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视野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5-12-02 08:23崔维军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受访者研究生人才

崔维军 傅 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拔尖人才视野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崔维军 傅 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而且是全世界增强国家竞争力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通过对116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的问卷调查,分析他们对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看法与态度,总结提出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政策建议。

拔尖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改革 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动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平台。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以近三年(2011-2013)我国优博论文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受访者对于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文献综述

学者们关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包括培养模式的国内外比较、培养模式理论分析和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三部分。

1.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对比研究。张晓鹏[1]阐述了当代美国大学所坚持的以学生为中心,课内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沈蓓绯[2]以密西根州立大学为例,分别从培养目标、荣誉课程、研究生课程、研讨课程、学术研究机会等九个方面具体分析MSU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周建明、贺康静[3]、印德中[4]、李广惠[5]、朱士中[6]分别针对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近代法国大学和美国应用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际比较研究中,国旗和李祖超[7]曾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拔尖创新人才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的共同点及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随后,李祖超、杨淞月[8]从培养制度的角度对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比较研究。杨淞月[9]曾通过对美日德三国的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模式、科研训练、培养环境等五个方面论述其高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

1.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除了对国外拔尖创新人才的现状分析,部分学者以我国国内高校为研究切入点,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要素[10]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中选取个别要素进行分析,不断丰富人才培养系统的理论研究。张秀萍[11]提出要努力实施教育创新、重视个性培养、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探索新的创新机制、营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等培养政策建议。瞿振元、韩晓燕和韩正海等[12]通过文献挖掘的方法,对67名年轻院士的高等教育经历进行分析,指出各类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张建林、廖文武和樊智强[13]、杨淞月[9]、张霜梅[14]都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学校分析层面及教育行政、学校和社会视角,分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杨德广[15]提出,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障碍,主要体现在科研体制、评价体制、教师考核制度、学生培养制度等方面。

高校培养水平的评估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王琳、昌广东和吴耀宏[16]就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绩效的评估问题,借助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绩效评价体系及有效的评价方法,为各大高校评价人才培养绩效提供了参考。范兢业[17]针对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率的问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展开研究,对2010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的学校的工作进行评估。

1.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究。李俊龙、徐翔和胡峰等[10]等及陈遇春、王国栋[18]都以农科教育为重点,对如何培养农科核心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针对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唐星明和黎介寿[19]以第二军医大学南京临床医学院(南京总医院)与南京大学自1983年的联合培养模式,分享他们在这20年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杨凤田,吴宏元等[20]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

除此之外,洪大用[21]为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提出了坚持依托优势学科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刘炎[22]对工科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论述。李未[23]曾对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探讨,并得出相应的指导建议。

2.数据获得

2.1 数据获得。本次调查采取的方法是问卷调查,通过网络调查完成。调查对象为2011年至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包含提名),时间从2014年6月28日至2014 年7月28日。本研究共发出邮件444份,获得有效问卷116份,回收率达26.1%,其中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达100%。

2.2 数据描述。被调查者中男生100人,占86.21%;女生16人,占13.79%,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1-40岁之间,超过总人数的90%,是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的主力军。从地缘分布看,来自一线城市33人,占28.95%;二线城市51人,占44.74%;三线及其以下22人,占19.30%;来自国外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数分别为7人和1人,占总共的7.02%,另2位来源地未知。

3.拔尖创新人才视野下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3.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意度。从对我国目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状况的满意度看,有接近半数的人持有一般的态度,有33%的受访者比较满意,14%的受访者不太满意目前的培养状况,持有非常满意及很不满意的人数非常少,接近6%。

图1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意度

3.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认知。对于我国目前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116位受访者也从他们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了界定。对于教学形式的单一趋势、过于强调全面发展,这并不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而对于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呆板、高水平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情况,分别有40%左右的学者提出其在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明显阻碍作用。见图2所示。

图2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4.拔尖创新人才视野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调查显示,有3/4的受访者提出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除此之外,有接近70%的学者认为重点应放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与此同时,有50%的学者认为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是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对于创新成果的产出,只有20%左右的受访者肯定其重要性。

图3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点

除了对拔尖创新人才意识层面的创新能力培养之外,社会实践活动或项目是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能力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将这些实践活动或项目划分为社会活动、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或竞赛)、社会兼职、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专业实习五个方面,统计分析受访者对上述实践活动的认可程度,结果如图4所示。有接近90%的受访者认同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或是竞赛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专业实习也获得60%的支持。而社会活动、社会兼职与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只得到不到20%的肯定,由此可见,社会性公益活动或兼职服务对于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并不大,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置身于专业发展的环境之中。

图4 实践活动或项目推荐

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是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直接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培养途径包括导师负责、自由选课、各类实验班、国外留学或联合培养、学科交叉渗透、参加科研、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人文教育于科学教育融通等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导师负责制是大家普遍推荐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之一。除此之外,学科交叉渗透、参加科研、国外留学或联合培养也是受访者比较认同的培养方式。自由选课制得到了近30%的受访者推荐。而各种实验班的培养途径只有极少部分人赞同,不到6%。如图5所示。

图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图6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为了促进高校加快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于培养的步伐,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从政策制定的角度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参考建议,见图6所示。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措施类似,基金设置、培养制度的建立、学术氛围的培养及导师在学习期间所起的作用在加快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也是提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实施政策,从学者的角度,为加快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5.主要结论

作为我国高校培养的拔尖型创新人才,优博论文获得者对于国家创新人才建设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及建议有一定的参考性,从自身实践的角度评价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并指出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5.1 从满意度看,大家对于我国目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状并不是非常乐观,与满意相比,持一般或不满意态度的人接近满意人数的两倍。

5.2 从研究生教育改革认知方面看,受访者感受最强烈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形式主义严重及考评制度不合理。与此同时,教育体制僵化、管理过死约束过多的问题有超多半数受访者提出。

5.3 从学生角度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很明显的制度问题,高校实施力不强,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过多约束,限制创新人才成长。除此之外,高水平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等,呈现出一定的问题,与培养体制相比,教学方面的缺陷显得并不那么突出,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调动资源,促进自身的成长。

5.4 创新思维是最受大家重视的创新素质培养重点,而创新成果是大家最不认同的创新素质表现。除此之外,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受到大部分受访者的关注,创新人格与创新精神获得约半数受访者的认同。

5.5 与科研学术联系紧密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或竞赛及专业实习是被普遍认同的有效实践活动,而社会活动、社会兼职、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更多地提升社会交往经验,对学术的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

5.6 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看,导师负责制是调查者比较支持的人才培养途径,除此之外,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留学或联合培养、让学生参加科研、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得到超过半数学生的赞同。

5.7 为了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高校的实施措施,受访者也提出很多建议。包括发挥高水平专家学者的作用,让他们担任研究生导师;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注意考察其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等等,分别从人才选拔、导师安排、学术氛围营造、联合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1]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

[2]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4):59-63.

[3]周建明,贺康静.剑桥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7(1):70-75.

[4]印德中.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授课与实训并重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7):168-172.

[5]李广惠.独具特色的卓越之路——近代法国大学校发展之鉴[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9(4):27-30.

[6]朱士中.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5):147-149.

[7]国旗,李祖超.美英日三国拔尖创新人才德育内容与途径比较[J].全球视野,2010(10):153-155.

[8]李祖超,杨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69-72.

[9]杨淞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10]李俊龙,徐翔,胡峰,王恬,林江辉.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4-26.

[11]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5.

[12]瞿振元,韩晓燕,韩正海,高校如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从年轻院士当年的高等教育经历谈起[J].中国高教研究,2008(2):7-11.

[13]张建林,廖文武,樊智强,包晓明.大众化时期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效培养之道[J].现代教育科学,2011(5):98-103.

[14]张霜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15]杨德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克服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2-14.

[16]王琳,昌广东,吴耀宏.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75-78.

[17]范兢业.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18]陈遇春,王国栋.我国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6):62-64.

[19]唐星明,黎介寿.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7-18.

[20]杨凤田,吴宏元.兴趣引导、平台支撑与项目牵引——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6-11.

[21]洪大用.积极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41-43.

[22]刘炎.工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0(6):57-58.

[23]李未.突出特色鼓励创新培养拔尖人才——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1-4+20.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C1-2013Y08-137)和江苏省研究生教改课题(JGLX13_044)资助。

猜你喜欢
受访者研究生人才
人才云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