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螺旋CT不同扫描方向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2015-11-28 02:10张新生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扫描时间伪影头颈部

张新生

(西峡县豫西协和医院CT室,河南西峡 474500)

128层螺旋CT不同扫描方向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张新生

(西峡县豫西协和医院CT室,河南西峡 474500)

螺旋CT;头颈部血管;CT血管成像;扫描方向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迅速发展,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后处理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已经进入常规的临床应用。头颈部CTA质量受扫描技术因素的影响较大。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扫描方向,初步探讨自头侧向足侧方向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应用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30例行头颈部CT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1-70岁,平均53岁;B组:男10例、女5例,年龄38-62岁,平均年龄49岁。

1.2 方法 应用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层螺旋CT机,两组患者均行双期扫描。第一期两组患者先行头顶至主动脉弓平扫,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5mAs,球管旋转时间0.3s,螺距0.8,层面采集厚度128×0.6mm,扫描时间4s以内。第二期,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不变,应用智能触发扫描系统,兴趣区设在主动脉根部,为减少左头臂静脉内高浓度对比剂对主动脉弓上部动脉观察的影响,选择右侧肘正中静脉置入20G静脉留置针,对比剂采用碘帕醇(370mg/L)[1]。两组患者均经右肘正中静脉以4ml/s流率,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75ml,再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40ml,当兴趣区密度达到100Hu时,A组患者再延迟4s自动自头侧向足侧方向开始扫描、B组患者再延迟2s自动自足侧向头侧方向扫描。两组患者均用Neuro DSA软件将增强前后图像进行减影。

在工作站上利用Neuro DSA、3D及InSpace软件对所有图像进行MPR、CPR、MIP、VR重组和质量评价。评价颈动脉系、椎-基底动脉系主要动脉及分支显影情况,统计头臂静脉内对比剂过度浓聚伪影的例数,测量颈总动脉起始处、颈内动脉起始处、颈内动脉末端的CT值,测量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大静脉CT值差。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头臂静脉内对比剂过度浓聚造成严重伪影A组低于B组,A组大脑中动脉-大脑大静脉CT值差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总动脉起始处、颈内动脉起始处、颈内动脉末端CT值,以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CT值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各指标检测结果(n=15)

3 讨论

头颈部CTA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TA的优势在于其能观察血管狭窄部位、测量狭窄长度、狭窄程度及判断斑块性质,观察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的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能力已得到充分肯定,具有与DSA一样的诊断价值[2]。DSA能显示脑血管畸形,反映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的立体关系,但DSA很难同时观察全脑血管,而CTA可在短时间内观察颅内动脉血管全貌,包括颈内动脉系、椎-基底动脉系及Willis环等[3]。头颈部CTA检查扫描范围大,观察血管数目多,邻近骨质结构复杂,三维处理困难,因此对扫描技术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对扫描时间的把握。成功的头颈部CTA扫描首先要求颈动脉系、椎-基底动脉系对比剂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以上,CT值至少在200Hu以上,并且要求颈内静脉、脑静脉回流少及毗邻器官处于较小的增强幅度,即动-静脉CT值差愈大,图像愈清晰,对比度高,才能适合工作站的三维重建处理;其次,扫描时应尽可能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和避免不必要的辐射,从而减少对受检者的辐射损伤和对比剂加重肾脏负担[4]。

关于头颈部CTA扫描方向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献都认为应顺头颈部动脉血流扫描,即自足侧向头侧方向扫描[5]。但这种扫描方向存在以下弊端:首先,注射侧头臂静脉内对比剂过度浓聚伪影干扰颈总动脉起始段的显示,甚至颈总动脉起始段可出现中断假象,给诊断带来困难。产生的原因是扫描时间过早,高浓度的对比剂来不及与血液混合,未完全回流入上腔静脉及心脏,而头臂干、右颈总动脉已开始扫描[5]。其次,颅内静脉过度回流显影影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Willis动脉环及大脑前动脉的显示。

本研究中A组患者改变了扫描方向,自头侧向足侧扫描,结果显示,A组患者头臂静脉内对比剂滞留浓聚伪影的例数明显少于B组(自足侧向头侧扫描),大脑中动脉-大脑大静脉CT值差明显高于B组,即采用自头侧向足侧的扫描方式,脑静脉回流伪影较少,对脑动脉的干扰也较小。本研究认为采用头侧向足侧扫描的可行性为:头侧向足侧扫描时最后扫描下颈部血管,对下颈部血管来说,扫描时间相对较晚,此时头臂静脉内已无对比剂滞留,解决了头臂静脉伪影干扰问题;头侧向足侧扫描时先扫描头部血管,对脑静脉来说,扫描时间相对较早,脑静脉内回流较少或无回流,因此脑动-静脉CT值差较大,图像的对比度高。因此,本研究中采用的自头侧向足侧的扫描方式可基本解决自足侧向头侧扫描静脉伪影干扰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图像质量。但自头侧向足侧扫描,对于颈静脉扫描时间相对较晚,同样存在颈静脉伪影干扰的问题,可通过缩短扫描时间的方式解决。

有学者先行CT灌注扫描,根据大脑前动脉的峰值时间,计算出扫描延迟时间,来确定头颈部CTA的延迟时间,虽然此扫描方案延迟时间准确,但是增加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总之,头颈部CTA采用自头侧向足侧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头臂静脉、颅内静脉伪影的干扰,该扫描方案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1]戚跃勇,邹利光,陈轶,等.头颈部64排螺旋CTA的操作规范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262-263.

[2]牛秀兰,郝玉梅,王忠民.头颈部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1,5(5):271-272.

[3]金欣,韩淑祯,张晓光.双源CT头颈部CTA的应用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1):102-103.

[4]于明川,张滨,刘辉,等.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优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9):1389-1391.

[5]丁同文.脑CT灌注及头侧向足侧扫描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6):30-31.

(临床医学栏目编辑:陈志宏)

R814.42

A

1004-6879(2015)03-0218-03

2014-07-31)

猜你喜欢
扫描时间伪影头颈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参数优化MRI的应用有效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临床应用中常见伪影分析及应对措施
基于MR衰减校正出现的PET/MR常见伪影类型
急性脑梗死全脑CT灌注成像扫描时间优化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减少头部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的propller技术应用价值评价
一种无伪影小动物头部成像固定装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