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建设的探讨

2015-11-29 15:42张瑶黎健民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535000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康复运动专业

张瑶 黎健民(.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南宁 535000;.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玉林 537000)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建设的探讨

张瑶1黎健民2
(1.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535000;2.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摘 要: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互交叉结合的新兴学科,由于该专业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对专业培养目标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专业建设多数都是借鉴相似专业进行,故对于完善该专业的建设和规范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该文将通过分析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高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建设情况,初步探讨该专业如何更好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运动康复 健康专业发展对策

1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两大类[1]:一类是医学院校;一类体育院校。各个学校的专业培养模式仍旧坚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学科本位思想,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而且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多个方向,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做康复治疗师,又可以做营养指导师、体育保健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还可以做队医、教师等;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比较直接,学生毕业后到医疗系统从事康复治疗的无力治疗师或者作业治疗师。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对运动康复专业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的差异也就比较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也参差不齐[2]。

1.2课程设置欠合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育运动的增加,社会对运动康复与健康类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实际就业情况却恰恰相反,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3]。通过对部分实习就业单位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学校的课程设置、实践培训和人才培养目标跟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符合;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欠缺;以及。医疗系统的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医学知识匮乏,无法满足日常临床工作的要求,体育系统的单位则反映学生们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学习的课程很多,但是不系统,跟运动人体专业、康复治疗技术等相似专业相比没有什么专业优势。如何兼顾各用人单位的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3没有系统的专业教材[4]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尽管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但在专业教材建设方面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依然沿用医学院校或体育院校的相关教材。医学基础方面的课程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部分重叠,运动健康方面的课程又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也有交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以上专业的简单重组,缺乏专业特色,很容易陷入“学而不精”的尴尬境地,同时对该专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院校也尝试自编了一些课程教材和讲义,为专业知识的拓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是与本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尚未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4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由于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相对缓慢,缺乏具有较高层次专业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与体育院校或者医学院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医学知识固然扎实,但是其对体育理论知识了解甚少,而具有体育教育背景的教师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两者都很难将体育与医学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综合发展,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此外,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某些核心课程,例如推拿治疗学、康复治疗技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而实际情况却是担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严重缺乏专业操作技术和实践经验,导致实际授课时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康复技师由于受到学历、工作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或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技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 促进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2.1利用区域优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对于这种医体结合的专业定位,历来有“姓医”还是“姓体”之争,但是这种争论其实没有实际意义。医体结合专业的办学关键是能够充分运用当地合理有效的资源,以服务当地为基础,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办出专业特色。我校紧邻我国面对东盟的国际窗口城市—南宁,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加上广西对服务业大力的政策支持,使得广西保健康复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之社会对保健按摩师、康复训练师等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剧增。以养生、保健公司各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较丰富的保健、养生、康复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保健康复技术,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能适应企业需要的“保健有技、康复有方、体质有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2根据就业定位,改革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大致分为六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制性选修课、自由选修课及毕业实习。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思想道德教育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了一些医学和体育学基础课程,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包括了与该专业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如运动康复技术、运动疗法、中医养生方法等。选修课主要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专业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毕业实习主要包括就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完成。其中专业课做了一些调整,将某些学科型课程转变为技能型课程,例如中医养生学改为中医养生方法,运动康复学改为运动康复技术,人际关系学改为沟通技巧等。此外,增加了培养职业素养的课程比重,开设了公共礼仪、沟通技巧、职业素养等课程。

2.3注重团队建设,改革教师队伍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校中存在学科间及教师个体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且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技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对此,我校探索式的采用例“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由有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加强“传、帮、带”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重视对薄弱学科和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指导力度,开展结对帮带活动,有序推进,有效促进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教学业务

竞赛活动,使青年教师从教师培养的“过渡期”尽快步入“成熟期”,挑起教育教学重担,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经常组织青年教师相互学习,以医学专业出身和以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加强交流和探讨,共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此外,该校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指导思想,不定期选派教师去北京体育大学及其他重点院校培训、观摩有关该专业教学模式和具体工作,并到合作企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以了解行业的最近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培养方向;不定期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开讲座,让师生们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加强与合作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交流平台,实行校企互聘,进一步深化合作,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及科研素质。

2.4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我校拥有基础教学实验室、运动康复实验室、营养实训实验室、心理实训室,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除了在校内各个实验室搭建实践平台外,还先后在我市各级医院建立了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临床实习创造机会。除此之外,还与一些合作单位、企业开展了运动损伤性疾病相关康复方法的项目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和教学成果的转化,对本专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也在试着建设自己的康复中心,增强学生对本职工作的理解,增强学生就业的综合实力,进而促进本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多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社会人民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将会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朝阳专业,在新政策的指导下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和教材等方面确实有待进一步改进。各个兄弟院校应加强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在专业建设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应允许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我们应该从中“求同存异”,并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制定科学培养计划,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的有用人才;在面对专业建设的困难时,我们应当同舟共济,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本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精超,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51-853.

[2]刘军.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实践与理论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4(7):181-182.

[3]王永亮.民族医学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发展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2(9):3-4.

[4]王晓曦.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4(4):98-100.

中图分类号:G8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a)-0167-02

猜你喜欢
康复运动专业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