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教育功能的异化性缺失与对策分析①

2015-11-29 15:42郭瑞平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异化功能体育

郭瑞平(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2)

我国体育教育功能的异化性缺失与对策分析①

郭瑞平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 要: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功能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反映。现代社会中体育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体育教育的功能却出现了一系列缺失性问题,导致这种缺失的原因是体育教育的功能出现异化,这种异化性缺失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方面的缺失。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体育教育在功能上的异化性缺失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归纳出这些异化性缺失的外在集中体现和成因,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体育教育功能的正确行使提供参考和依据,保证我国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功能异化缺失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体育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体育教育的功能在各个时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体育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理应与之和谐共兴的体育教育的功能却未能与时俱进;相反的,体育教育的功能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弱化,特别是异化的现象,使我国体育教育陷入了步履维艰的境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研究我国体育教育的功能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具有时代意义。

1 我国体育教育功能的异化性缺失

异化是哲学概念,它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在体育领域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体育商业化、职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科技的过分依赖和对金牌的狂热追求导致了竞技体育的异化问题尤为突出,而体育教育方面的异化问题比较隐蔽,较少受人关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育的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势态,更加丰富的体育文化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体育教育朝着主流方向发展的同时,一些悖逆初衷的怪异现象也在暗流涌动中滋生,如体育教育沦为单纯运动技术的传授、青少年体质状况每况愈下、体育教育的美育功能发生扭曲等。

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体育教育的异化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体育产生的与自己本性相敌对的产物,这种产物反过来又占有人、控制人和支配人。体育教育功能的异化性缺失是指体育教育在行使其功能的过程中出现相对立的附属产物,这种附属产物在影响体育教育功能正常发挥的情况下,导致其功能出现异化,背离初衷,最终构成了体育教育功能不完整性的异化缺失。

2 我国体育教育功能的异化性缺失体现

2.1目标功能的异化性缺失

体育教育的功能首先应体现在教育功能上,然后才是运动技术的习得。运动技术习得是手段,而教育则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在体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忽视体育教育的本质即教育功能,而是将运动技术习得这种手段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视之。于是在我们的体育教育大纲中,都是以运动技术习得为主要内容,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则被淡化于“在实施运动教学的过程进行”中,久而久之,作为手段的运动技术习得被反复强化,客体地位攀升,逐渐取代了主体地位的教育本质功能。这种“手段”取代“本质”的客观现象,其成因复杂,但不能不说是体育长期难以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体育教育的教育本质目标被习得运动技术之手段所代替,体现了体育教育目标功能的偏离,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解释,就是体育教育的目标功能被异化为手段,失去了它本质意义上对人的培养,给人们造成蒙蔽,使假象掩盖了真理,进而导致目标功能的缺失。体育教育功能目标的异化缺失会从本质上改变其发展方向和轨迹,须及早纠正,保证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2.2健康功能的异化性缺失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虽然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来改善这一现象,但收效甚微。青少年中存在的体质问题主要集中在: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耐力素质低谷徘徊等方面。而在原因分析中,除了生活环境和饮食方式的改变、升学和考试压力增大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体育教育不能按规定严格实施、教学质量降低等因素也尤为重要。

培养受教育者拥有健康的体魄一直是各级体育教育部门的宗旨,但在多方努力下,何以青少年的体质还如此让人担忧?究其缘由,是体育教育的健康功能出现了问题。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由于活动空间有限导致课外活动时间和课间操都只是小范围的跑步,体育课中主要从事那些与中招加试相关的练习,体育老师在“安全第一”指导思想下过度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将那些能够锻炼孩子坚强、勇敢品质的项目悉数砍去,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中对安全教育的曲解和异化问题。家庭中的体育教育也被智力和特色教育挤在一边,家长又担心孩子累着,导致孩子的饮食越来越好,而体质却毫无起色。社会体育教育的力量相比更为微薄,且我国社会健身措施还不尽完善,为青少年提供的场所和帮助就更为欠缺。体育教育的突出功能就是保障参与者的健康,但是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使这种最基本的健康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运动量过小,运动强度大幅降低,对“快乐体育”指导思想的曲解,使得体育教育的量度未达到,因此其健康的功能也发生了异化缺失。

2.3美育功能的异化性缺失

体育教育同时还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塑造健康美,而且可以塑造心灵美和行为美,并使三者在运动实践中得到完美的结合。运动中的形体美、动作美、节奏美、服饰美以及行为美都会给受教育者以强烈的美感体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与高度升华。体育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方面的作用是独特的、具体的,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以往我们看到的运动参与者身轻如燕,体形健美,从内到外散发着自然、健康的美,而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导致体育活动本身美的发展方向发生偏离,误导人们远离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美。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也出现一种怪象,无论男生女生上体育课时穿牛仔裤的占相当数量,女生还穿高跟鞋,披长发,完全不是体育运动该有的着装打扮,这种看似“美”的情况实际暗藏了许多隐患,极大地影响了参与者活动的幅度和灵活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运动损伤,原本那种体育服饰美则不复存在。这种体育运动服饰美的异化和运

动技术习得过程中的异化反映了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缺失,这种缺失并非运动中完全没有美的体现,而是社会思想观念的异化造成的人们对运动中美的体验的异化,体育教育原应体现的美育功能出现异化性缺失。

2.4技术传承功能的异化性缺失

体育教育除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要完成技术传承的历史使命,使得体育运动项目技术能够百年传承,源远流长,正是因为体育教育的这种功能,才使田径、各种球类运动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仍然长盛不衰、代代相传。

技术传承是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以教育为终极目标传授技术,从手段到目的,技术的传授是体育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然而在各阶段的体育教育中,家庭体育教育徒具热情,缺乏专业知识,社会体育教育的效果较差,因此,正规、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被寄予厚望,但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存在的异化现象也严重影响了技术传承的传播,如体育的地位始终得不到重视,中学一周两次的体育课多用来应付体育加试,大学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更无法保证技术练习的时间,“安全第一”顾虑下使得体育教师畏手畏脚,课外体育活动形同虚设,两操不能系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又禁锢着许多活动实施者,师生关系的异化也使教师在评价时顾虑颇多,导致技术的习得效果极差。因此,体育技术传承的功能即使只是手段,但这种手段也存在着异化性的缺失,这与整个社会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牵一发则动全身。

2.5文化功能的异化性缺失

体育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体育教育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体育教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既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又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和谐社会,对人的社会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各级体育教育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体育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文化代代传承。我国在体育方面则多表现在关注体育赛事中的金牌数,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体育教育的文化功能是隐性的、更高层次的内涵体现,只有通过良好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级体育活动竞赛的进行来达到潜移默化的传播。而现实中,国家对金牌的强调、社会风气的偏颇、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待,都导致了体育活动中无处不在的明争暗比,文化的深层追求却被漠视,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实践操作中追求的则是量化的实体,即活动举办的规模和形式,追逐的只是奖牌的多少和名次的高低,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幕后操纵、采用不道德手段获取利益,使活动和比赛流于形式,充满功利色彩,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丧失了体育文化传播的初衷,是为体育教育文化功能的异化缺失。

3 针对体育教育功能异化性缺失的对策探讨

3.1清晰体育教育的功能目标是教育

体育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其功能和发展的轨迹,突出体育教育的教育本质,是保证体育教育区分于其他体育活动的根本,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方面的突出贡献,所以,使体育教育的教育本质清晰化,从源头助力,避免舍本逐末。

3.2从制度上保证体育教育落到实处

有关领导首先要引起重视,从制度上保证体育教育能落到实处,同时提高体育的社会地位,体育教育的实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每一级别落到实处,目标不变,形式可多样化,确保一丝不苟地完成体育教育的任务,才能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

3.3加强正确体育审美观的宣传

体育教育传授者应以身作则、正确理解体育美育功能的价值和意义,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宣传正确的体育审美观,使体育教育过程发展成为展示美、传播美和创造美的具有良好情感体验的过程。

3.4重视技术的习得与传承

体育运动技术的习得是体育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只有借助这种载体才能保证最终的结果,尤其是人们对终身体育的广泛认同要求所习得的运动技术必须规范、有效、扎实,所以,在强调体育本质目标的同时,技术的传承功能同样需引起重视。

3.5尊重体育教育规律,体现体育教育的文化功能

体育教育中应强调和谐、平等的参与和公平、友好的竞争,任何违背体育活动规律和体育道德的行为都应该被禁止,尊重体育教育规律,养成良好的体育参与习惯,培养受教育者良性发展的身心素质,体现体育教育文化功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文广.我国体育教育的功能性缺失及其根源探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6):7-11.

[2]李世宏.学校体育伦理的内涵-缺失与重建[J].体育学刊,2010,17(8):51-54.

[3]田荣和.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J].体育学刊,2005,12(4):12-13.

[4]李新建.体育教育的误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5):3 4 -3 6.

[5]胡飞燕.现代学校体育功能多元化扩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3):66-68.

[6]杜成林,曹伟.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85-86.

作者简介:①郭瑞平(197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a)-0090-02

猜你喜欢
异化功能体育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我们的“体育梦”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