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面料设计实践教学探讨*

2015-12-02 04:26
山东纺织经济 2015年9期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前言

针织面料设计是针织服装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在现代针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针织面料设计主要体现在纱线的应用、组织结构设计、织物纹理设计及表面肌理设计。一些著名的针织企业专门设置纱线设计师、一些特定先进设备的工艺设计师,来挖掘纱线的表现形式及设备的编织功能。但是传统的针织面料设计课程还停留在组织结构的讲解与分析的层面上,目前,针织服装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存在节奏上的不协调性,这需要院校能够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实时的来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保持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及前瞻性。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针织服装设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培养实验、研究性学习方法与工作方法的教学方法[1],在这种教学方法过程中,针织技术课程不作为独立的课程模块出现,而是内化到“针织服装设计课工作室”课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简单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而是能够运用掌握的技能与技巧通过针织面料转化为另一种设计语言。

一、针织面料设计教学程序探讨:

前置课程:针织成型工艺基础---掌握针织基础知识,掌握线圈形态,基本编织原理,基本织物编织实践,横机设备基本操作及调试。

教学目标:能够在剖析纱线的性能、分析组织结构物理性能、应用编织技术、织物肌理描述的基础上将主题前期较抽象、夸张、开放、变形的表现形式融入对针织材料的质感、纹理、面料肌理的探索中去。在面料创作过程中,能够感悟工艺技术不仅仅是前期思维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设计中得到延伸。

教学内容:各种组织结构的面料的物理特征(弹性、悬垂、挺括度)表现各种组织结构的面料的表面特征(毛羽、颗粒、卷曲、镂空、凹凸、立体、缩绒、拉毛)表现材质、视觉的对比与融合(粗与细、实与虚、亚光与有光、弹性与非弹、明与暗)

教学方法:市场调研、面料观摩、工艺实践、改变工艺参数多次实践

教学资源:纱线库、纱线展、面料库、样衣库、横机设备、后整理设备

二、教学案例分析:

主题1:“茧”;关键词:包裹、缠绕;作者:邱雪景

主题感悟:世界发展变化,每个人都在赶着新的时间做着新的事情,像“茧”储藏着新生的朝气和力量。作者在创意表达时候,采用树枝、麻绳等材料来表达“蚕茧”核心部分的光洁和硬度,采用马海毛、丝棉进行外面的缠绕和包裹。形成视觉和触觉上的对比(见图1)。

在面料设计的教与学中,引导学生对其前期作品进行分析,该主题着重从质感的角度出发,抓住“柔软、蓬松、毛感、温暖”等形态或者情感的词语,最终确定为光洁的棉线和蓬松的马海毛,来表现包裹一词所呈现的空间感、安全感以及新生的生命的脆弱。在材料的选择基础上,针织面料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来体现表现的形态或者延伸的形态。

图1 “茧”的创意表达

方式一:“O”型曲线的表达;采用棉质纱线,表面光洁,在2*1罗纹基础上,通过反针的大小线圈的组合设计,使得正面线圈形成的条状因线圈的变形而弯曲,织物表面呈现硬朗与松软、蓬松与紧致的对比,同时形成“O”形的图案,如图2所示。

图2 “O”织物设计

方式二:“毛毛虫、茧”形态”;此想法源于蚕茧及蚕茧之前的生命特征,毛毛虫具有“柔软、弯曲”的特征,引导学生采用质轻、容易形成泡状肌理的特征,在横机上反复实验,可以是漏针形成的浮现、也可以是编织脱圈形成的浮现,经过多次实验总结出脱圈形成的浮现更具立体感,从而采取脱圈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多针脱圈发,从而形成规则或者不规则的“毛毛虫”形态以及“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各种形态的“茧”状。

图3 “毛毛虫、茧”织物设计

主题2:“建筑”;关键词:几何三角、交错;作者:寂效晋

选取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形外观及内部纹理构造(如图4所示),前期作者从图中观察各种形态三角魅影,同时呈现交错的美感。在进行造型表达研究时(图5)主要是针对三角的排列、形态、视觉、光来表现面与面的虚实对比,线与面的交融、块面与骨架的分布。

图4 灵感源

图5 造型表达

在面料设计教学阶段,首先选择纱线采用高支棉纱线,目的在于织物的肌理清晰,表面光洁。重点在于体现织物的几何结构以及块面的分布。

方式一:“虚与实”的错落分布及构成;采用大小线圈组织以几何三角的形态组合,大线圈形成镂空的效果,小线圈形成密实的效果如图5a。采用漏针与移圈的方式,漏针形成浮线镂空与正常编织形成密实的织物形成虚实的对比,通过移圈的手法增加纹理的变化,打破织物的规律性。

图6a 大小线圈

图6b 漏针与移圈

方式二:“凹凸”效果,体现块面与结构骨架的错落有序的关系:在编织过程中,利用一个针床织针全部编织,另外一个针床局部织针编织,同时结合移圈的手法,形成变化几何的凹凸效果。在掌握运针手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变换针型,采用较粗的棉线,则形成立体效果更加分明的粗犷型风格的面料,(如图7系列面料所示)。

图7 双面移圈变化结构

方式三:“层次的叠加”在双面移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通过掌握针织横机工作原理通过开关的合理使用,形成双面织物的浮线装饰,突出织物在视觉上具有层次感。在纱线的选择上,采用带状纱线来编织浮线能够增加浮线的装饰性及面料的功能型(如图8所示)。

图8 双面移圈变化结构

三、针织面料设计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从教学实践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主题研究中的针织面料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基于“特定主题”的工作任务进行针织面料设计从而掌握本课程相关知识和能力要点,在进行针织面料设计实践教学过程需要进行以下几点的探索:

1.教师团队合作

针织面料设计是内化在针织服装设计工作室课程中,知识与能力要求涉及服装艺术设计与针织工程两大专业领域。课程采用“主题”的形式开展,其内容包括三个阶段:1)研究阶段:主题确定、资料的搜集、创意表达。2)发展阶段:市场调研、针织面料设计、款式设计。3)应用阶段:款式分析、工艺试验、样衣制作、成衣制作、系列手册汇总、展示与沟通。从此课程里看出面料设计环节与前期研究及后期的应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使面料设计不再是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掌握,而是在此基础之上,侧重针对问题采取系列的解决方法的研究。而且设计的面料能够与主题相符,才是符合课程要求的。所以在完成一个主题工作室课程,需要教师团队合作,团队的学缘结构要求有服装设计专业、针织工程、纺织品图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每个老师在教学不同阶段进入课程,以主讲的身份进入课程,其他老师进行跟踪辅导。

2.学生团队合作

在主题教学活动中,以团队构架进行主题研究与实践,在团队中各个成员发挥所长,共同支撑团队往更优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团队教学过程中,能够相互激发创意思维,并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创新成果,以增加团队的协作能力及面料设计创新能力。

3.课堂场所概念的转变

在进行针织面料设计环节,并不能限制在针织工作室进行操作,这将限制创意想法的产生,教学场所会涉及图书馆、网络、各类纱线、面料展会、针织公司的研发中心、学校工作室的实物资源库等地,通过对当今流行的面料进行观摩、分析、总结,带着信息进入工作室进行面料的实验与改进。

结束语

从针织面料设计的特点来看,针织服装设计教育与实践是紧密相结合的,这点在国外针织服装设计教学中尤其重视,同时国外在针织服装设计及针织面料设计方面实践走在前面,相关的针织服装针对性的书籍已不少。如《the art of knitting》、《KNITWEAR》、《Knitting International》,特别是《the art of knitting》,主要是针织组织结构设计与面料肌理表现研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具有较大的空白,因此,建议针织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探索这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

[1] 冉卫红.揭示术理的教学范式——服装设计主题教学法案例[J].解析南京艺术学院,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