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总量看我国社会发展

2015-11-29 05:45宗寒
中华魂 2015年4期
关键词:经济总量生产力世界

文/宗寒

从经济总量看我国社会发展

文/宗寒

一、经济总量增长的重大现实意义

近来,议论我国发展变化的舆论又进入一个新高潮。美国《名利场》杂志2015年第1期刊登诺贝尔经济学得奖者斯蒂格利斯的文章提出,中国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因而应把2015年称为“中国世纪元年”。他说:“当人们书写2014年的历史时,一个很少被人关注但很重要的事实是,2014年是美国能够宣称自己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最后一年。中国以经济总量第一的姿态进入了2015年,并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是永远的话。中国又恢复了在人类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地位。”也有不同见解,如日本网站称,“中国经济已经看到上线,好像中国时代不久就要结束似的”,等等。

应该说,斯蒂格利斯的分析是有根据的,但我们不赞成他用购买力平价法来计算我国的经济总量。购买力平价法把使用不同货币的国家的商品价格用同一尺度进行比较计算经济总量是有一定意义的,但这一方法由于计算的只是一部分商品,将复杂的商品关系和价格简单化了,时常并不准确,因而不应作为计算实际经济量的依据,只能供作参考。用通用的方法计算,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万亿元,2014年上升到63.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匡算,2014年分别是1949年社会总产值的557亿元的114倍和国民收入358亿元的177倍,是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3645.2亿元的17.4倍(可比价格均按10∶1计算)。换句话说,目前中国一年的经济总量分别相当于1949年110多个中国的经济总量,1978年16个中国的经济总量。

不可小看经济总量增长的重大现实意义。经济总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是人民生活提高的源泉,又是社会发展的新的起点和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说:“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①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落后,生产力必定落后,要求由落后的生产关系向新的生产关系转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生产关系落后,“三座大山”压在人民头上,压得中国人民抬不起头来,是生产力落后,人民贫困,多数人不得温饱的根本原因。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释放出广大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起来。作简单对比就可看出这一点:在公元1000-1949年的近千年中,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于0.5%,增长较快的1870-1913年年平均增长为0.56%,也不到1%,处于基本停滞状态。而新中国建立60多年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0%,60多年增长了100多倍,旧中国1000年中仅增长了8倍。目前我国一天的产值为0.1174万亿元,半天多的产值相当于1820年全年的产值,3.2天的产值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产值。经济总量增长,表明了新旧两个中国、两种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别,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根本道理。

经济总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实力要以经济总量为代表出来说话,以生产力发展作支撑支柱,以经济总量为标志的。一个国家经济不发展,生产力上不去,就谈不到实力。经济总量提高,具有了完全不同于既往的经济实力,使我国进入一个真正世界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地位。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2%,人口占世界的1/5,但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在建国初期只有0.033%,1978年上升为0.049%,2003年上升为0.15%,目前达到1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位置,由1952年的第11位,2007年的第4位,达到目前的第2位。同时,外汇储备由同期的第40位上升到第1位;货物进出口总额由第29位上升到第2位。我国包括钢铁、煤炭、电脑、电视机、手机、棉布等在内的200多种主要工业品总产量,和包括谷物、肉类、籽棉、花生、水果在内的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已多年居世界首位。由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我国已由一个“一穷二白”、物资短缺、贫困落后、多数人不得温饱的国家,发展成为主要工农业品供求基本平衡,有所节余,人民生活明显提高,走向逐步实现全面小康。作为一个世界发展中大国,这样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过去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受尽剥削欺辱,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可言,没有发言权;今天情况不同了,我国以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屹立于世界各国之林,人们热心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关心和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

经济总量关系到发展质量和速度,关系到未来。经济总量是由原有基础和增长速度决定的。基础既定,增长速度快,经济总量就高,反之必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由于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因而经济总量增长快。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1949-2013我国年平均增长10%,最低时也达7.3%(1950-1973,2014年为7.5%),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发达国家为2%左右。2000年与1950年比,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15倍,美国仅增加4倍,德国为4.5倍,英国为2.1倍,法国为4.2倍,世界平均为5.3倍。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2位,其他国家一一往后排了。如果经济总量不增长,基数低,情况就不会是这样。

经济总量是发展的基础。经济总量大,积累水平高,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前提。这些年来我国发展快,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总量增长快,又能比较正确地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积累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促进了我国社会全面发展。我国积累额从1952年的130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1087亿元,2011年的21.3万亿元(资本形成额),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比1952年增长2万多倍,比1978年增长19.5倍,成为我国基本建设不断增长和社会不断发展的物质源泉。我国过去交通运输落后,文教卫生设施落后,公共设施落后,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2.18万公里增长到2011年的9.32万公里,公路里程由8.07万公里增长到410.6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由7.3万公里增长到12.46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3万公里增长到349万公里。科研经费由1953年的0.5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3.3亿元,2013年的11906亿元,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0.08%上升为1.6%、2.09%。科技人员解放初期不到5万人,1952年增加到42.5万人,2006年再增加到3800万人,现在超过5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达到150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22万人,均居世界第二位。科研成果不断增加。

经济总量增长是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基础和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决定于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反之提高是不可能的。建国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长,而人口增长仅1.5倍,因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49年为66元,增长到2007年的18934元,2013年的41804元,2013年分别比1949年和2007年增长了61倍和21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建国前夕不足1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发展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786元,2013年的26955元,2007年比1978年提高6.5倍,2013年又比2007年提高3倍。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下降为1990年的8500万人,2000年的3209万人,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6%,这样的成就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在研究经济总量增长时,我们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改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和结构出现重大发展变化。建国初期,我国是一个落后的纯农业社会,工业仅占12.6%,不会造汽车,不会造飞机,不会造发电机。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我国早已变成为一个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农业体系的工业农业社会。工业行业齐全,拥有40多个大类工业行业,200多个中类行业,上千小类行业。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信息电子产业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工业消费品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位。高新技术的产值达到30%左右。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农业生产结构由主要种粮食转化为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粮食产量及其他农产品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我国每年人口增加700万,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万。每年需增粮食供应200亿斤。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生产占世界1/4的粮食,供应占世界1/5的人口。

经济布局也有重大变化,地区布局走向平衡发展。旧中国整体落后,内地更加落后,少量的工业集中在沿海一带。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在发挥沿海经济带头引领作用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推动中西部地区建设。1978年以后,提出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布局,坚持“五个统筹”,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设施和整个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已基本形成具有强大工农生产能力、各具特色、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工业偏集于沿海少数地区的畸形状况已有根本性的改变。2013年,全国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生产总值达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近40%,比过去合理了。

二、对经济总量进一步分解,看到我们的不足

经济总量重要,对经济总量进一步分解和分析则更加重要。经济总量只能说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却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后者要对经济总量作具体分析才能说明。对经济总量作具体分析,可有多重方法,非常重要的是要对人均经济量和劳动生产率作分析。人均经济量说明一个国家的实际发展程度,劳动生产率说明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两者相互联系,后者决定前者,两者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人口及总人口数量有关。

我国经济总量虽高,但被13亿人口平均,就下去了。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28万亿元,人均35181元,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现在经济总量增长到63万亿元,但人口也达到13.6亿,人均量在世界仍排在80多位,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经济量低,是由于劳动生产率低。2010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12593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8.4%,英国的24.4%,法国的22.8%,高收入国家的24.9%。美国人口比我国少,经济总量比我国高,就是由于它们的劳动生产率高。我国劳动生产率达要到美国水平,经济总量至少还要增长2-3倍才行。

劳动生产率低,人均经济量低,是我国经济总量虽高,但人民生活水平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原因。现在,我国经济大多处于劳动密集状态,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提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总量和人均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提升,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在这方面我们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国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虽然不断提高,但我国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拥有的高学历人口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仍然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具有高水平开创型创新研究人才和领军人物。目前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培养提高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全国各类教育有2.6亿学生,1400多万名教职工,62万多所学校。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决定我国劳动生产率必然逐步提高,社会发展必然大步前进。

对经济发展我们要有长远观点和宏观视角,不能就事论事。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积极性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发展中国,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巩固和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注重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什么都可以创造出来。

三、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结构

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结构,核心是抓科技创新,抓生产力质量特别是劳动手段的提高与转变,抓体制改革。任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建立在生产力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劳动手段变革的基础上。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已进入以科技创造创新为主要动力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再推动量变的决定性力量。发现掌握别人所没有发现掌握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奥秘,有重大发明创造,才能促进生产力重大飞跃提升。科学技术上升到最高峰,社会生产力质量、规模和水平才能达到最高峰。质代表量,决定量,创造量,改变量。经济质量的提高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目标。因此,在今后发展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经济质量和结构,把它放在首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四点:

第一,要抓好关系全局和关系长远发展的关键技术。中国人是聪明的,过去有诸多创造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今天当家作主,建设自己的国家,应该有更多的创造发明。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像过去抓原子弹氢弹那样抓一些大工程,也要像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那样创造科学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重大专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为重点产业创新和振兴提供科技支撑;造就更多世界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培养更多一线创新人才,为企业、事业、大学、科研单位和个人提供最好的条件,鼓励创造发明,这是决定我国今后发展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在诸如信息技术、智能网络、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地质技术、海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和行业有新的重大突破,占领最高峰,取得发言权。创造迸发,群星灿烂,在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关键领域不断出现重大发明创造,领先于世界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崛起的时候。

第二,降低消耗,改善环境,攻克规模增长与资源约束的瓶颈和矛盾。我们面临着生产力发展与资源相对不足及防治环境污染的尖锐矛盾。资源不足是由自然条件、我们对资源的认识、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决定的。自然条件难以改变,但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方式可以改变。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资源,发现创造新材料新能源,摆脱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才能解决这一予盾。开发新资源,降低消耗,避免污染,用尽少的资源占用创造尽多尽好的产品,是一场革命,将引起从生产力到生产方式多方面的巨大变化,推动一系列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是经济质量提高的表现,也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要求。这一步,我们必须走好。资源配置利用方式的新时代,是生产力质变的新时代,也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胜过超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代。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大气、水、土都受到不同程度地污染。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加大治理成本,使我们付出了不少无功劳动。我们下力做了治理,但随治理随污染,治理远未完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污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重大任务。

第三,推动各个行业、部门和全国各地区发挥优势,各展所长,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是一个综合发展的有机体系,生产、流通、交换、消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其他方面的建设,才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只抓一个方面,忽略另一些方面,就会相互影响,带来损失。

我们要十分重视发展农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农业是基础,我国13亿人口,一半在农村。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产量增长,结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正在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但是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脆弱,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每年有上亿亩农田受灾,遇灾就减产;农民收入与过去比有了很大提高,但绝对水平仍低,还有几千万人未脱贫。农村落后的状况不改变,广大农民不富裕起来,就谈不到发展。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使广大农民过上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重要任务。

第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们的文化科技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关键在人。人是决定性因素。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有合适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我们要培养更多人才,特别是形成更多一流领军人才,使我国进一步发展强大。

注释: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

猜你喜欢
经济总量生产力世界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满洲里市“十二五”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十三五”展望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云南省综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