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铀:立足本土,走向当代

2015-11-29 02:17李书喜
读者·原创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画派甘肃敦煌

文 _ 李书喜

陈天铀:立足本土,走向当代

文 _ 李书喜

陈天铀,山水画家,江西省赣州人,生于1945年9月,自幼酷爱书法、绘画。多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90年加入甘肃画院。立足西北,数十次深入青海、甘南、河西走廊等地写生,在戈壁大漠、雪山草原、丝绸古道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作品曾数次参加全国美展及甘肃美展,曾获全国美展优秀奖、甘肃省美展一等奖、敦煌文艺奖、飞天奖等。原甘肃画院副院长,现任甘肃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甘肃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Q=李书喜,A=陈天铀

Q:您的画很阳刚,很有张力且正气十足,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您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吗?

A:是有一定关系的。我比较喜欢画山水,1958年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全民大炼钢铁,炼钢铁需要白云石,学校就组织学生们去乌鞘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那里有白云石矿。当时的乌鞘岭全部是草滩,草比人高,除了几个放牛放羊的藏族人,就没有什么人了。我们在那个地方劳动了三四个月吧。正是冬天,天气寒冷,我们从山上把石头挖出来,又用背篓把石头背到山下,再用平板车把石头拉到火车站,天天重复这样的劳动。那时我13岁,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那段劳动生活让我对祁连山有了感情。那时兰新铁路已经通车了,石鲁先生画了一幅《火车来了》,那张画就是在乌鞘岭上画的。

Q:画作贵在精神,画的精神需要具体的笔墨、形、色、势等来表达,您是如何认识和使用这些具体的元素,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A:我在学习传统中国画的过程中,对唐、宋、元、明以来各派大家的笔墨特点都有分析和研究。后来看了黄宾虹先生的画论以后,明白了“五笔七墨”。对“平、圆、留、重、变”这五字诀反复去理解,觉得这五个字是总结出来的用笔之法,是中国画的精髓。从那时起,不管写字也好,画画也好,我都注意用笔的变化,让“平、圆、留、重、变”的运笔方法成为一种自觉。

甘肃这个地方比较特殊,尤其是到了河西走廊以后,自然景观、地貌和东部截然不同。总体来说,是很荒寒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征,基本上由雪山、草甸、草原、戈壁、沙漠等构成。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里面,找不到表现这些东西的语言,这就需要画家在写生的时候,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国历代山水画大家的笔墨语言中寻找适合表现西部山川的部分。这中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长安画派。陕北黄土高原以前也是没有人画过的,但石鲁把它表现得那样精彩。他们的探索和研究给了我很多启示,从此我就一直特别喜欢长安画派。

Q:您以前的画作当中,有人物的很少,这两年您在新作当中画了很多高人隐士,这是否是因为您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A:不是这样的,山水画不管是否画了人或动物,都是生命的体现。画家从生命的角度思考艺术是终极的沉思和探寻。我这几年总是在想艺术精神和笔墨锤炼的事情,总觉得不够,认识尚浅。青海、河西走廊、新疆、内蒙古这些地方反复跑了好多遍,已经很熟了,但是每年还是会约几个朋友再去看看,加强一下记忆。生活的东西积累到一定的量了,但是要真正完成笔墨语言的转化,还是需要不断地从古人那里学习,在传统当中学习。我画了不少更接近传统山水画的小画,其中也表现了古人隐逸休闲的一面,这不算新的思考。

Q:您提出过“立足本土,走向当代”的口号,您觉得要实现这个想法还需要什么条件?

栏目主持:李书喜

羌塘月 70×70cm

及到重阳景自新 70×185cm

A:甘肃的画家还得立足于本土,不要好高骛远,外面的世界尽管很精彩,但是你与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艺术思想不断解放。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现在是画家们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自由。思想自由了,可以去做各种各样的探索。有些人批评我,说我搞的那些东西太保守。那没办法,我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我的经历决定了我依然还是有那样一种追求。我不可能马上就变成现代派,追求西方最新的东西。我没有研究,从感情和其他方面来说,我也接受不了。所以我只能逐步地接触一些新鲜的东西,跟上时代。世界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的审美观念应该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研究美术史,实际上每个时代界限非常清晰,每个时期的画都不一样。画家贾又福先生有句话:“破执者悟,返法者迷。”你如果永远追根溯源,最后就会让自己陷到那里面,就什么都画不出来了。所以,还是要向前看。

Q:您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过石鲁,他对您有什么影响?您是如何看待他的?

A:石鲁是大师,也是我的榜样。很遗憾,我始终没有见过他本人,但是石鲁先生的画论和画作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觉得他是一个思维非常活跃的人,他能够写电影剧本,版画又画得那么好,还画中国画,他很快就能够抓住很核心的东西。他不断地探索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样的人特别少。我认为没有石鲁就没有长安画派,应该说,他是长安画派的核心。

Q:最近您在艺术创作上有什么新想法、新动作?

A:我最近在考虑怎样把敦煌文化的精神做一次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在研究中汲取精华,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补充和完善。季羡林先生提出,敦煌文化是世界上几个重要文明的汇聚。敦煌文化的精神就应该是中华文化立足本土,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不断丰富自己。这种精神是需要延续的,我想为这种敦煌文化精神和具体的敦煌画派的组建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

敦煌学作为一种显学,去研究它,就是认识到它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敦煌艺术,要从精神高度上把握。如果仅仅是去莫高窟临摹一些壁画,或是把那段历史画一画,那是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工作。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反复走丝绸之路,深入地考查历史、文化,采风、写生。他的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令人钦佩。我们应该吸收一下这些东西,不要太局限于敦煌,要对丝绸之路做考查研究。我认为谈敦煌文化离不开东西方文化交流,离不开丝绸之路的研究。这些年想法很多,但实际上都做不到,我想静下来,总结一些东西,再把思想梳理一下,对艺术精神、艺术语言进行研究和锤炼,还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些,要像历代先贤那样皓首穷经,不敢荒嬉!

雪域圣湖 68×68cm

雪域净土 远尘过客 70×136cm

猜你喜欢
画派甘肃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甘肃两当县站儿巷镇:“民事直说”小程序派上大用场
千年邮驿敦煌悬泉置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致敬甘肃
第17站甘肃
立体画派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