的人工建筑景观。在崖壁直削、谷地幽深、群峰竞秀的齐云山景区,设计建筑并非是一种附和,而是采取了人类的一种自然关怀的态度融入其间,体现出人类“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筑大门看似随性地破开一个个洞府的入口,引人入胜。通过建筑物的外部造型设计,设计建筑在游客之中传达这种“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共生”的美丽祈愿。

4.4 建筑屋面的设计意向

齐云山海拔585m,境内存在36座奇峰、72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最终汇成胜境。在浑然天成的自然名胜之中要建立一个人工建筑,建筑物自身与周围山体构造之间在设计上形成遥相呼应的关系,能够在保存齐云山自然风光的基础上,让游客对在建的建筑项目耳目一新。

5 结 语

建筑的整体一方面需要充分地符合自然环境,不会显得十分的突出,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形状,将其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机关系,要对建筑的每一部分,做出合理的设计,既不浪费又体现出一种理性。

[1]高佐人,等.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研究与通用平台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S1).

[2]冒亚龙,雷春浓.一种理性的建筑设计与评价视角—应用分形的建筑设计尝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4).

[3]陈晨,孟聪龄,杨天洋等.勒·柯布西耶九个建筑创作原型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以太重集团总部建筑设计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3).

[4]王建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建筑设计创作发展路径刍议[J].建筑学报,2015(2).

[5]杨燕.非优区位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以安徽齐云山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3.

[6]易中,等.建筑设计方案的层次分析法评判——以学生作业为例[J].华中建筑,2014(7).

[7]苏炜,汪菁.建筑设计方案的属性综合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1).

[8]邓雪原,等.基于IFC标准的建筑结构模型的自动生成[J].土木工程学报,2007(2).

[9]柴宏祥,等.绿色建筑节水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经济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

[10]叶大华,胡倩.基于低碳生态详细规划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J].城市规划,2013(1).

[11]林海燕,王清勤.加强绿色建筑科技研发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J].施工技术,2014(10).

[12]田慧峰,等.中国大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J].建筑科学,2012(4).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