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文学作品”测试材料研究

2015-12-04 09:37齐文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

齐文娟

摘要:本文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集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探讨了语文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其高考试卷改革前的实际情况,预测了改革后的命题走向。

关键词:语文高考;文学作品;命题走向

中图分类号:G63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66-02

2014年9月3日,国发〔2014〕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文件谈到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1]。在这样的改革大背景下,语文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其高考试卷改革前的实际情况、改革后的命题走向是值得探究的。

一、概念界定

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表述,笔者定义:阅读测试材料中,除“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言文作品”的文章,均为文学作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作品”所需落实的《课标》要求应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对形象的理解;第二:对文本价值的理解;第三:对文体的鉴赏;第四:借助资料对作品的评价。笔者结合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如下定义:对形象的理解,即凡题干涉及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景物特点,都属此类。本价值的理解,即凡题干涉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关键字词及语句,都属此类。对文体的鉴赏,即凡题干涉及某种文体的语言、结构、表达效果,都属此类。借助此料对作品的评价,即凡题干涉及引用别家对文本的评论或结合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的书目谈感受,都属此类。

二、“文学作品”测试材料参数呈现

从图1可知,各考察点总体上在历年均有呈现,但并非全部涉及,且关注度不均衡。其中对文体价值的关注最多,占56%;对借助资料的关注占17%;对文体的关注仅占8%;对形象的关注占10%。

这种格局的形成原因如下。《北京市高中课改实验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一)(二)阅读·写作》明确提出,“学一篇近5000字的散文,首先要重点解决的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把握”[2]。其他文体也是如此。因此文本价值考察必然会成为关注热点。而如今倡导“淡化文体”,因而文体知识考察有所减少。新课程改革凸显“能力立意”,越来越强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问与答案都相对开放的“借助资料”试题考察较多。考察形象的题目较少,出现的位置在近几年,这种题应该引起一定重视。

注:其中16~21的数字为对应当年测试材料中的试题题号,有多个设问的题干,统计时在括号中对应给出了相应的小设问问题题号。

从表1和下页图2知,考察形象的题目9年有3.5道,出现在第三题位置上。考察文本价值的题9年共有23.5道,出现在第一题位置的有9道,出现在第二题位置的有6.5道,出现在第三题位置的有5道,出现在最后一题位置的有3道。考察文体的题9年有3道,出现在第一题位置的没有,出现在第二题位置的有2.5道,出现在第三题位置的有1道,最后一题位置的没有。考察借助资料的题9年共有6道,全部出现在第四题位置上。

由此可见,文本价值受到命题者的重视,考察量最多,位置不固定。以形象为考点的题目和以借助资料为考点的题目,分别出现在第三题和第四题位置上,在近年已形成稳定规律。未来几年,这种规律应该不会被打破。由于文体类题目被淡化,这一位置或将继续由文本价值类题目、形象类题目、借助资料题目所分占。因《意见》十分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题目的能力,因此,这一题也可能演变成借助资料题与文本价值题结合的一道新题。

由图3可知,2006—2014年中“文学作品”的总体量均是4,这在未来几年中是否得以维持,要取决于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对于全试卷的平衡。如果这两者不做大的调整,那么北京卷文学作品类试题题量将维持现状。

从表2和图4看,各考察点在历年总体上均有涉及,但有差异。从连续性来看,对形象的关注近两年有所连续,且关注度增强;对文本价值的关注一直存在且关注度极高;九年中没有持续关注文体,且近三年没有该类型题出现;对借助资料题的关注度、连续性均在增加,近五年对此考点也均有涉及。

九年来,文本价值最收重视,对形象和对借助资料的重视程度近几年在增强,对文体的考察近几年在减弱。在“能力立意”、“淡化文体”、“重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改革趋势下,预测这种趋势还会保持。

三、结论

通过述对北京在2006年取消春季高考至今的九年的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文学作品试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从题量上看,考察数目维持在4,且已形成稳定规律。若《课标》和全国卷调整尺度不打,北京卷的这种规律将得以维持。

2.从试题位置上看,以形象和以借助资料为考点的题目,分别出现在第三题和第四题的位置上,已形成稳定的命题规律。未来几年内,这种规律应该不会被打破。由于文体类题目被淡化,这一题的位置将由备受重视的文本价值类题目、形象类题目、借助资料题目所分占,或者演变成被借助资料题目与文本价值题目的结合的一道新题。

3.从考察内容上看,九年来,命题者对文本价值是最重视的,对形象和对借助资料题的重视程度在增强,对文体的考察近几年在减弱。在“能力立意”、“淡化文体”、“重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改革趋势下,这种趋势还会保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DB/OL].

http://www.gansu.gov.cn/art/2014/9/29/art_4961_198378.html.

[2]北京市高中课改实验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M].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从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看当代观赏石的鉴赏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与数学
姜敬爱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形成与蜕变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文学作品阅读中对“主要形象”的考查例谈——以近三年高考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