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2015-12-01 06:03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祁文秀
今日民族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种南亚东南亚

文 /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祁文秀

云南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文 /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祁文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关系持续升温,双方在政治、经贸、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交往日趋密切,云南也随之成为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加强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对此十分重视,并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了我省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任务、措施等问题。

成效与问题并存

在政策扶持下,云南省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已初见成效。从培养模式看,目前小语种人才培养院校不仅积极探索创新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国内培养方式,且普遍采用“1+3”、“3+1”、“2+2”、“2+0.5+0.5”等多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让更多学生“走出去”,在对象国的语言环境下更好提高语言能力,接触了解对象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

从学科建设看,2006年全省有9所高校设置18个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点。目前已有43所高校开设了62个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含24所本科院校设的30个专业点,19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的32个专业点,包括泰语26个,老挝语7个,缅甸语11个,越南语16个,柬埔寨语2个,其中有省级重点建设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点11个。

从专业设置看,高校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分解为不同语种语言类专业、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等模式来实施。同时,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结合等多种途径。

从办学条件看,高校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从无到有,已支持建设东南亚、南亚语种公共外语(越、老、缅、柬、泰语)教研室56个。全省相关图书资料从1万多册,增加到目前的3万多册(件),部分高校建起了小语种数据库和同声传译室、多媒体教室,安装了对象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

从教师和学生规模看,2006年全省仅有90名专业教师且学历偏低。目前已有从事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的教师约330余人(包括外聘教师70余人)。在职教师中,副教授以上占9.4%,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68%,并已有136名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级项目公派留学进修半年以上。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种的高校在校生从2006年的1133人,已增加到目前的近3.5万人。2006年以来攻读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的语言类学生已有10446人,其中本科生占70%。

多个小语种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云南小语种人才的培养。2013年,我省选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10个学校作为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并推出了20门东南亚、南亚语种精品课程,4个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对9个东南亚、南亚语种新专业建设给予经费支持,在24所师资紧缺的高校开展东南亚、南亚语种特聘教师项目,资助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103名优秀东南亚、南亚语种学生到语言对象国留学。此外,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首届高等学校泰语应用能力考试,举办了首届云南省高校学生东南亚、南亚语口语比赛。

在小语种人才的开发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不断暴露。首先是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缺乏科学规划、需求评估不准确。每一种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有多大,哪个语种的人才需求量更多,需求的趋势如何,这些都没有较为准确的调查数据,导致在小语种专业设置时缺乏科学性。

其次,由于对小语种人才需求的激增,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师资、软硬件不足的高校也纷纷开设小语种课程,而忽略了小语种国家的现状、前景,以及自身办学条件,往往导致招生困难或毕业生素质普遍不高等后续问题。

人才培养结构不完善也是一大问题。一些高校偏重培养单纯的语言能力,忽视了对其专业能力的的培养。导致很多小语种学生仅能掌握正常交际用语,当深入涉及专业问题时就不能胜任。

共同努力突破瓶颈

突破瓶颈,推进云南小语种人才培养取得长足发展,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各办学院校和机构的指导,做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整合资源,重点扶持。还应加大经费和政策支持力度。为小语种人才培养提供支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设立小语种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资助实体学院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积极建立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建议有关部门每年组织专家遴选2-3个省级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并给予建设经费补助和一定政策支持。

各高校作为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聘请外省、外籍小语种教师来我省高校任教等多种模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各高校间应加强学术交流和教学研发交流,让教师能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教材研编工作。各高校可以以课题申报的形式,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编写紧缺小语种教材,设置小语种教材发行基金。再一方面,高校还应通过专业设置、教学设计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小语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能让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多开设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使培养的小语种人才更符合社会需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演讲比赛、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只有掌握人才需求发展走向,深化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专业品质,才能使云南小语种人才培养取得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 刘瑜澍 )

猜你喜欢
语种南亚东南亚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南亚》教学设计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山推成功拓宽南亚销售渠道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