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5-12-03 15:52谷莉黄顶
今日湖北 2015年17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文/谷莉黄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文/谷莉黄顶

摘要深化改革是一场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革新与运动,为我国经济的再度辉煌提供了科学的制度支撑。但是,中华民族仅仅在物质上取得丰富不算伟大复兴,只有物质与精神文化共同书写辉煌才算。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革新的主力军,是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者。每一所高校都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的精髓所在。她的提出为每一个大学生勾勒出了价值内核和共同理想,营造出了一个精神家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比坏不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小农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三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混合、转化和蜕变的阶段。在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中,发展直接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配合;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下,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逐渐被隐藏到了幕后,生产发展不再需要直接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人也由以前的群体变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单元,感情逐渐趋于自利化、原子化、碎片化和空洞化。“小悦悦”事件的不断重现,就是这种“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利与义不断混杂的结果。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促进学生人格独立、科学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圣地,在这个纷杂社会背景下也难以独善其身。近些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边缘化价值观在学生中有大肆蔓延倾向。这给每一个高校教育服务工作者和学生敲响了警钟,只有坚守标准,成长发展步伐才能更加稳健。一个国家不能特立独行,她将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社会没有是非界限,他将失去真善美;一个大学生没有行为准则,他将会失去自我。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行为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走出两大困境:一是比坏心理,二是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不自信。

一、“比坏”心理降低了学生的道德观

在是非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在社会中已经慢慢演变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从而降低了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就如高校中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上课了,不一定会不挂科,不挂科不一定学得好,学得好不一定能有好工作”。这句话之所以能在大学生中迅速流传开,是因为在学生中“好与坏”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显,只有更坏之说。在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上,学生会用不断推论和比较的方式来进行评价。而不是借助一个明确的是非观来作为认知事物的手段。从相对论的角度来看,好与坏总是相对的,没有一个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虽然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在评断是非的过程中掺杂了个性而断言学生的是非评判标准和认知能力降低,但是学生评断是非的个性应该建立在一个积极健康的前提之下,推导出来的是一种更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标准。而不是现在的一种比坏心理,这样往往是越比越坏,到最后就是完全放弃或无所作为。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变革时期,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迅速转变,整个社会评价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将人置于利与义的混合状态,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矛盾的。在老人摔倒时,人们会陷入救与不救的一个矛盾心理,彷徨不敢作为。足见,人们开始用利来衡量义的价值。无数事例表明,在事故发生时围观的群众不会立马散去,而是彷徨的等待一个人帮他们做决定,一旦有一个人站出来伸张正义,其他的人也会相继站出来。这是一种典型的用利来评价义的现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积极正义,现在这种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积极的正义变成了一种消极正义,积极推论转变成了消极推论。要么泛正义,要么是泛利益,这都是评价体系失衡的结果。这种因为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发展的不协调所导致的利义取向偏差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在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当然也应该趋于多元化。我们固然不能要求所有学生达成完全一致的价值观,但在一些基本价值上,必须要有起码的共识。保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用一种积极高昂的态度去评价身边的事和物,具备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只会导致价值错乱、逻辑谬误,最终行为失当、社会失序。

有教育家提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存在一种怪现象——比坏。一些学生,一事当前,不是分清好坏曲直,也不是比着看谁比谁更优秀,而是争着比着看谁比谁更坏。学生的视线非常容易被转移、偷换概念,甚至推导出有悖真理的错误结论,还将此作为行为标准。“学习无用论”就是学生“比坏心态”的一个典型例证。如果没有是非标准,没有言行底线,那么迷失方向的成长,就会成为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失重,最终只能使这个国家滑向绝望的深渊。

二、对传统文化和政治的不自信

进入21世纪之后,跑关系、拼爹的社会风气已经在全社会迅速蔓延,并逐渐渗透到了大学生之中。不管是“我爸是李刚”,还是“马加爵”,甚至是后来的“李天一”,这些学生都是社会弊病的牺牲者。这种追逐权力和利益的心态直接撼动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的信仰,甚至使他们对主流价值观开始质疑。

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不再等于丰收,成功的关键更多在于有没有一个“爹”,有没有一个“关系网”。这就像精神鸦片一样腐蚀着学生的精神理念。在理性与功利,现代与传统错综复杂地交织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也被置于功利化、碎片化、原子化、边缘化和形式化的矛盾境地。就如刘晓云教授所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边缘化价值观倾向,并且还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这种非主流的价值观逐渐影响着高校的文化气息,阻碍学生人格、理念和知识的发展。这归根结底还是在纷杂的文化背景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现在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够接地气,又能够外化于物,内化于心的价值理念来重新建树高校文化,矫正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对政治的不自信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缺失的重要方面。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每天都经受着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其中有些是科学的,为普及执政理念;但是有些是诱导性的,诱使学生作出伤害集体,伤害政党,伤害国家的行为。在“钓鱼岛事件”中,全国范围内学生打砸抢暴力事件频发;“普世价值观论战”初期,全国范围内学生纷纷倒向普世价值观;在“反服贸风波”中,台湾学生不顾是非黑白直攻总统府。虽然以上事件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归纳出一个非常鲜明的共同点,即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看见有人在这样做,就跟着这样做,其根源就是对政治的不自信。某些学生误认为个人的行为能代表自由、民主和主权,一旦遭受反动势力的诱导,就极易做出扰乱社会秩序。在一个民主和文明的国家内,允许发出不同声音,但是殊途同归,其宗旨只有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个人生活,一个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个人和他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是国家层面的。正因为人的生活当中可以分为这三个层面,所以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针对这三个层面来概括和提出来的,反映了每个层面最核心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理念融汇其中,她是个人、集体和国家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理论,大力提倡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大学生中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传统文化精神理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一种内化于心的行为准则,她用无形的力量指引着个人、集体和国家的每一个行为。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在千百年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特立独行的道德观和立世观。“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民为本”“仁者爱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就是她最突出的表现。传统文化精神理念可以归纳为重整体、重全局、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几个方面,这就是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方面的根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内容与此相互呼应,是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刻变革关键时期,出现了很多内部与外部矛盾。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迅速浮现在我们面前,集体自杀、火烧村民等重大恶性事件也接踵而至。这些问题一半是来源于党内的腐败,一半是来源于社会治理模式和体制机制的落后,进而导致了政治困局,使民众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失落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形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这既是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标准,又是治理的目标,同时也是治理的手段。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表明了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社会历史使命感,同时也体现了执政党的政治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决定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搭建模式,同时对执政党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跨时代要求。这都离不开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形成价值共识,凝聚社会发展的正向合力;离不开具有共同价值取向与奋斗目标的公民主体。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预备力量,是传承文明的希望,又是将来社会的改良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在大学生中形成共识,对实现国家治理理念、价值目标、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福祉,推动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对我国政治有个正确充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学生只有坚守一个最为基本的标准,成长的步伐才能更加稳健。高校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扩大宣传,使之得到学生的普遍认知,将其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才能使之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坚守标准,树立独立人格,锐意创新科学,勇担社会责任,传承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晓云.大学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4年07 月02日.

[2]钟新文.评"东莞扫黄风波":"比坏心态"的典型例证[N].人民日报,2014年2 月13日.

[3]陈瑛.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反映各层面最核心价值要求,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116/c148980-24138585.html,2014年8月25日.

[4]肖群忠.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5日. [5]中国青年报社门前7人服液体后倒地,http://news.ifeng.com/a/20140716/41178613_0.shtml#p=1,2014年8月25日.

[6]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7]平度“火烧村民”案中纪委介入吓坏幕后小鬼,http://club.china.com/baijiaping/gundong/11141903/20140324/18408968.html,2014年8月25日.

[8]程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http://hebei.hebnews.cn/2014-04/08/content_3869803.htm,2014年8月25日.

(谷莉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黄顶单位:武汉市作家协会)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