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5-12-03 05:59胡勇刚
亚太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菱形过点中点

文/胡勇刚

现在的数学课以教师、课堂、练习为中心,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主动参与、探究。重视已有结论的反复练习、被动模仿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感受。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也多,思考时间少,对问题的变化适应能力差,最终导致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我反复试验后,决定在课堂上采用变式训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老师变,学生练

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每一节课,每一道题我都恨不得用到变式,特别是在上几何的时候,经常把一个图形变来变去,学生被那些眼花缭乱的变式题所吸引,觉得这样上课很新鲜,兴趣慢慢上来了,参与的热情逐渐高涨,好像很乐于接受这种变式训练。

案例一:已知:△ABC和直线l,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变式:如图,已知△ABC,先任画一条直线l,再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可能出现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发现过于简单的变式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质量;但难度太大的变式题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担心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上课气氛就这样慢慢的退去。在一次与学生谈话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思维能力很棒。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上课的时候有意让他去当了一回小老师,他居然将一道几何题进行了三次变式,既然学生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交给他们自己去变呢?于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总结变式题的一般方法:1、寻找其他解法。2、改变题目的形式。3、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互换。4、改变题目的条件。5、把结论进一步推广与引申。6、串联不同的问题。7、类比编题等。

第二阶段:师生变,学生练

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变式能力后,老师就可以慢慢放手,与学生一起进行变式训练,简单的由学生变,复杂的由老师变。

案例2.求证: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胡泽洲同学进行了如下变式:

变式1、求证:顺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求证: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求证: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等学生变不出新的题来了,我再提醒学生进行变式

变式4、顺次连结什么四边形中点得到平行四边形。

触类旁通,就连一向不怎么举手的张钊赫也高高的举起了手,我把这个展示的机会给了他,他一下子变出了下面三种情况:

变式5、顺次连结什么四边形中点得到矩形。

变式6、顺次连结什么四边形中点得到菱形。

变式7、顺次连结什么四边形中点得到正方形。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张钊赫非常得意地回到了座位。

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对各种题型进行变式,能参与进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每次一有什么好题出来,同学们就跃跃欲试,看着学生争先恐后地去表现自己,我认为这一步走对了。

第三阶段:学生变,学生练

经过前两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知道一般的题如何进行变式,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变,在学生变式遇到困难的时候出面帮学生解决问题。

案例3:如图1平行四边形ABCD,点E是AD上任意一点,(不与A、D重合),连结BE、CE,以BE、CE为边作平行四边形BEFG,平行四边形CEHI,FG过点A,HI过点D,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记作S,△ABG、△AEF、△DEH、△DCI的面积分别记作 S1、S2、S3、S4,试确定S1+S2+S3+S4与S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1

图2

图3

肖锦同学进行了如下变式:

他先将平行四边形ABCD分别换成矩形,菱形,正方形并一一证明后,又将平行四边形ABCD换成梯形,题目如下:

变式1、如图2四边形ABCD为梯形,AD//BC,AD:BC=1:2,点E是AD上任意一点,(不与A、D重合),连结BE、CE,以BE、CE为边作平行四边形BEFG、平行四边形CEHI,并且FG过点A,HI过点 D。梯形 ABCD的面积记作 S,△ABG、△AEF、△DEH、△DCI的面积分别记作S1、S2、S3、S4,试确定S1+S2+S3+S4与S的关系,并说明理由。潘和畅同学不甘示弱,抢着跑上讲台,他说:我的这个变式比他的要好.如图3四边形ABCD为任意四边形,点E、F、G、H分别为AD、AB、BC、CD的中点,连结EF、FG、GH、HE,分别以EF、FG、GH、HE为边向外作平行四边形,且经过四边形ABCD各顶点,四边形ABCD的面积记作S,△ AFJ、△AEI、△ DEF…… △ BFK的面积依次记作 S1、S2、S3……S8,试确定S1+S2+S3+…+S8与S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他竟然能够将特殊四边形转化为一般四边形并去证明,说明潘和畅同学已经找到了学习几何的方法。

这一年多下来,不少学生已经能够将一般的问题进行变式训练,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而学生自己变、自己练,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猜你喜欢
菱形过点中点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一个圆锥曲线性质的推广
中点的联想
准PR控制的三电平逆变器及中点平衡策略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
数学(二)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