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学在灾害学课程中的教学探讨

2015-12-04 21:27周兆军李攀殷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拓展教学实践教学

周兆军+李攀+殷娜

摘要:灾害教育是实现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灾害教育的重要环节。结合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与拓展训练的形式和特点,探讨了拓展教学融入灾害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存在问题,整合灾害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讨提高灾害教育水平与国民防灾素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灾害教育;拓展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75-02

一、拓展教学的特点和形式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英国对年轻海员在海上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生存技巧的训练,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应用于教学和培训。拓展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1995年拓展训练从香港传人内地,拓展训练也被进一步推广发展,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宗旨和原则始终围绕着利用户外的场所和设施,精心组织活动来完善人格融入团队达到教育目的。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是利用设计修建好的训练场地,使用器械绳索等,展开各种个人和团队组合的课程完成身体、心理训练活动,使个人的心智以及能力得到提升与完善。拓展训练式教学模式有综合活动性、挑战自我、团队意识强、教育与反思讨论相结合等特点,注重自我教育。拓展训练在学校教育中常见于体育课,其教学模式可归纳为组织准备、活动体验、感悟归纳、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等五个环节。

二、灾害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灾害教育是地理学、灾害学及教育学研究的范畴,灾害教育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构成,学生可以向家庭和社会传播防灾减灾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因此学校灾害教育应该首先发展。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不是主要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而是通过认知目标的实现进而实现学生心理机能的完善和行为的规范,因此要考虑其特性,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要重视灾害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之初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又逐渐厌倦枯燥的理论讲解,调查显示高达80%的同学期望该课程的学习能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等)的实验室,以及与灾害相关场馆(唐山地震博物馆、深圳公共安全馆、朝阳区公共安全馆、海淀区公共安全馆、中国消防馆、中国科技馆等),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室以单一灾害为研究对象,灾害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不强,面向对象主要是研究生,兼顾一定的本科教学,专业水平要求高;而大部分灾害模拟场馆,主要介绍2~3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缺乏对灾害的综合和系统的介绍,面向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且主要以演示、展示的方式介绍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御措施,参与内容较少,参与的部分也是被动接受,很难让参与者深刻体验认识灾害和增加应对灾害的技巧。

当前学校灾害教育教学中仍以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占主要地位,难以达到灾害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单纯的防灾演练与场馆演示教育无法达到灾害教育的目标,灾害教育应该由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共同完成,而不仅仅依靠一种形式,积极探索包括拓展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势在必行。

三、拓展教学融入灾害教育的可行性

1.灾害教育和拓展教学追求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灾害教育不同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也有别于面向公众的旨在科学传播的灾害教育,它在培养目标上有着自己的要求。灾害教育教学目标侧重四个方面:首先是灾害知识的传播;其次,学生逃生技巧等灾害应对能力的提高,包括灾害发生时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能力;第三,态度的培养,面对灾害沉着、勇敢的态度有助于冷静地面对危机,做出正确的处理,面对既成灾害坦然接受、努力减灾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是养成对生命价值和健康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我们传统教育中并不是特别尊重生命,既不尊重别人的生命,也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学会尊重生命,是灾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四个方面中,能力、态度以及价值是拓展教学的灵魂,而在拓展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又可以很好地实现灾害知识的传播。

2.拓展教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当前我国的灾害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防灾意识不够,对预防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意识类教育的深化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大,而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是防灾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既是防灾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促使接受教育自觉性形成的基础。而采用拓展式教学,其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不难发现拓展教学强调讨论与反思。面对灾害中的紧急问题,灾害教育要求学生做出快速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教师最后分析总结,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形成一般规律,这一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逃生能力,又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灾害意识和灾害观。

3.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拓展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平时很少接触的略带刺激性的训练科目,如进行模拟地震体验,或者是使用灭火器灭火以及火场逃生等,所以比较兴奋,即使是比较内向的同学也有较为强烈的参加欲望,对于很少经历过灾害的同学来说,大多抱着游戏的心理去参加拓展学习,具有极高的兴趣和积极性,对这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4.灾害教学的内容适宜采用拓展教学。拓展训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传统教育认为学习是个体的内部过程,把学习局限于书本、教师和课堂,而灾害教育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拓展的方式有助于完成灾害教学内容,具体如下。模拟地震训练,通过振动台的震动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震级时地面的振动情况,体验在震动状态下自己的心理变化,学习在震动中如何切断电源、火源,训练如何躲避、逃生等;火场逃生训练,通过仿真火以及人造无毒烟,学生学习在火灾时寻找逃生路径并采用正确方式进行逃生,教师在外边了解里面逃生情况,并对学生逃生的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绳训练与翻越障碍物训练,学习结绳方法,利用绳索等简单工具互相协助翻越障碍物;河道溺水自救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河床、河道构造,实践溺水自救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增强互救能力;使用灭火器灭火与用手提水桶灭火训练,学习使用不同灭火工具及方式应对不同火源;利用救生设备或绳索从二楼逃生,练习利用绳索等简易工具从二楼安全转移到地面,学习危险时候建筑物逃生技巧;屏气全力奔跑50米进行模拟地震体验等。endprint

学生通过这些项目探索应对灾害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通过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挑战自我,并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基本形成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评价环节,学生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增强忍耐力、随机应变的判断力以及协调能力,这些素养是发生灾害时能成功应对灾害的关键。

四、拓展教学融入灾害教育面临的问题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灾害教育成为单独的学科时间较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具有拓展训练教育能力与意识的教师人数微乎其微,在当前的迫切需求下,发展灾害教育应注重教师培训,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国际借鉴、培训提高教师的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以此来保证教育效果。

2.场地问题与安全问题。场地的选择对拓展训练是极为重要的,用于灾害教育的场地主要是人工建造场地,将课程知识按照一定要求设计场地,根据使用情况设计改进场地。为了降低拓展教学中的风险,在进行拓展教学时必须具有规范科学的教学要求并严格执行,严格遵循拓展训练的安全原则:双重保护原则、器械备份原则、多次复查原则以及全程监护原则,对于高风险活动遵循自愿参与原则。

3.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重视过程的参与,模式多样,学生参与热情高,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应用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也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运用包括防灾演练在内的多种教学形式,开发设计教学资源,并合理运用到灾害教育中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从而保证教育效果。

五、讨论

现阶段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的最好途径是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而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的关键是高校的灾害教育。灾害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仿真体验性,目前我国的高校灾害教育尚在探索阶段,在部分领导和教师中存在重视科研轻视科普、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育的误区,经费投入不足,课时无法保证。在师资、场地与设施以及教学创新方面下功夫,明确拓展训练在灾害课程中的定位,可以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对于提升学生防灾素质的作用,提高灾害教育水平与国民防灾素养。

参考文献:

[1]喻问琼.日本防灾安全教育的经验和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1,(7).

[2]张英,王民,谭秀华.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灾害学,2011,26(1):109-117.

[3]马雪梅,冯维.论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8,(1).

[4]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5]苏筠,伍国凤,朱莉,陈倩.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灾害学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07,(3).

[6]郭强.灾害意识的概念和构成[J].中国减灾,2004,(1):35-37.

[7]张政,张瑞生,王宜静.日本青少年防灾教育情况及效果评估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0,(6):475-477.endprint

猜你喜欢
拓展教学实践教学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的思考
高考化学试题中的中和滴定分析及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