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宋朝军事积弱的研究综述

2015-12-05 09:10
决策与信息 2015年26期
关键词:军事



近年来对宋朝军事积弱的研究综述

候选杰

齐齐哈尔大学 160006

[摘要]宋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朝代,它形成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年代,并且始终伴随着征伐杀戮的残酷战争。虽然在经济文化实力上远远超过辽,金,西夏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但军事上却败多胜少,熟知宋朝军事为何积弱对当下中国民族复兴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关于宋朝军事积弱的问题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此,本文从军政,立国形势,军事法律思想,组织管理体系四个角度来对相关论文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军事;重文轻武;宋朝

宋朝的军事力量为何如此虚弱,原因是什么?本人大量阅读中国知网上关于宋朝军事积弱相关的文章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是从军政角度来论述,比如重文轻武,压制武将,官员对士兵的役使和盘剥以及盘剥,军队的营利性经营,对骑兵建设的轻视,士兵训练素质差等等,第二方面是从宋朝立国的形势加以探讨,第三方面是从军事法律思想角度来分析,第四方面是从组织管理体系来探讨。

一、从军政角度来论述

西北师范大学徐璇写的《略论宋代军事力量衰弱的原因之一——重文轻武,加强皇权,削弱将权》一文指出:宋代军事力量积弱的首要原因就是统治者过分的推崇“重文轻武”。该文提到宋太宗认为“五代方阵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就是说,用文臣代武官主管藩镇,即使是这些文臣全部贪污,也远远不及一个武将拥兵肆虐,祸及全国之甚。唐末以来,“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为了拨乱反正,赵匡胤力倡文治,抑武事,这本非坏事;但宋代统治者所提倡的“文治”,主要是以空谈心、性、理的“理学”为指导思想,务虚言,不切实际,议论多而成功少。甚至以不懂军事的文臣代武事,担任边疆大帅,这就使武人丧气,文官贪污,吏治败坏,武备废弛。这样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使得宋朝的军事发在宋朝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重文轻武,使用文人典兵,便于皇帝驾驭。文人一般不懂军事,至于北宋中期领兵对西夏作战的范冲淹和南宋初采石之战的虞允文,则是极其少见的会打仗的文官。这样的政策和措施无法防御外敌的侵扰。

宋朝积弱的第二大原因就是“限制武官,防范武臣”,甚至打压武官,《略论宋代军事力量衰弱的原因之一——重文轻武,加强皇权,削弱将权》一文提到宋朝官吏中武臣从属于文臣,宋朝重视文科的选拔,而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在宋朝文武兼备的武臣很少,宋朝对文武兼备的人才多猜疑,能够得到信任赏识的往往是那些有勇无谋的勇夫。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而尚武之风日衰。在南宋于金的战争时期,南宋时期一些著名的将领如岳飞、韩世忠等人,自行招募和训练军队,形成了战斗力强大的岳家军、韩家军。但是南宋皇帝不患金统治者的入侵和失地之不能收复,而患军权的旁落。最后,这些抗金将领的兵权,终于被——收夺,他们招募来的军队也都被解散了。张艳霞《论宋朝军政腐败之原因及影响》提到对于武勇之良将,统治阶级却重点打击,甚至加以迫害。但宋太宗对其并不欣赏,在亲征幽州时,仅仅因为厌恶呼延赞装束的缘故,竟几乎将其斩首。不过,宋代武将境遇最惨者莫如杨业、岳飞,是被直接迫害致死的。因此,在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统治之下,宋代武将根本无心致力于军事,从而导致了军政腐败。

张艳霞《论宋朝军政腐败之原因及影响》和王云裳,张玲卡《宋代与北方民族军事斗争失利原因的若干探析》都提到军队的营利性经营。王云裳,张玲卡《宋代与北方民族军事斗争失利原因的若干探析》指出军队回易等赢利性经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军费拮据、增强御敌备边能力,但宋代军队的赢利性经营早已违背了赡军的初衷,它的泛滥无度严重地毒化了军中风气,腐蚀了官兵思想,涣散了军心,导致军中腐败,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即使在当时,也是士大夫们不时抨击的军中弊政。张艳霞《论宋朝军政腐败之原因及影响》又提到官员对士兵的役使和盘剥以及盘剥。

二、从宋朝立国的形势加以探讨

秦桐和黄红丽《对宋朝国防不利因素的客观评价》一文从宋朝的立国形势角度加以探讨,该文从地理位置,对手,马源三个方面客观分析了宋朝军事积弱的原因,并对宋朝在这些不利条件下能延续三百多年给予了积极肯定,第一,地理位置。从地理上来说,早在宋朝建立之初,幽云十六州就被辽帝国占领了。偏偏辽帝国是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帝国,跟汉唐遇到的那些抢了就走的匈奴、突厥不一样。辽帝国占领并夺取了农业发达的幽云十六州并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和推广,集强有力的军事和经济基础与一身,可以与宋展开持久的较量。这就使得宋朝自建立之日起,就无法形成完整的北方防线。而以骑兵为主的北方部队可以随时以幽云十六州为跳板进入一马平川的华北。宋的对手,他们已经接受汉文化的融合,比如辽国,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而且军事上还保有游牧民族的强悍和骑兵的快速反应和抗打击能力。他们也要攻城略地,经营州县,有很强的国家动员的能力与自我恢复能力。这就使得宋的对外战争成为了文明帝国之间的对抗。比汉唐的对游牧民族的战争更加艰难和惨烈。第三,马源。没有马源,当时所处的冷兵器时代,军力强大关键靠骑兵和弓箭。全国的马源仅有两处,一是西北,二是东北。西北为契丹所占,东北为辽(后是金)所据。宋朝大多是步兵,步兵和骑兵抵抗,强弱一目了然,这就是后来为什么岳飞组织岳家军的核心在于不断搜集战马,组织了来骑兵,才能和金人对攻的原因。塞北政权是禁止向中原王朝输入优良战马的。所以汉唐时代都通过先威服西域,然后从西域引进良马。可是在宋代,西夏这个政权横亘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西夏与过去西域的那些更近似于城邦、部落的小国不同,它也是吸收了中原文明,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国家。几百年来,宋、辽、金都打过它却最终无法将它消灭。西夏的存在,彻底切断了宋获得战马的来源。

三、从军事法律思想角度来分析

熊梅在《略论宋朝军事法律思想》提到为了改变五代十国将领拥兵自重的局面皇帝不仅创造了“内外相制,高度集权”的思想,还制定了“更戍法”以达到兵将分离的目的,最终不利于宋朝军队战斗力的形成。宋王朝高度集中军权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朱熹曾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金骑所过,莫不溃散。宋朝统治者出于对将帅的防范和猜忌,在军事人才法律制度上,贯彻以文制武和重文轻武的立法思想,于是,优秀人才不愿踏入军营,武将群体也越来越丧失了职业自豪感,导致武将整体素质的下降。宋朝统治者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上兴文教,抑武事,结果是武备松弛,军队战斗力低下,丧失了最起码的军事威慑能力,和平的愿望没有实现,并最终难逃亡国的命运。这样的兵役制度造成了增兵与病弱的恶性循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更戍法造成的兵将分离使战斗力低下的情形更加恶化。由此可见,宋朝的统治阶级除了以更戍法来用军队巩固政权,更是以募兵法养活一大批人,这种以对内斗争和养人为目的而建立的军队是宋朝统治阶级的失败,也是宋朝军事立法的悲哀。

四、从组织管理体系来探讨

《从宋朝的衰败看组织管理》一文认为宋朝的军事制度非常错综复杂,总的来说,武将没有调兵权,也不能带兵,只能在发生战事时临时统领,并且结束后要立刻交出兵权。这个制度的核心是把武将全部假设成会窃国的盗贼,所以,整个宋朝,最高军事权力几乎没有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过,即便是打仗,武将也必须是在文官的管理下才能开展。这是一个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的体制,根本无法发挥人之所长。宋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武将不再带兵,自然也交出了地方管理权,这样一来,他们只有一个名号,却享受朝廷的俸禄,比如浙江督军,官还在,但是派去的却是另外一位文官。然而这位文官却另外有一个中央政府官员的头衔,只是暂去管浙江的事,所以严格来说,宋代根本没有地方官,只是由中央政府的官员暂时来管理。地方上的收入需全部上交中央。把兵力财富全部集中到皇权,不留一丁点给地方,所以,北宋汴京一失守,全国就立刻瓦解。

具体说来,就是为了决定彻底铲掉藩镇,既保证自己的家族不被屠灭,让宋朝延续下去,又要解除折磨天下二百年的病患。赵匡胤与他的谋士们制订了五步走:第一步,使用权谋,制其钱谷,收其兵权,强干弱枝。为了避免“方镇权力过大,致使君弱臣强”,赵匡胤请了两次酒。第一场酒宴,劝说节度使们不要再插手地方赋税的征收;第二场酒宴,劝说节度使与禁军将帅们交出兵权。他成功了。第二步,设计制度,防范藩镇现象死灰复燃。招数一,强化禁军,弱化厢军。具体方法是,将地方厢军中的精壮士卒,抽调到禁军系统。禁军直接由皇帝控制,一半驻扎在京师,一半分屯各军事要塞。招数二,分散兵权。在京师设置殿前司与马军司、步军司“三衙”,其指挥官合称三帅。三帅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与训练,但无调兵权,禁军的调动权归枢密院。招数三,禁军将领经常调动,将不识兵,兵不识将。遇到大的战事,临时委派将帅;战事结束,交回兵权。对于一些关防险地,迫不得已需要某位将领长期驻守,也有两个办法可以限制其权力。第一个办法是,不让他官衔高,即便他立了功,也只给他多发奖金,不给他升官;第二个办法是,他手下的禁军必须按相关规定,三年一轮换。招数四,拆除一些地方城市的城墙,使心怀叵测者,无险可据。招数五,诏令各地的赋税收入,由中央的户部、盐铁、度支三司统一收取;各地政府所需的公用经费开支,由三司统一预算支出。招数六,强化中央对刑罚的控制,地方官员审理的案件,必须经过中央司法机关的复核审理,才能最终定案。招数七,州、县地方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规定当地人不能在当地为官,且需三年一轮换,以免他们培植私人势力。第三步,不追求对外扩张,从战略上消除藩镇复起的可能。唐朝初期实内虚外的战略之所以被破坏,形成拥有重兵的十大边疆节度区,根本原因是李靖、李勣、苏定方、薛仁贵等一班名将太能干,对外扩张得太厉害。赵匡胤对唐朝的教训印象深刻,他并非是对汉唐的旧疆没有兴趣,而是不敢有兴趣,因此才有了用玉斧划大渡河的举动。第四步,兴文教,抑武事,从文化上根绝藩镇滋生的土壤。据说,赵匡胤即位后的第三年,即密刻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规定后来的新天子即位之时,由新天子独自恭读。内容有三,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赵匡胤不仅给读书人荣耀、地位、厚禄,还给了他们尊严与言论的自由,而对武人,则只给他们钱财宅第与舞儿歌女,刻意消解他们的影响力。这样,富有,繁荣的大宋国,出于严防内患的心理,对内过于严苛的统治使得地方各州日益贫弱,无法继续拱卫中央,宋的对外优势尽失,无力持续对外作战,只能软弱求和,甚至在战争获胜的情况下也步步退缩,与辽议和、与西夏议和、与金议和,煊赫一时的大宋王朝,最终难逃轰然倒塌的命运。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宋朝军事积弱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专家学者们主要以军政的角度,宋朝立国客观形势的角度,军事法律思想角度,以及组织体系管理体系角度为主要切入点,使得宋朝军事积弱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为了更进一步深入,细化研究成果还是不太多,还有待学者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熊梅.略论军事法律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2002.

[2]李华瑞.宋朝“积弱”在认识[J].文史哲,2013.

[3]李伟.浅析宋代的“以部代骑”作战思想[J].剑南文学,2011.

[4]李杲.透过更戍法看宋朝的军事法律制度缺失[J].法治与社会,2009.

[5]王云裳.宋代与北方民族军事斗争失利原因的若干探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

[6]王云裳.宋代军队经营活动的作用与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12.

猜你喜欢
军事
军事鬼才
Aliens encounter stories:illusion or imagination
军事留学生与中国军事近代化
军事航天
军事航天
军事航天
军事航天
谜底大揭秘
军事幽默:局
军事